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1 走进微观世界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一.物质的微粒性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的微粒性是指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又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微粒构成的,并且,这些微观粒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如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温度不同微粒的运动速率不同);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如热胀冷缩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这些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说是分子、原子、离子这样一些主要的微粒.其中,原子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基础和研究对象(它既可以构成分子,还可以转变为离子),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____ )
A._____ B._____
C. D._____
A
【解析】解: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____ )
A._______
B.______
C.
D.________
A
【解析】解: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
故选A。
3.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该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下列最可能是其结构模型图的是( ____ )
_____________
A.A
B.B
C.C
D.D
A
【解析】解: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A选项的结构模型图中原子均匀分布,符合题意,B、C、D选项的结构模型图中都有分子,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则B、C、D选项的结构模型图错误。
故选:A。
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二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分子的特性主要有这样4个:“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并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____ )
A.氮元素
B.氮原子
C.氮离子
D.氮分子
【解析】解: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分子;
故选:D。
D
5.将装满水的玻璃瓶用盖子盖紧后,放入冰箱的冷冻仓一段时间后取出,玻璃瓶破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 ____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数量变多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间斥力变大
【解析】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所以饮料凝固结冰后质量不变。
由密度的定义式ρ= 可得,当m不变,ρ变小时,体积V变大,即水分子间隔变大。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C
6.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____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斥力变大
【解析】解: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斥力会变小,斥力大于引力,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选:B。
B
7.对下列事例解释错误的是( ____ )
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解: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是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8.小明班级开展了分子模型项目化评比活动。以下是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模型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也越大 各原子大小相等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小
原子样式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不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不正确
含原子种类
模型成本 废物利用 材料便宜 材料昂贵
(1)将表中,补充完整。
(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新买的橡皮泥制作成了苯分子模型,内部6个碳原子由蓝色橡皮泥揉捏而成,外面6个氢原子由黄色橡皮揉捏而成。
①老师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原子样式”等级为“优秀”,请据此推测苯分子的化学式为 。
②根据评价量规,请你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成本”等级是否为“优秀”,若“是”请给出理由;若“否”请改进: 。
【解析】解:(1)根据表中其他分子模型评价量规,由于是分子模型,
分子所含原子至少为2种,故含原子种类可设计为:作品等级优秀、合格、待改进分别含原子4种、3种、2种(有区分度,合理即可);
(2)①老师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原子样式”等级为“优秀”,则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由于内部6个碳原子由蓝色橡皮泥揉捏而成,外面6个氢原子由黄色橡皮揉捏而成,据此推测苯分子的化学式为C6H6;
②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利用的是新买的橡皮泥,所以模型成本是材料便宜,不是废物利用,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成本”等级不是“优秀”,而是合格。可以使用废去的橡皮泥进行制作。
故答案为:(1)4种(合理即可);3种(合理即可);2种(合理即可);
(2)①C6H6;②否,用废去的橡皮泥进行制作。
9.小金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 _______________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解:(1)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专题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识点的认识】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如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10.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则乙和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____ )
A.___ B.___ C. D.__
C
【解析】解:当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时,乙、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甲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应为C图。
故选:C。
11.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____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A
【解析】解: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12.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其微观变化如图所示。则水结成“热冰”后( ____ )
A.水分子变成其它分子
B.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
C.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
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变化
【解析】解:AD、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故AD错误;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世界上没有静止的分子,
C
故B错误;
C、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结成“热冰”后,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故C正确。
故选:C。
四.分子间存在空隙
专题四 分子间存在空隙
【知识点的认识】
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13.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
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
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
(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柱减少的长度
刻度值读数错误
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处的数值为总体积与混合后液柱的长度的差值,即液柱减少的长度;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柱的长度逐渐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长度也会逐渐变大,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刻度值读数错误;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故答案为:(1)液柱减少的长度;(2)刻度值读数错误;(3)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五.分子的热运动
专题五 分子的热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14.如图是家用电子驱蚊香,瓶中装有驱蚊药液。使用时接通电源加热,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的( ____ )
A.数量变多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运动变快
【解析】解:加热驱蚊药液,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D正确、ABC错误。
D
15.“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____ )
______________
A.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研究地球板块碰撞实验
D.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B
【解析】解:A、研究泥石流现象,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后,观察A处发生的现象,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向中间移动,属于模拟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可以用不同大小的芝麻和黄豆进行混合,模拟分子间存在间隙,属于模拟实验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有关微观粒子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 )
