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16: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古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小古文阅读。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①毛竖尾,四目对射②,两不相下③。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注】①耸:竖起。②对射:互相瞪视,形容目光凶狠。③相下:互相退让,指双方僵持不下。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黄猫奋起逐之( ) A.追赶 B.放弃 C.隐藏 D.观察
(2)白猫走入室( ) A.山洞 B.房间 C.草丛 D.池塘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猫相斗的过程,并分析白猫最终失败的原因。
3.如果你是黄猫,你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结合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动物之间的争斗毫无意义 B.遇到困难要勇敢坚持
C.强者才能获得最终胜利 D.争斗需量力而行,适时进退
阅读理解。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①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⑤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避:避免。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⑤益:更加。
5.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恐坠: (2)又更下巢:
6.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7.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话回答)
8.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D.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经历成长。
小古文阅读我有法。
纸鸢
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系以长绳。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①之。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其大者,上缚②弓弦,风激弦鸣,其声没泱泱③,故又名风筝。
(选自《国文老课本》)
【注释】①纵:放走。②缚:捆绑。③泱泱:形容气魄宏大。
9.这篇小古文共五句话,分别讲述了有关风筝的哪些内容?请对号入座。(填序号)
第一句: 第二至第四句: 第五句:
A.风筝的得名 B.风筝的形态 C.风筝的玩法
10.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之。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
11.你知道哪些有关放风筝的诗句?试着写一写。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2.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14.选文中提问的人问的问题好在( )
A.有利于自己砍价。 B.揭露了楚人的矛不锋利、盾不结实的现实。
C.显示自己有才能。 D.他用楚人的话反问楚人,使楚人不能自圆其说。
1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孝经》
【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人,瞳孔中的人像。
16.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 ) A.尝试 B.品尝 C.曾经
(2)不然( ) A.虽然 B.是这样 C.然而
17.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8.读了短文,我觉得徐孺子是一个 的孩子。本学期我们在课本中认识的 ,跟本文的徐孺子有着共同特点,他在回答孔君平时最巧妙的一句是 。
咏雪(节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②讲论文义。俄而③雪骤④,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指侄子辈。③俄而:不久,不一会儿。④骤:急速,大。
19.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 A.不如 B.假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 A.模拟 B.比拟
20.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白雪纷纷何所似?
2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对他哥哥儿子胡儿的嘲笑。
B.文中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人物。
C.文章中兄长的女儿非常有才气。
D.本文营造了一种轻松、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2.根据情境,把对话补充完整。
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雪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飘舞飞扬时,无论是颜色还是姿态都跟雪不太乡色,因此我觉得“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
我觉得还是“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
阅读理解。
中朝有小儿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nüè)也。”主人曰:“尊侯②明德③君子,何以病疟④?”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⑤。”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
②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
③明德:光明的德行。
④何以病疟: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
⑤耳:语气词,表示“而已”或是“罢了”。
23.选文中“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言外之意是:
24.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说说你的想法。
25.如果用古文在“中朝有小儿”后加一句对孩子的评价,你会怎么写?
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⑤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宫名。④苟:如果。⑤安:怎么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26.下面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B.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C.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D.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27.“故草木不生”中“故”与选项中“故”意思相同的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8.结合注释,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B.佐领聪明智慧,带领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
C.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D.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29.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是如何从井中打出水的?
