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比较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将秦、隋、元三朝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 )
A.都实现了大统一 B.存在时间均比较长
C.都实施了行省制 D.均由少数民族建立
2.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3.元朝灭亡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南宋政权腐败 B.有利于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扩大了疆域
4.据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高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改变这一局面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怀仁可汗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5.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这期间,被金灭亡的汉族政权是( )
A.唐朝 B.北宋 C.西夏 D.南宋
6.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7.下列的三字经与阿骨打的历史活动相吻合的一项是( )
A.统契丹,建辽国 B.着黄袍,成皇帝
C.称大夏,霸西北 D.抗辽权,建国金
8.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代地图,依稀可以看见“辽阳行省”“澎湖巡检司”等字。依据上面文字判断,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最早应该是(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取得郾城大捷
2“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莫须有”罪名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李自成起义
10.一位姓秦的杭州县令在瞻仰了岳飞墓后写了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主要表达了( )
A.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对岳飞的无限崇敬
C.对秦桧的无比憎恨 D.对南宋灭亡的叹息
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A.苏轼 B.辛弃疾 C.关汉卿 D.李清照
12.元朝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与此相关的是( )
A.木活字 B.司南 C.“交子” D.火铳
1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下图所示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4.据如图所示,宋真宗亲征后,宋军打退辽军。宋辽议和达成的盟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唐蕃会盟 D.宋金和议
15.关汉卿在元曲《虎头牌》中写到“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女真习俗子婿礼)撒敦(蒙古语“亲戚”)家的筵宴。”该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文学元曲的繁荣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胡语不断的强化
16.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设立辽阳行省 ②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1090年,北宋政府规定:凡未领取公凭引目而擅自到海外者,徒二年,配二千里,并杖八十;私与蕃商交易者,百文即科其罪,过十五千文者,发配海岛。此外,政府还实行有奖告发制度,使市船税收得以较好地执行。由此可知,北宋( )
A.重视海外贸易管理 B.法律体系完备
C.禁止私人从事外贸 D.刑罚过于残酷
1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抗金名将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描写的是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建立金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交融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和二,我们民族交往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地,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运用”的发明分别是什么?列举其中一项发明,简述其所带来的影响。
21.北宋时期的椎场分布图
(1)看一看:上述材料,反映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哪些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2)想一想:从主观与客观的视角,说说这种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
22.
请回答:
(1)写出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A、B的名称及建立者
(2)北宋与A政权之间的盟约名称是什么?
(3)北宋与西夏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4)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5)这些条约有什么共同点?
(6)这些条约签订有什么共同作用?
三、综合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最终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2)根据材料,指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材料四:
童谣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件史事?对比材料三,明朝对外关系有何变化?
25.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材料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名称及民族。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三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3)分析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谈谈你的感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C B B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D A B C A D
19.(1)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表现: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西夏: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20.(1)主要力量:朝廷。
(2)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影响示例:以指南针为例,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21.(1)方面:商业贸易、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2)影响: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2.(1)A辽,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B金,建立者是阿骨打
(2)《澶渊之盟》。
(3)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5)都是宋给对方岁币,换取和平。
(6)和约签订后给双方百姓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双方百姓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但是加重了宋人民的负担等。
23.(1)拓展: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今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
24.(1)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等。(任答一点)
(2)印刷术:降低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答一点)
(3)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任答1点)
(4)事件:戚继光抗倭;变化:从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
25.(1)王朝:元朝。民族:蒙古族
(2)事件:澶渊之盟: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