A.海面上浪花飞溅,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氯化钠分子和水分子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这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增大
【解析】解:A、海面上浪花飞溅,浪花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A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B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钠离子和氯离子、和水分子,故C错误;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17.下列现象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____ )
A.黄沙漫天
B.花香四溢
C.尘土飞扬
D.大雪纷飞
【解析】解:A、黄沙漫天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不正确。
B、花香四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在运动。故B正确。
C、尘土飞扬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C不正确。
D、大雪纷飞也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D不正确。
故选:B。
B
18.如图是糖炒栗子的情景,炒栗子时要往锅里放一些沙子。据此回答:
(1)糖炒栗子时在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这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沙子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解:(1)糖炒栗子时在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栗子的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放入沙子后,就会使被炒的栗子与沙子混合起来,使其受热均匀且避免与锅底直接接触时间过长而变焦。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使栗子受热均匀
19.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ρ二氧化氯>ρ空气),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认为该装置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解:(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2)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3)如果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走进微观世界
专题一 物质的微粒性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的微粒性是指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又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微粒构成的(如图1、2、3、4、5所示),并且,这些微观粒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如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温度不同微粒的运动速率不同,如图6所示);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如热胀冷缩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这些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说是分子、原子、离子这样一些主要的微粒.其中,原子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基础和研究对象(它既可以构成分子,还可以转变为离子),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物质的微粒性(共3小题)
1.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2.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3.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该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下列最可能是其结构模型图的是( )
专题二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特性主要有这样4个:“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并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6小题)
4.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氮元素 B.氮原子 C.氮离子 D.氮分子
5.将装满水的玻璃瓶用盖子盖紧后,放入冰箱的冷冻仓一段时间后取出,玻璃瓶破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数量变多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间斥力变大
6.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斥力变大
7.对下列事例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小明班级开展了分子模型项目化评比活动。以下是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模型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也越大 各原子大小相等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小
原子样式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不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不正确
含原子种类
模型成本 废物利用 材料便宜 材料昂贵
(1)将表中 ,补充完整。
(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新买的橡皮泥制作成了苯分子模型,内部6个碳原子由蓝色橡皮泥揉捏而成,外面6个氢原子由黄色橡皮揉捏而成。
①老师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原子样式”等级为“优秀”,请据此推测苯分子的化学式为 。
②根据评价量规,请你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成本”等级是否为“优秀”,若“是”请给出理由;若“否”请改进: 。
9.小金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
专题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识点的认识】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如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共3小题)
10.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则乙和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
A. B. C. D.
11.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12.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其微观变化如图所示。则水结成“热冰”后( )
A.水分子变成其它分子 B.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
C.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 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变化
专题四 分子间存在空隙
【知识点的认识】
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四.分子间存在空隙(共1小题)
13.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
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
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
(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专题五 分子的热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五.分子的热运动(共6小题)
14.如图是家用电子驱蚊香,瓶中装有驱蚊药液。使用时接通电源加热,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的( )
A.数量变多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运动变快
15.“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研究地球板块碰撞实验 D.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16.有关微观粒子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面上浪花飞溅,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氯化钠分子和水分子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这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增大
17.下列现象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黄沙漫天 B.花香四溢 C.尘土飞扬 D.大雪纷飞
18.如图是糖炒栗子的情景,炒栗子时要往锅里放一些沙子。据此回答:
(1)糖炒栗子时在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这现象说明 。
(2)沙子的作用是 。
19.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ρ二氧化氯>ρ空气),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某同学认为该装置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走进微观世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4
答案 A A A D C B C C A C D
题号 15 16 17
答案 B B B
一.物质的微粒性(共3小题)
1.(2024春 义乌市期中)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秋 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
故选A。
3.(2023 龙港市模拟)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该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下列最可能是其结构模型图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A选项的结构模型图中原子均匀分布,符合题意,B、C、D选项的结构模型图中都有分子,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则B、C、D选项的结构模型图错误。故选:A。
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6小题)
