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17: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听到李白这两句诗,脑海中便会浮现黄河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模样,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
视频:壶口瀑布
现代作家梁衡说: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壶口瀑布记》
新课导入
壶口瀑布
梁衡
壶口瀑布
梁衡
梁衡
梁衡,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用心、尽情、达意,不会因了一点点小感触便落笔,尽管表达的是真情真心,但不是信马由缰、不加剪裁地纵情、滥情。其文如同陈年佳酿,经时间、心灵的细致滋润,慢慢酿造而出。”
作者简介
铸成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潺潺 雾霭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湿漉漉
震耳欲聋
怒不可遏
前呼后拥
zhù chéng
gào jiè
tuī sǎng:推来推去
shà shí :极短的时间;忽然之间
chí chěng
chán chán
xuán wō
hán 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gǔ gǔ: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wù ǎi
yū huí
shī lù lù
zhèn ěr yù lóng: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nù bù kě 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qián hū hòu yōng: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字词把握
作者开篇即言“我曾两次到过那里”。这两次观壶口瀑布,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阅读文章,完成表格,明两次观瀑之别。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雨季
枯水季
河滩
沟底——河心(重点)
俯视(急急吸去的水流)
1.俯视(看“龙槽”)
2.仰视(向上游看去河面)
3.视线由上而下(河水跌入“龙槽”,跌得粉碎)
4.视线由下而上(沟底升起彩虹,直抵青山)
5.平视(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河水)
6.俯视(脚下的石)
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水汽扑面,涛声震耳
龙槽:突然凹陷,深不可测——奇
河面:河面宽阔,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壮
龙槽:势不可挡,跌得粉碎,凝重猛烈——险
龙槽两边:水千姿百态,水雾弥漫——多姿多彩
脚下的石:被水冲刷,千疮百孔,沟坑遍布
所至
(游踪)
所见
定点观察变换视角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由有所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行至某处,观其景色,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这也是游记的第三要素:
所感
游记,即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
游记三要素:
游踪,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是视角变化。(线索,骨骼)
所至
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主体,血肉)
所见
游记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1.请分别勾画文中两次去壶口瀑布时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提示】游记的“所感”包括:观景时的直接体验感觉;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或进行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1)第一次: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第二次:
A.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B.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D.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2.细读B句,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各种情感呢?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B.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壶口石壁急剧收束,迫使河水在奔腾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河水的多种形态,使作者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例如:
“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喜,
“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怒,
“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哀。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D.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由水与石的关系,联想到黄河在奔流过程中虽遇阻拦但柔中有刚、敢于反抗、勇往直前的个性,再联想到在生活的磨难中,人也应该具有这种个性。
3.细读C、D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又是如何联想思考的?
游记,流露自己的情感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对人生、生命等的某种感悟与思考。抒情议论当然不可生拉硬扯,应该有所凭依、自然生发。
联想思考,由景及人,“所感”将会更加深刻,梁衡由水与石的关系,联想到黄河的个性,再联想到人的个性,你还能进一步联想,让作品内涵更加深刻吗?
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黄河的性格与民族的精神已经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了,所以无数人对本文的解读,都是:表达了对黄河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季羡林先生曾说:“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我想梁衡先生内心应该确实是如此思考的吧!
“所感”——升华,灵魂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拓展链接1】:
1947年,在陕北佳县,毛泽东主席起草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心情难以平静,专门带着警卫员去看黄河。面对黄河,他心潮澎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
1948年,毛泽东主席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面对黄河,他思绪万千,伫立良久,深情地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拓展链接2】: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黄河颂》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拓展链接3: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节选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结合原文与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大江大河的理解或感受。
不论是长江黄河,抑或其他的大江大河,他们用血液养育着我们,用体魄保卫着我们,更是用精神引领着我们。
奔流的过程中,沙漠、高山阻隔,它们或以柔相对,曲折盘旋而过;或以刚相对,削岩剁石而下。
它们选择了大海,也选择了自强不息,选择了百折不挠,这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箴言,是中华民族的名片。
无论是在艰难的境况中发展自己,还是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都应如这大江大河般不服不甘、踏石前行。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梁衡曾在《壶口瀑布记》的结尾写道:
呜呼,
蕴伟力而静持,
遇强阻而必摧,
绕山岳而顺柔,
坦荡荡而存天地。
美哉,壮哉,
我的黄河。
请从“我的中华儿女”“我的中华民族”中选一个角度仿写一节,使之成为一首小诗。(标蓝的词句课不改)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呜呼,
蕴伟力而静持,
遇强阻而必摧,
绕山岳而顺柔,
坦荡荡而存天地。
美哉,壮哉,
我的黄河。
怀大志而低调,
逢艰难而不挠,
居陋室而淡然,
清清白白而处世间。
美哉,壮哉,
我的中华儿女!
气磅礴而内敛,
遭侵犯而必诛,
与国交而尚和,
堂堂正正而立寰宇。
美哉,壮哉,
我的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情感升华
游记=所至+所见+所感=骨骼+血肉+灵魂。
人既要灵魂美,也应追求外在美,穿美丽的衣服,游记也一样,美景得有美丽的语句来映衬。
自由阅读2-5段,完成以下任务:
1.勾画美丽的语句,大声朗读,读出语言之美。
2.从用字用词、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细细品味,批注赏析。(可以通过删减词句、改换词句、朗读等方式去思考其妙)
吟咏语句,细品胜景
【用词之妙】
吟咏语句,细品胜景
思考这些删去的词语的妙处?
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生动传神地写出瀑布奔腾激越的气势和势不可挡的力量。如:挤、推、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叠词的运用:凸显河水、波涛数量的多、气势的磅礴,又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句式之妙】
吟咏语句,细品胜景
思考句式之妙?
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短语带一个“的”字进行排比,将没有跌入龙槽的水的动向写得全面、整齐、有趣;
三个“或”字句排比,又多用四字短语,将龙槽两边的水的形态写得全面、形象,句式整齐匀称,语言典雅;
两个比喻连用,句式整齐,生动呈现此刻眼前的壶口瀑布的声音美、朦胧美。
朗读,读出不同句的不同语气。
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对景物不同形态的观察之细腻,描写之准确。
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修辞之妙】
吟咏语句,细品胜景
为什么作者否定了前一种比喻却又不删除呢?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只能表现瀑布的浑厚庄重,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用“钢板出轧”做补充,通过否定前一个比喻却不删除的方式,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瀑布的水流之大、气势之猛,可以加强表达效果,独具匠心。
请围绕“安塞腰鼓”选一个角度,仿照这种方法写一组比喻句。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梁衡谈写作,要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有充分的体现。
结束语
梁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