30.下列对文本的启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观察事物才有发现。
B.观察事物应该透过表象。
C.解决问题需要创新出奇。
D.事物之间相互都有联系,有因必有其果。
《小古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A B 2.黄白两猫争斗时互不相让,黄猫坚持追击,白猫因胆怯退缩而逃入室内。白猫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坚持的勇气。 3.黄猫的坚持值得我学习,但争斗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因此,面对竞争既要勇敢,也要学会智慧应对。 4.D
【导语】《猫斗》以白描手法生动再现两猫相斗场景。“呼呼而鸣”“耸毛竖尾”的细节刻画传神,通过“四目对射”“两不相下”的静态对峙与“奋起逐之”的动态转换,形成戏剧张力。白猫“稍退缩”的微妙心理变化暗示胜负关键,短短数语即完成起承转合,展现古人观察之精微与笔力之凝练。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文中“黄猫奋起逐之”的意思是:黄猫奋力追赶逃跑的白猫,其中“逐”是“追赶”的意思。故选A。
(2)文中白“白猫走入室”的意思是:白猫急忙跑进屋子里。其中“室”指房屋内的房间,故选B。
2.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可知,原文中两只猫在屋顶上争斗,发出呼呼声,毛发竖起,互相瞪视,僵持不下。后来白猫稍微退缩,黄猫趁机追赶,白猫逃进房间不敢出来。白猫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猫因缺乏坚持和勇气,在僵持中先退缩,导致黄猫乘胜追击。
3.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结合句中“奋起逐之”可知,本句表明黄猫在面对白猫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主动进攻。从黄猫的角度来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对黄猫的看法,语言合理通顺即可。
示例:作为黄猫,我认为自己抓住机会、勇敢追击是胜利的关键。但争斗应有度,如果白猫已退让,不必穷追不舍。
4.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结合文段语句“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可知,句意描写了白猫跑进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说明它彻底退出了,而黄猫胜利了。白猫因力量不足却硬撑,最终败退;黄猫则抓住时机进攻。故事说明争斗中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时进退。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争斗,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两只猫的毛发耸立,尾巴也竖了起来,它们四只眼睛互相注视着,两只猫势均力敌。时间久了,白猫略显退缩,黄猫乘机追逐,白猫急忙跑进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5. 担心 再次 6.翠鸟起初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灾祸。 7.及生子,爱之,恐坠
巢的位置越来越低,最终被人轻易捉走了小鸟。 8.A
【导语】这篇《翠鸟移巢》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翠鸟因爱子心切不断下移巢穴,最终导致幼鸟被人捕获的遭遇,揭示了过度保护反而会带来危害的道理。文章语言简洁,情节递进清晰,以“高作巢—稍下—更下”的层次推进,形成强烈反差效果。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恐坠:“担心(小鸟)掉下来”。“恐”在这里解释为“担心、害怕”,表示翠鸟对小鸟可能会掉下来这种情况的担忧。
(2)“又再次把巢往下移”。“更”解释为“再次”,强调翠鸟不止一次地改变鸟巢的位置,是在之前已经下移过鸟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下移的动作。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先”在这里是“起初、开始”的意思,表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高”指“在高处”,说明翠鸟做巢的位置。“作”是“建造、修筑”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表目的。“患”是“灾祸”的意思,在这里指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句子意思:翠鸟起初在高处建造巢穴,用来避免灾祸。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提到翠鸟一开始将巢筑在高处以避祸,等到生了小鸟后,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它们从高处的巢中掉下来,所以才把巢稍微往下移了一些。故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及生子,爱之,恐坠”。
翠鸟因对孩子的溺爱不断下移鸟巢,鸟巢位置越来越低,最后人们轻易地就能够到鸟巢,把翠鸟的孩子捉走了。这就是翠鸟过度担忧孩子安危、不断改变鸟巢位置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文中翠鸟因为对孩子的过度喜爱,“爱之,恐坠”,担心孩子从高处的巢中掉下来,所以“稍下作巢”,之后“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由于翠鸟的过分溺爱,不断地把巢往下移,使得鸟巢越来越低,最终导致“人遂得而取之矣”,孩子被人抓走,这明显体现出了过分溺爱带来的严重后果。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翠鸟起初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因为十分喜爱自己的孩子,害怕小鸟从巢里掉下来,就把巢稍微往下筑了一些。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们了,于是又把巢筑得更低了些。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轻易地把它们捉走了。
9. B C A 10.起风的时候,一人手拿风筝尾部,登到高处松手放走,一人急速抖动风筝绳子,就这样,风筝便乘着风势飞上天空。 1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解析】9.本题考查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描述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
第一句“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意思是风筝的形状,有鸟的样子,有鱼的样子,有蝴蝶的样子,有蜈蚣的样子,还有老人的样子。此句主要讲了纸鸢的形状多样。故选B。
