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
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
1.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2.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的美丽景色。
4.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5.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快乐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十五夜”指的是 节的夜晚,在这个节日,中国历来有 的习俗。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画面,然后写下来。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地白”一词,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中的“冷”字既描写了秋夜的清冷,又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怅然。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将诗的意境扩大。
D.诗人在结尾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 迢迢:遥远
B.纤纤擢素手 素:白皙的
C.札札弄机杼 弄:摆弄
D.泣涕零如雨 涕:鼻涕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中“纤纤”描绘织女的手柔软细嫩,表现织女的美好、娇柔。
B.“札札弄机杼”中“札札”模拟描绘织女织布发出的响声,表现织女的勤苦。
C.“泣涕零如雨”,运用比喻,极写织女的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D.“盈盈一水间”中“盈盈”描绘织女的眼睛满含热泪,在隐忍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
(3)下列诗句没有体现传统节日习俗的一项是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课内古诗文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
10.将这首诗补充完整。
11.这首诗使用了 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表达了作者 的高尚情操。
12.《马诗》与这首诗的写法一样,其中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快走踏清秋”;“等闲”二字会让我们想到《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浑不怕”三个字所体现出的石灰形象会让我们想到一个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后两句诗也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 ”。
13.课内阅读。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运用了 修辞手法,说明了 。下面对本句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 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拟人 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夸张 竹子很有劲,能穿破石头 D.拟人 竹子紧紧扎根石缝中,顽强生长
(2)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4.读诗做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青松
〔近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读后发现,这两首诗都是 (A.咏物 B.写景)诗。
(2)《马诗》表达了诗人李贺 的志向;《青松》体现了作者陈毅元帅 的精神形象。
《古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2. 花 、柳 汉宫、五侯 3.春城无处不飞花 4.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5.“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导语】这篇古诗以“飞花”绘春城盛景,笔致轻灵,暗藏讽喻。“无处不”以双重否定强化春意之浓,后联“五侯家”点睛特权之奢,举重若轻。“传烛”之“传”字,既显宫廷仪制森严,又暗递讽意,以烟柳之柔写权贵之固,含蓄深远,允称中唐七绝佳构。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书写时注意“寒”“御”“斜”“暮”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结合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可知诗句的意思: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抓住关键词“飞花”“柳”可知点明了季节:春季;结合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知诗句的意思: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抓住关键词“汉宫”“五侯”可知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无处”写出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渲染的美丽景色。
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结合所给词语,从词语的意思及表达的效果方面去分析。“无处不”是双重否定,强调“全城无一例外”,比“处处都”语气更强烈,突出飞花之盛、春意之浓。改动后诗意减弱,失去原句的强调效果。
5.本题考查体理解字词的含义。
从字的意思及表达的效果方面去分析。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个诗句中的“传”是动态动词,描绘蜡烛从皇宫传递到权贵之家的过程,凸显等级制度与特殊待遇。寒食节本应禁火,但权贵却能破例用火,讽刺之意隐含其中。
6. 中秋 赏月、吃月饼 7.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8.D
【导语】这首诗《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绘了中秋夜月明时的宁静景象。诗的开篇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述了月光洒在庭院地面,映得如霜雪般皎洁,树上的乌鸦静静栖息,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接下来“冷露无声湿桂花”则强调了秋夜的清凉与自然的静谧。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中秋月夜“人尽望”的共鸣和“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悠然思考,传达了普天下思乡之情与孤寂心境。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思乡的惆怅与人生感慨。
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全诗的意思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因此,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中秋节的习俗有燃灯、吃月饼、喝桂花酒等,根据自己的积累可以写出即可。
7.本题考查诗词翻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中庭”即庭院中,“地白”即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因此,这两句的描绘了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A、B、C三项都准确地分析了诗句的意向和情感表达。
D.后两句的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此句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更具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故选D。
9.(1)D
(2)D
(3)B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D.泣涕零如雨: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涕:眼泪。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D.“盈盈一水间”中“盈盈”指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故选D。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意思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写的是元宵节;
B.“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意思是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没有体现传统节日习俗;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写的是重阳节;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写的是春节。
故选B。
10.要留清白在人间 11. 托物言志 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12. 何当金络脑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临危不惧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语】《石灰吟》以物喻人,通过描绘石灰历经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而“浑不怕”的刚毅形象,象征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全诗语言质朴刚劲,“若等闲”三字举重若轻,将磨难视为平常,凸显出作者清白自守、视死如归的凛然气节,是咏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10.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
书写时注意“留”“清”的正确写法。
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阅读诗歌可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看似是赞扬石灰的精神,实则过描绘石灰的锻炼过程,表明自己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说明作者具有清廉高洁的高尚情操。
12.本题考查诗词名句及词语积累。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浑不怕主要表现的是英勇无畏、不惧生死的英雄人物,体现英勇无畏、不惧生死的四字词语如: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等。
书写时注意“络”“脑”“等”“照”的正确写法。
13.(1)D
(2)C
【导语】《竹石》以拟人手法刻画青竹咬定青山的坚韧形象,通过"破岩""千磨万击"等意象,构建出刚劲不屈的视觉张力。全诗以物喻人,将竹子扎根岩缝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品格的象征,特别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结句,以动态对抗强化了守志不移的主题,典型体现了郑板桥借物抒怀的艺术特色。
【详解】(1)本题考查技巧手法和诗句翻译。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紧紧咬住青山绝不轻易放松。“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子拟人化,说明了竹子紧紧扎根石缝中,顽强生长。所以第一空填“拟人”,第二空填“竹子紧紧扎根石缝中,顽强生长”。
故选D。
(2)本题考查技巧手法和名篇名句理解。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诗人通过描写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自己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依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这句诗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风、明月等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没有借助具体事物来寄托志向,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诗人借梅花来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坚守内心高洁品质的志向,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所以没有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故选C。
14. A 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坚韧不屈、高洁刚正
【导语】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各具风骨。李贺《马诗》以沙如雪、月似钩的边塞意象起兴,末二句金络脑、踏清秋的驰骋之志,暗喻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郁勃之气,笔调奇崛冷艳。陈毅《青松》则以质朴语言构建雪压松挺的张力画面,挺且直三字刻画出革命者的刚毅品格,末句雪化时的预言性收束,彰显逆境中坚守高洁的乐观精神。一古一今,俱见借物抒怀之妙。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1)《马诗》:诗中描绘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边塞景色,但重点在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以马自比,借马渴望佩戴金络脑在清秋时节驰骋疆场,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志向,是对马这一事物的托物言志。
《青松》:整首诗围绕青松展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描绘了青松在大雪压迫下依然挺拔的姿态,“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进一步点明主旨,借青松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诗人自己的精神追求,属于典型的咏物诗。
故选A。
(2)《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中,“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着受到重用和尊崇;“快走踏清秋”描绘出一幅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奔腾驰骋的豪迈画面。诗人以马自比,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像骏马一样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强烈愿望。
《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大雪”的沉重压迫下,青松依然“挺且直”,生动地展现了青松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格。“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进一步强调只有经过风雪的考验,才能彰显出青松的高洁品质。诗人借青松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义、不屈不挠、刚正高洁的精神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