4.(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月考)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氮元素 B.氮原子 C.氮离子 D.氮分子
【答案】D
【解答】解: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分子;故选:D。
5.(2023秋 玉环市期末)将装满水的玻璃瓶用盖子盖紧后,放入冰箱的冷冻仓一段时间后取出,玻璃瓶破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 )
A.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数量变多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间斥力变大
【答案】C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所以饮料凝固结冰后质量不变。
由密度的定义式ρ可得,当m不变,ρ变小时,体积V变大,即水分子间隔变大。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6.(2023秋 柯桥区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斥力变大
【答案】B
【解答】解: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斥力会变小,斥力大于引力,故只有B说法正确。故选:B。
7.(2023秋 海曙区期末)对下列事例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C
【解答】解: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是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8.(2024春 乐清市期中)小明班级开展了分子模型项目化评比活动。以下是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分子模型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模型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也越大 各原子大小相等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小
原子样式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不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不正确
含原子种类
4种(合理即可)
3种(合理即可)
2种(合理即可)
模型成本 废物利用 材料便宜 材料昂贵
(1)将表中 ,补充完整。
(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新买的橡皮泥制作成了苯分子模型,内部6个碳原子由蓝色橡皮泥揉捏而成,外面6个氢原子由黄色橡皮揉捏而成。
①老师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原子样式”等级为“优秀”,请据此推测苯分子的化学式为 C6H6 。
②根据评价量规,请你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成本”等级是否为“优秀”,若“是”请给出理由;若“否”请改进: 否,用废去的橡皮泥进行制作 。
【解答】解:(1)根据表中其他分子模型评价量规,由于是分子模型,分子所含原子至少为2种,故含原子种类可设计为:作品等级优秀、合格、待改进分别含原子4种、3种、2种(有区分度,合理即可);
(2)①老师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原子样式”等级为“优秀”,则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由于内部6个碳原子由蓝色橡皮泥揉捏而成,外面6个氢原子由黄色橡皮揉捏而成,据此推测苯分子的化学式为C6H6;
②小明的苯分子模型利用的是新买的橡皮泥,所以模型成本是材料便宜,不是废物利用,判定小明的苯分子模型“成本”等级不是“优秀”,而是合格。可以使用废去的橡皮泥进行制作。
9.(2023秋 玉环市期末)小金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 分子间有间隙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
【答案】(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隙;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解答】解:(1)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隙;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共3小题)
10.(2023秋 东阳市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则乙和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当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时,乙、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甲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应为C图。
故选:C。
11.(2023秋 杭州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答案】A
【解答】解: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故选:A。
12.(2023秋 武义县期末)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其微观变化如图所示。则水结成“热冰”后( )
A.水分子变成其它分子
B.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
C.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
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变化
【答案】C
【解答】解:AD、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故AD错误;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世界上没有静止的分子,故B错误;
C、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结成“热冰”后,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故C正确。
故选:C。
四.分子间存在空隙(共1小题)
13.(2023秋 嘉兴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
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
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
(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液柱减少的长度 。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刻度值读数错误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处的数值为总体积与混合后液柱的长度的差值,即液柱减少的长度;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柱的长度逐渐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长度也会逐渐变大,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刻度值读数错误;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五.分子的热运动(共6小题)
14.(2023秋 温州期末)如图是家用电子驱蚊香,瓶中装有驱蚊药液。使用时接通电源加热,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的( )
A.数量变多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运动变快
【答案】D
【解答】解:加热驱蚊药液,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秋 嵊州市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研究地球板块碰撞实验 D.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答案】B
【解答】解:A、研究泥石流现象,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后,观察A处发生的现象,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向中间移动,属于模拟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可以用不同大小的芝麻和黄豆进行混合,模拟分子间存在间隙,属于模拟实验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2023秋 海曙区校级期末)有关微观粒子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面上浪花飞溅,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氯化钠分子和水分子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这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增大
【答案】B
【解答】解:A、海面上浪花飞溅,浪花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A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钠离子和氯离子、和水分子,故C错误;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17.下列现象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黄沙漫天 B.花香四溢 C.尘土飞扬 D.大雪纷飞
【答案】B
【解答】解:A、黄沙漫天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不正确。
B、花香四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在运动。故B正确。
C、尘土飞扬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C不正确。
D、大雪纷飞也是物质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D不正确。故选:B。
18.(2023秋 东阳市期末)如图是糖炒栗子的情景,炒栗子时要往锅里放一些沙子。据此回答:
(1)糖炒栗子时在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这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2)沙子的作用是 使栗子受热均匀 。
【答案】(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使栗子受热均匀。
【解答】解:(1)糖炒栗子时在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栗子的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放入沙子后,就会使被炒的栗子与沙子混合起来,使其受热均匀且避免与锅底直接接触时间过长而变焦。
19.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ρ二氧化氯>ρ空气),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某同学认为该装置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
【答案】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解答】解:(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2)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3)如果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