第二至第四句“系以长绳。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之。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意思是用长长的绳子系着。起风的时候,一个人拿着它的尾部,登上高处放走它。另一个人急忙抖动绳子,那么纸鸢就乘着风飞上去了。这几句描述了放风筝的方式和过程。 故选C。
第五句“其大者,上缚弓弦,风激弦鸣,其声没泱泱,故又名风筝”,意思是那些大的风筝,上面捆绑着弓弦,风激荡着弓弦发出鸣响,那声音浩浩荡荡,所以又叫风筝。此句说明了大风筝的特殊之处以及风筝名称的由来。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先仔细阅读给出的句子,然后对照注释,逐字逐词理解其含义,再把这些字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通顺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风起时”:起风的时候。
“一人持其尾”:一个人拿着风筝的尾部。
“登高纵之”:登上高处放走它。
“一人急振其绳”:另一个人急忙抖动绳子。
“则纸鸢乘风而上”:那么风筝就乘着风飞上去了。
整句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翻译就是:起风的时候,一个人拿着风筝的尾部,登上高处放走它。另一个人急忙抖动绳子,那么风筝就乘着风飞上去了。
11.本题考查有关放风筝的诗句的积累。
首先需要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词,或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与放风筝相关的诗句。在回答时,要准确写出诗句。
示例: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点睛】参考译文:
风筝的形状多样,有的像鸟,有的像鱼,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蜈蚣,甚至有的像老人。它们都通过长绳与地面相连。当风起时,一人站在高处手持风筝的尾部,将其释放。另一人则迅速拉动绳子,这样,风筝就能借助风力升空。对于较大的风筝,人们会在上面绑上弓弦,当风吹过弦线时,弦线会发出响声,声音宏大,因此,风筝也被称为“风筝”。
1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1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4.D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解析】1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节奏划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他既卖盾又卖矛。楚人”是主语,指明了人物的身份或国籍;“有”是谓语,表示存在或拥有;“鬻盾与矛者”是宾语,具体说明了这个人所拥有的或所从事的活动,即卖盾和矛。
故划分朗读节奏: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可知,“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楚人自己的话自相矛盾。因为如果说盾无比坚固,那么矛就不可能刺穿它;而如果说矛无比锋利,那么就没有什么能挡住它,包括那面坚固的盾。这两者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存在。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
从“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可知提问者没有直接反驳楚人,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楚人自己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来反问楚人:“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这个问题直接指出了楚人陈述中的逻辑矛盾,使得楚人无法给出合理的回答,从而达到了让楚人自己无法自圆其说的效果。
故选D。
15.本题考查主旨大意。
结合内容可知,写了楚人在卖盾和矛时,为了夸大其产品的优点,分别做出了“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的绝对化陈述。然而,这两个陈述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盾真的坚不可摧,那么矛就不可能刺穿它;反之亦然。楚人没有实事求是地描述产品的性能,而是采用了夸大其词的手法,结果导致了自己无法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和做事都应该实事求是,避免自相矛盾,以免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对于任何东西都能穿透。”这时,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楚国人听了,无法回答。因为那不能被穿透的盾和能穿透一切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6. C B 17.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人,机智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8. 思维敏捷 杨氏之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尝月下戏”的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尝:曾经。故选C。
(2)“不然”的意思为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故选B。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从他回答的话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可以看出他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十分机智巧妙。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文章内容理解。
徐孺子面对“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说法,能够迅速以“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类比来回应,展现出他敏捷的思维和睿智的头脑,说明徐孺子是一个 (聪明睿智、思维敏捷、善于思辨)的孩子。
结合课本中所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杨氏之子面对孔君平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同样迅速做出反应,用巧妙的语言回应,既表现出幽默,又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他们都具有聪明机智、善于言辞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
19. A B 20.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1.A 22.把白雪比作柳絮,不仅表现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柳絮还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意境。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未若:不如。
