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16: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选择性阅读。
陶侃惜谷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①?”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②。”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③!”执而鞭之。是以④百姓勤于农作⑤,家给人足。
[注释]①何为:即“为何”,指于什么。②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③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④是以:因此。⑤勤于农作:勤恳地耕种。
1.“尝出游”中的“尝”的意思是( )
A.尝试 B.曾经 C.有时
2.“用此何为”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
A.这个人 B.种田 C.未熟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的什么品质。
课内阅读。回望历史人物,认识忠臣良将。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5.《三字经》中“如囊萤”指的就是《 》的故事,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车胤,我知道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或名言还有 、
6.车胤家贫,没有油灯夜读,他想到的办法是什么?请画出相关语句。
7.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倦”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8.车胤长大后成了一代名臣,他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你觉得和他小时候“囊萤夜读”有关系吗?为什么?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①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既:已。 ②俟(sì):等到。 ③讽诵:背。 ④强志:记得牢。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及 长 遍 览 古 籍 博 闻 强 志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1.司马光的学习特点是: 。
12.你知道的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还有哪些?请列举三个。

阅读小古文,完成题目
母鸡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
1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未尝远离( ) A.曾经 B.尝试 C.试探
(2)尽力护之( )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C.它,指猫、犬
14.请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与父、母之爱子无异。
15.小古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母鸡的?表现了母鸡的什么特点?结合小古文,完成思维导图。
16.回忆老舍的《母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选取具体事例来刻画母鸡的形象。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母鸡的喜爱、赞美之情。
C.本文语言凝练,言简意赅;老舍的《母鸡》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富有生活气息。
D.本文通篇都在写母鸡的伟大,老舍的《母鸡》则采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来表现母鸡的伟大。
17.阅读下面小短文,根据理解进行选择。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①恐:担心。②遽(jù):立即,匆忙。
(1)本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A.春日 B.夏日 C.秋日 D.冬日
(2)“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中“为”的意思是
A.被 B.因为 C.为了 D.给;替
(3)“有一事,见之已久”中的“之”指代的是
A.冬日共人围炉 B.人裳尾为火所烧
C.欲言恐君性急 D.其人遽收衣而怒
(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
A.幸灾乐祸的人 B.为他人着想的人
C.不知轻重缓急的人 D.做事不三思而后行的人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②而果③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亦云:也这样说。②暮:晚上。③果:果然。
18.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9.“暮而果大亡其财”,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是( )
A.死亡 财物 B.丢失 发财 C.死亡 发财 D.丢失 财物
20.翻译句子。
(1)天雨墙坏
(2)其家甚智其子
21.面对提相同意见的人,富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 。而对邻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3.《铁杵成针》是一则关于 (人物)的传说。
24.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5.写出右边这些字在文中的意思。
是: 方:
26.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示例】胤恭勤不倦。(疲倦)
①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②家贫不常得油。
③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7.把下列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补充完整。
囊萤
凿壁
悬梁
程门
手不
读文章,完成练习。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夜继日焉 无陇断焉
B.方七百里 逢老媪方磨铁杵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羊补牢
29.翻译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0.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31.你觉得愚公是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B 2.C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尝出游:曾经外出游玩。“尝”在这里是曾经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用此何为”的意思是这个做什么或者是用这个干什么。“此”这里指的是那个人拿着的一把未熟的稻穗。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的时候要理解每个字的含义。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中“是”的意思是这;“以”的意思是因为;“是以”指因此;“百姓”这里指的是民众,人民;“勤”的意思是勤恳、劳作。“于”在这里的意思是在……方面;“农作”指的是农业劳作;“勤于农作”指勤恳地耕种。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此百姓都勤恳地耕种。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中陶侃看到有人随意摘取未熟的稻穗,便严肃的询问“用此何为”,表现出他对浪费粮食这种行为的零容忍。