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8课《孟子两章》 (共8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8课《孟子两章》 (共8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5 09: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8张PPT。孟子两章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孟子:名轲,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朗读课文,要求: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指违背道义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助词,的周围,方圆●●内城●外城●围●表顺接代词,它●●表转折fú●文言发语词一定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表转折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表修饰精良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城墙●不是●表判断●护城河●兵器盔甲粮食供给●充足 ●放弃●表承接●离开●这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代这座城池违背道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所以(使)……居住 ●●凭借、依靠●疆界●的●使……稳固●险要●震慑●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的人●放弃●少●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代失道者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支持●归附●用、拿●助词,不译●归附的力量●指众叛亲离者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一定●表肯定语气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问题: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接着就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接着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人和”,就是文中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我想,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学 习 目 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给下列红字注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法家拂士(bì)注音:
傅说 胶鬲 曾益
拂士 蹴尔 畎亩
一箪食 一豆羹
yuègézēngbìcùquǎndāngēng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⒈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⑶忍 同 韧 ,解释为 坚韧 。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衡 横 梗塞,指不顺
曾 增 增加


拂 弼 辅弼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1、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⒈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⒉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⒋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 / /
/
/ / /
/ / /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qu?nfù yuègéxī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第1段译文之一: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劳累。 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贫困。 违背、受阻挠 动词,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同“增”增加。 kòng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第1段译文之二: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ì常常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 在外面,
指国外。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第2段译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 结论 人才艰苦的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字词小结??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词类活用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 古义:狱官??? 古今异义词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今义: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 狱官 士兵
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这样的 判断动词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多义词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发于声(表现)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是??: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引申拓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弧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课 堂 练 习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畔叛曾增拂弼衡横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委而去之
古___ 今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___ 今___ 护城河池塘放弃委任界限,限制 地域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D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A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 使他身体饿瘦。使他筋骨劳累。 3)空乏其身。 译: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5) 所以动心忍性。
译: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使他受贫困之苦。 布置作业
1.默写两篇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好了,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去背诵课文,我们下节课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