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胡洁
教学目标:
1、指导分析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难点:作者由“乐”转“痛”进而转“悲”的情感缘由。
教学安排:1课时
说明: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完成以重点文言字词句为主的学案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设想由幻灯片展示《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字帖导入)
初步感知:
文章重在朗诵品读,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诵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情感,品出思想。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听字音、句读读得准不准,另外,找出每一小节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来。
(正音,乐——痛——悲。)
文本研习:
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找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联系高一所21世纪教育网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按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来整理归纳。
着重分析:①这是怎样的美景?(找意象,可炼字,比较阅读、概括特点等)如三月的江南,本应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为何不写?
明确:山水清幽,符合流觞曲水的雅调……
山川、自然、宇宙,意象宏大,意境开阔,容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发自然永恒,而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为下文抒发悲痛之感张本。(这一处设计若学生答不出,可以等到分析第二小节时解决。)
②“亦足以”和“足以”,哪个更让人愉悦满足?
明确:足以,因为前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后面有“极视听之娱”,从范围广度和感受深度来说,“足以”让人更加愉悦满足,所以作者紧接着说“信可乐也”。
总结:兰亭盛会,作者与贤友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本可乐也;但作者置身清幽山水天地之中,眼界得开,襟怀得敞,自然审美给他带来的更是乐无伦比。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出“乐”的情感。(此处加以朗诵指导点拨:轻快的语调,一些动词、情感词须重读)
2、“乐”总是那么短暂,大家刚刚找到第二小节作者的情感是“痛”了。那么他又为何而痛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大体感知一下。
要理解作者为何而痛,大家必须先读懂这段内容,而要读懂内容,我们不妨细细咬文嚼字一番。这一小节中有几个“其”?分别怎么解释?
明确:2个。都解释为“人、人们”。
是指代怎样的人?(答案在前文语境中)
明确:所有人。因为虽然取舍爱好千差万别,宁静与躁动不同,省略了一个“但”字,后文讲的是人们的共性。
那第二小节后面部分的内容还能补几个“其”吗?自由朗读,尝试加加看。
明确:“向之所欣……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现在在明白这一小节的内容层次后,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何而痛。
明确:预设学生回答会有“人生短暂、欢乐短暂、物是人非、命不由己……”
着重分析:①两个“欣”。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不是无故唐突由乐转为痛的,在第二小节中,也有跟“乐”相近的意思的词,大家找出来。第一个欣,是写人的主观情绪,从欣然快然转为倦怠;第二个欣是写人喜爱的外在客体的变化,都难以维系永恒,滋可痛已!更何况,生命还得听从造化安排,不由得自己做主,痛上加痛!所以生发出慨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②从第一小节的“乐”到第二小节的“痛”,这种情感转变是否突兀牵强?
不突兀。自古文人墨客对生与死的思考常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循着“觉宇宙之无穷”“独怆然而涕下”的路子而行。因为山水自然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情思甚至是悲慨:仰望星空,康德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得更多更深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歌以咏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东坡看大江东去而遥想公瑾当年……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极目宇宙浩瀚、自然万物繁盛之乐,转而坠入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种种痛感深渊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请全体同学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这种“痛不能禁”的情感。(诵读指导: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小节,作者又为何而悲呢?悲和痛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一小节中也有两个“其”,大家分别来说说它们怎么解释。
明确:第一个“其”是指“时人”,当时与会的人;第二个“其”是指古人、今人和后人。
古人、今人、后人的关系是?(用原文中的话说)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具体阐释: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云的内容,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而我也觉得“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认识到了自己悲伤着古人的悲伤,后人也会悲伤着我们的悲伤,上升为对整个人类人生的哲思,可谓千古同悲!
在第三小节中,有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请找出。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相关背景知识介绍。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
当保全性命成为首要任务时,人们往往从哪里寻找生命的出口?
明确:当朝不保夕、生命无常时,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的文人要么归隐山林,在自然中安放现实中无着的心灵;要么到老庄的思想中寻找心灵的给养。魏晋的文人也不例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的大部分人都有此举。所以,当时人们对生死持有这种看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王羲之否定了这种等同生死的观点,那么他又是如何来对抗这种生命虚无的观点的?文中有没有什么具体行动?