他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指出不耕种而随意破坏他人成果的是错误的,并责令此人“鞭之”,通过惩罚让其认识错误,这系列的举动反映出了陶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百姓成果的珍惜。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以此来教育百姓要尊重劳动,不可随意浪费粮食。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游览,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做什么?”那个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它们随便拿来玩玩罢了。”陶侃大怒(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地,却随意破坏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个人抓起来,用鞭子打了一顿。老百姓都勤恳种地,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5. 囊萤夜读 勤奋好学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6.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7. 疲倦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8.有关系;正是因为车胤小时候“囊萤夜读”所以才博学多通,长大后成了一代名臣。
【解析】5.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这个成语源自《三字经》,用来形容古人为了读书学习,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具体来说,“如囊萤”指的是晋朝人车胤的故事,就是《囊萤夜读》;故事中的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就把抓来的萤火虫放进白绢做成的透光袋子里借着微弱的光读书。从中可以感受到车胤的勤学苦读。写出有关勤学苦读的成语或名言即可,例如:闻鸡起舞、铁杵成针、废寝忘食、凿壁偷光等。
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的意思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博学:学识渊博。通:通晓。
“倦”的意思是:疲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的意思是: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故事中的车胤小的时候因为买不起灯油读书,就把抓来的萤火虫放进白绢做成的透光袋子里借着微弱的光读书,车胤的勤学苦读,所以才能博学多通,成为一代名臣。
【点睛】参考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9.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10.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11.坚持不懈 12. 程门立雪 头悬梁锥刺股 闻鸡起舞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意思是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可以按照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从“长”和“古籍”后面断句。
10.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道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收功:收获;远:长远;乃:于是、就。此句话意思为: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可知,司马迁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通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觉得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可知,他的学习特点是坚持不懈。
12.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车胤囊萤、孙康映雪、韦编三绝等等。
【点睛】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革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通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3. A B 14.这与父母爱子女没有不同。 15.①出行 ②保护小鸡 ③辛劳 ④慈爱、勇敢 16.D
【解析】13.本题考查的是解释词语。
(1)“未尝远离”意思是不曾远离。尝:曾经。
故选A。
(2)“若遇猫、犬,尽力护之”意思是要是遇见猫、狗,母鸡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小鸡。之:它,指小鸡。
故选B。
14.本题考查的是解释句子的含义。
“异”指不相同。句子“与父、母之爱子无异”的意思是:母鸡爱护小鸡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区别。这句话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母鸡对小鸡的爱护与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护相提并论,强调了母鸡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1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总结。
小古文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母鸡:“母鸡孵卵,数周成雏。”写了母鸡孵卵成雏的过程,展现了母鸡的母性本能;“ 随母出行,未尝远离。”写了小鸡跟随母鸡出行,不曾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写了母鸡觅到食物,先给小鸡吃;“若遇猫、犬,尽力护之。”写了母鸡遇到猫、犬等威胁时尽力护雏,彰显了母鸡的勇敢和保护欲。这些方面都表现了母鸡的母爱、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特点。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D.小古文主要通过描述母鸡的行为来展现其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但老舍的《母鸡》则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前后强烈对比来赞颂母爱是如此动人心弦。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母鸡孵蛋,几个星期后小鸡就孵出来了。小鸡跟随母鸡出行,不曾远离。母鸡每次得到食物,一定先呼唤小鸡。如果遇到猫、狗,母鸡就竭尽全力保护小鸡。这跟父母爱护子女没有什么不同。
17.(1)D
(2)A
(3)B
(4)C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提到“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这句话直接说明了故事发生在冬日,因为“围炉”这个动作通常是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们为了取暖而做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别人的衣服尾部被火烧着了。“为火所烧”表示“被火燃烧”,是一种被动的表述,强调衣服尾部是受到火的作用而燃烧起来的。“为”在这里的意思是“被”。
故选A。
