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考一考,你读懂了多少?1、关于“三一八”惨案,你还了解到哪些书上没提到的内容?
2、鲁迅先生写了哪几类人,惨案发生后这些人怎么评价学生的请愿?
3、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为什么称赞她为“真的猛士”?
4、文中的“庸人”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5、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记念——刘和珍
君——对人的尊重
纪念“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警醒人们不忘记血债 英文系学生会主席
刘和珍杨德群背景重现3.12 日本军舰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回击。
3.16 日本抗议中国违反《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限段政府48小时内答复,并组织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3.18 群众游行抗议主权被侵犯、向段政府请 愿。 政府卫队枪杀徒手群众
47死 200多伤 第一阵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司令用的是警笛,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警笛一声接着一声,枪声就跟着密了,那警笛声甚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
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朗读·概括2.那么第一、二节写了什么?
3.六、七节又写了什么? 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大意一、 介绍写作缘由
二、 交待写作目的
三、 回忆认识过程
四、 抒写惊愕、义愤
五、 叙述遇难经过
六、 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悼念逝者,唤醒生者追忆往事,揭露罪行讴歌烈士,点明意义 反抗校长不为势力所屈 勇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责任感刘和珍——人物形象听课
虑母校前途预定《莽原》全年请愿要求进步
追求真理毅然黯然欣然热血 爱国★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有责任感、正义感,
勇敢坚强、温和善良、满怀热忱的爱国青年。作者的评价:
真的猛士
我应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二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的人生?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的人生: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 直面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是悲哀的;能为改变黑暗现实而勇往直前奋斗献身,这是幸福的。这样一位优秀爱国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中弹了,
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对执政府表示愤慨,
鲁迅在文中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执政府“居然”开枪惊愕“竟会”下劣凶残“居然”昂起头义愤当局者“竟会”如此凶残“竟在”执政府前中弹流言家“竟至”如此下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里的缘由指什么?①统治者的武力镇压
②御用文人的舆论污蔑和助纣为虐武力
镇压+思想
钳制武力
镇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是对反对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极点就是爆发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劲。沉默呵,沉默呵!对反动政府造成的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愤慨。遇 害 经 过“欣然前往”,
“中弹了”,
“从背部入”,
“斜穿心肺”,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弹从左肩入”,
“穿胸偏右出”,
“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于是死掉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从容地转辗”,写她们临难不惧,友爱互助。
“文明人”是反语,指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
“这”是指三个女子在枪林弹雨中从容辗转,友爱互助的行为;
“惊心动魄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女性的赞颂与尊敬。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
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意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 意思是说, 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 “三·一八” 事件中屠杀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和“武功”。 正义和善良被摧残、蹂躏,邪恶和残暴像魔鬼一样肆无忌惮,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大量木材——小块煤比喻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不赞成徒手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空谈》:“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第六部分第2段?作者又指出了什么?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亲人至少不会忘记死者。进一步说明,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亲人至少不会忘记死者,烈士精神与青山一样永存。——记住他们,纪念他们▲引用陶潜的诗又是何用意?▲“倘能如此”的“如此”指什么?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吧。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联系上下文,品读关键词,连缀句意,指出手法,并体会句中情感。“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社会黑暗,国家衰弱,人民命运悲惨。
“淋漓的鲜血”指斗争要流血牺牲的残酷现实。
两个“敢于”说明真正的革命者能清醒认识面对现实,敢于英勇斗争。
他们为看到社会黑暗残酷现实而哀痛,他们又为能改变黑暗现实(实现理想)去斗争而幸福。
表现出作者对革命者的尊敬赞颂之情。“惨象”指爱国青年惨遭迫害,“流言”指反动文人的愚民谎言。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指中华民族的软弱退让,其缘由就在于反动派对人民的武力镇压和思想钳制。
“我”无话可说表现出内心的极度愤恨和为民众麻木而悲哀的情感。“文明人”: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的野蛮凶残;“惊心动魄的伟大”: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精神伟大;也可理解为对反动派残暴下劣行径的抨击与嘲讽;“伟绩、武功”:指中外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卑劣无耻行径;“几缕血痕”:爱国青年的英勇反抗,牺牲之壮烈“不幸抹杀”:不值一提(唾弃、鄙夷);有幸证明感情:对革命者的赞颂;对屠杀者的愤恨、嘲讽、鄙夷运用反语,“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指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突出这种行径的骇人听闻;“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势力屠戮、惩创妇婴、学生的滔天罪行;“不幸被这几缕血痕抹杀”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的罪恶本质有幸被这次的流血惨案所证明。这个句子借用反动势力自己的评价之语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中外反动派凶残暴虐的丑恶嘴脸并予以辛辣的讽刺。
“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指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三个女子的勇毅从容;后一句话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屠戮、惩创妇婴、学生而自夸的“伟绩”、“武功”,在这几个女子的伟大精神面前不值一提,令人鄙夷。这个句子主要运用反语深刻地揭露并辛辣的讽刺中外反动派凶残暴虐的丑恶嘴脸,并以此反衬出三个女子的伟大精神。感情基调悲议意义教训 “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 心中有话,不吐不快,但要用文字把心里话说出来,需要好好构思。胸有成竹,文章才会一气呵成。鲁迅是认真拟腹稿的典范。许广平说: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处所,那早晚饭前后的休息,就是一言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鲁迅先生的这篇《记念刘和珍君》可以说是作者在痛定思痛,在冷静思考之后,打好腹稿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思考:
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
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
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两个星期后,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鲁迅略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无男女之别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
明确:
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 悼念 尊敬激励 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唤醒?
3、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明确: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
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
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
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
提示:“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
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
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谥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意。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