明确:故列叙时人……。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所以,应该说作者的心情在最后渐渐趋于平静了。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小节,读出“悲”的情感,并注意最后渐趋平静。
拓展探究:
作为后之览者的你,读罢《兰亭集序》,对于作者的生命体验或是生死观,有什么感想?请择要写300字左右,然后同学间互相交流。
作业布置:(略)
注:若时间安排当堂来不及,第四个拓展研究部分可作为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 自然审美 心连广宇
痛 生命体验
悲 人生哲思 思接千载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课前让学生写“羲”字,汉字听写大赛里也考了“伏羲”。(拉近距离)
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心连广宇”板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5页,先齐读左侧的板块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以及我们的学习目的。(读)的确,人的生命有限,这是人的局限,但是否就可以因此浑浑噩噩,混沌度日,若不能,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获得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妨先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探寻一番。
二、兰亭集序其实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示)据说唐太宗喜爱至极,最后一起葬入昭陵。当然我们书法的门外汉,也许无法深入鉴赏书法作品,但可以好好欣赏他的文学作品《兰亭集序》。
三、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每段中圈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连成感情线索。
(乐——痛——悲)
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变化?我们具体分析。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正音“曲”,“曲水流觞”,雅不雅)
给大家一点提示: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写了一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兰亭集会。我联想到在初唐,王勃也写过一次宴会,他用了6个字来概括那场宴会之乐“四美具,二难并”,哪四美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请大家自读找找相应语句。
明确:1、美景:景的特点?是宏阔,清幽的,雅致的,高洁。
什么样的情怀的人才能关注到如此雅致清幽的景物呢?
我以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景物的审美总是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个人的情怀有关的。比如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花间词人总是关注闺阁之景。为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啊?
博大、雅致,脱俗的高洁的情怀。中国文人对景的审美和心灵是高度契合的。
2、赏心:心可以理解为心怀心境。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赏心?
翻译相关语句。
比较:不只是着眼于眼前的所见所闻。可见王羲之心境广博,心连广宇。心灵与自然融合,尽情享受视听的欢娱。
再次齐读,体会这种乐的感情。再读“信可乐也”,怎么读出乐的情感来呢?信、乐、也重读。
五、可是正当沉浸在宴集上观照自然,享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灵与自然融合的文人雅士之乐的时候,(板书)怎么突然情绪跌倒了低谷呢?大家自读第二段,讨论,结合语句说说为何而“痛”?看大家能概括出几条?
痛惜生命短暂(俯仰) 人会衰老(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 情随事迁 人世无常(寿命长短无法把控) 可见这一段已从对宇宙自然的观照转为对生命的体察感悟。(板书:体察生命)
的确啊,不管人以什么方式活着,最终殊途同归,都归于结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无奈。
自然想到古人也有这样的感慨:读古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死生亦大矣。”。天道有常,宇宙永恒不变,生命短暂无常,个体的生命就显得特别的渺小和哀痛了。所以作者说岂不痛哉?(女生来读一读第2段,体会死生之痛)
很多文人也有类似的生命体验。(幻灯)
六、我们通常说“悲痛悲痛”,“悲和痛总是连在一块儿的,但这篇文章为什么痛之后再悲呢?
请男生齐读第三段,思考为何而悲?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人说这“悲”是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大家只要找出一个句子就能把握这种悲的情感。
昔人为何悲?承上文: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而对于昔人的悲,我有没有相同的感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哪里看出?读。古人悲,我悲,古往今来所有人都会这样。所以瞻前顾后,这种悲由己及人,勾连古今,把对个体生命的认识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宇宙中,可谓千古同悲渗透到参悟哲理)(板书)
七、升华
而和作者同时代的文人,有怎样的生死观呢?背景链接:阮籍,刘伶
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思想。用文中的语句“一死生,齐彭殇”。
而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虚诞,妄作,固”
反过来,作者能认识到生命的局限,又反对虚度人生的消极态度,那作者的人生态度如何呢?习近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反对空谈,那就“务实”
而且他用行动来消解生命的局限,他的具体行动是?故……
“三不朽”立言,送怀千载。
八,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乐,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之痛。然后由己悲人,悲昔人,悲后人,心连广宇,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也许我们无法评判在那个时代不同的生死观孰优孰劣。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更应采取怎样的生存态度。
再次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作业:
板书:(宴集)乐——(死生)痛——(古今)悲
观照自然——体察生命——参悟哲理
王菲: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散都有时候,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