(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结合文章,前文提到“见人裳尾为火所烧”,接着说“有一事,见之已久”,意思是看到别人衣服尾部被火烧这件事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这里的“之”指的就是看到别人衣服尾部被火烧这件事。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在文中,性缓之人看到别人裳尾被火烧,却不立即告知,反而纠结于说与不说,等别人发现后质问,他还以对方性子急为借口。这种行为表明他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关键时刻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不知轻重缓急的人。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衣服的边角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衣服边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18.B 19.D 20. 天上下雨,(富人的)墙坍塌下来。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21. 其家甚智其子 疑邻人之父 22.判断事物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因为关系的亲疏而持有偏见。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意思是这户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
“其家”指这户人家,是一个整体,其后停顿。“甚智”意思是非常认为……聪明,是一个词组,中间不停顿,其后停顿。“其子”指他的儿子,是一个整体。“而疑”表示转折,其后停顿。“邻人之父”指邻居家的老人,是一个整体。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在此处意为“丢失”,“其财”指“他的财物”。
故选D。
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坏”,毁坏。句子意思:天下雨把墙冲坏了。
(2)“其”,这。“家”,指这户人家。“甚”,很,非常。“智”,意动用法,认为……聪明。“其子”,他的儿子。 句子意思:这户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在“天雨墙坏”这一情况发生后,富人家的孩子和邻居的老人都提出了“不筑,必将有盗”的相同意见。然而,当晚上果然“大亡其财”后,富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其家甚智其子”这句话表明富人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对孩子的意见表示赞赏和肯定。而“疑邻人之父”则体现出富人对邻居老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仅仅因为他是邻居而非自家人,就对其产生了负面的看法。
2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文中宋国有个富人,他家的墙因下雨损坏了。他儿子和邻居老人都提醒他若不修补墙会有盗贼,然而当财物真的被盗后,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盗贼。富人对待儿子和邻居老人的不同态度,并非基于他们所提意见的正确与否,而是基于他们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这明显是不公正和不理智的。这个故事通过富人的行为揭示了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容易受到情感和关系的影响,从而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它告诫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摒弃偏见,依据事实和真相去做出判断,才能避免错误和误解。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3.李白 24. ǎo yuē zú 25. 这 正在 26. 被……感动 贫穷 放弃 27. 夜读/映雪 偷光 刺股 立雪 释卷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铁杵成针》一文讲述的是我国唐诗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有毅力,就能成功。
24.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媪,读音ǎo;老年妇女。
曰,读音yuē;说。
卒,读音zú;终了,完毕。
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文中句子“过是溪”可知,是指路过一条小溪。是:代词,指“这”。
结合句子“逢老媪方磨铁杵”可知,句子意思是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方:正在。
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对应字词的解释。
①“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意思是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毅力所感动,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感:被……感动。    
②“家贫不常得油”出自《囊萤夜读》,意思是(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贫:贫穷。    
③“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意思是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弃:放弃。
27.本题考查成语故事的识记。
“囊萤夜读”出自《晋书·车胤传》的成语。讲述晋朝人车胤勤学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囊萤映雪”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和唐·徐坚撰《初学记》。这则成语原是指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悬梁刺股”出自《太平御览》和《战国策·秦策一》,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程门立雪”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的成语。讲述了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这则成语意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
“手不释卷”出自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成语。讲述了三国时期名将吕蒙的故事。原义是不肯把手中的书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点睛】参考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毅力所感动,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28.A 29.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30.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1.愚公是个执着、有毅力的人,虽然他的想法和做法不太符合实际,但他不畏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28.本题考查一字多义。
A.焉:都是“句末语气助词,无义”。
B.方:指方圆、面积大小。/正在。
C.亡:通假字,通“无”。/逃亡,丢失。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1)年:年纪。面:面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意思是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匮:竭尽的意思。苦: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意思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由此可知,愚公移山是因为他痛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来来回回都需要绕道而行。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愚公是一个大智的人,有理想,对自己有信心,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也是一个大勇的人,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踏实肯干,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