故选A。
“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拟:比拟。
故选B。
20.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根据注释,“俄而”意思是:不久,不一会儿;“骤”的意思是:急速,大;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意思是: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1.本题考试文章内容理解。
A.“公大笑乐”的意思是:太傅大笑起来,根据前边“他哥哥的长子胡儿”和“他哥哥的女儿”的回答,可知,他笑起来是因为他哥哥的女儿回答的很形象,是对他哥哥的女儿的赞同。
故选A。
2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
回答本题,可以结合句意“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和柳絮与雪的特点回答,比如: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状态,“柳絮”是轻盈的,而“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点睛】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
23.你的父亲得了“疟”这种病,说明他并不是真正的君子,不具有光明磊落的德行。 24.孩子的回答妙在能变换角度,从“疟”这种病的名字上做文章,反驳主人说父亲为人做事不光明磊落的看法,又态度温和,彬彬有礼。 25.甚聪慧(惠)
【解析】2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意思是:主人问:“你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君子,怎么会患疟疾呢?”
言外之意是:你父亲生疟疾这样的疾病,不是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君子。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孩子的回答妙在其机智与巧妙,将“疟”与“虐”联系起来,利用了汉字中同音或谐音的特性。他没有直接回答主人关于君子为何会得疟疾的疑问,而是说“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这里的“来病”可以理解为“疾病来侵袭”,而“虐”字与“疟”字同音,可以理解为“虐待”或“折磨”。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暗示了正因为是君子,疾病才来“虐待”或“折磨”,从而巧妙地回应了主人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带有一种幽默和诙谐的意味。他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回应了主人的问题,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
2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如果用古文在“中朝有小儿”后加一句对孩子的评价,可以写为:“中朝有小儿,慧心巧对,机敏非凡。”
这句评价简洁地突出了孩子的“慧心”(智慧的心灵)和“巧对”(巧妙的应对),以及他“机敏非凡”的特点,即他的机智和敏捷非同一般。这样的评价既符合古文的表达习惯,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孩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京城有个小孩,父亲生病了,他去行乞寻药。主人问他父亲的病情,他说:“是患了疟疾。”主人问:“你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君子,怎么会患疟疾呢?”(小孩)回答说:“正因为他是君子,所以才会患疟疾呀。”
26.A 27.D 28.D 29.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30.C
【解析】26.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文言语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关键词、句式和句意等划分。“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意思是: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句中“戈壁皆积沙”从正面说明戈壁特点,“无水”从反面说明隔壁特点,应该顿开,“故”引起下文,“草木不生”是宾语,应顿开。断句为: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故选A。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故草木不生”的意思是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故”的意思是所以。
A.“故”是原来的意思。
B.“故”是原来的意思。
C.“故”是旧交、老友的意思。
D.“故”是所以的意思。
故选D。
2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结合注释可知,伊犁在今新疆境内,故“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说法有误。
B.根据句子“‘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是拔了伊犁城中的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出了井水。“沙漠中探出了水井”说法有误。
C.根据句子“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在伊犁城中打出了水井。故“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说法有误。
D.根据“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可知,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故“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说法正确。
故选D。
2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的能力。
根据句子“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画出句子即可。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文章可知,本文讲了伊犁人一开始只知道到河中取水,后来一位佐领通过观察发现,城中有许多老树,推测地下有水,果然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得到了泉水。这告诉我们善于观察才会有发现,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因才有果。
C.“解决问题需要创新出奇”在文中没有体现,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