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之如何设置分论点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之如何设置分论点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6: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议论文之
如何设置分论点
1、分而有理: 围绕中心论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论点之间应该不重复,不包含,不交叉;重心要准确,紧扣关键词。
分论点设置的注意点:
2、分而有序: 统筹所罗列出的分论点,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安排好他们之间的顺序。
3、分而有度: 分论点在数量上应该达到最合理的个数3—4个。
4、分而有范: 每个分论点要表达得精炼规范,具体来说,每个分论点字数最好控制在20个字以内。每个分论点的字数应该大致相同,结构大致相似。这样的句子既醒目,还能体现构思的整体性、严密性和精巧性。
一、并列分解(并列式结构)
分论点的结构: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三、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一、并列分解(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1、“是什么”
“是什么”主要是从内涵入手。
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②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恒心”
可以这样设置:
①恒心是一种毅力;
②恒心是一种信念;
③恒心是一种执着。
1、“是什么”
练习:
中心论点:我们要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谦虚进取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1、“是什么”
练习:
中心论点:拆除心墙
拆除心墙是跨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
拆除心墙是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
拆除心墙是消除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
2、“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
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激发斗志。
②贫困可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摆脱困境。
③贫困可增长人的能力,改变命运。
2、“为什么”
(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
(分)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彻不变的爱情。
“恒心”从为什么角度可以这样设置:
恒心让你收获更多的知识;
恒心让你练就坚定的意志;
恒心让你收获美好的人生。
2、“为什么”
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理解其主要内容,以“心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胜,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①好的心态让我们走出困境。
②好的心态让我们找到乐趣。
③好的心态让我们走向成功。
3、“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清逸之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3、“怎么样”
再如: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分论点:
1、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有坦荡的胸怀、虚怀若谷的作风;
2、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并借鉴;
3、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怎么样”
(总) 让我们拆除心墙,体验美好。
(分)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宽容一些。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主动一些。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尊重别人一些。
(分)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嫉妒,拥抱宽容。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自私,拥抱微笑。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开抛虚伪,拥抱真诚。
练习: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
以题目“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是一种自然的清逸野气;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2、按论点内涵递进
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三、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
如:《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因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涵养家国情怀,助力民族复兴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车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真实情感,经久不衰,永绽光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下,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助力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的情怀。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而不倒,正是因为无数爱国志土的坚守。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之际,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土奋勇抵抗。他们用赤诚的爱国之心,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新时代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把这种受国情怀播种在每个国人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最终形成推动民族复义和国家繁荣的磅礴力量。
家国情怀是一种担当的情怀。梁启超曾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豪情,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憾慨赴义,再到房俊波“让人民幸福是最美妙的事情”的公仆精神。他们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境遇,但相同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之际,总有无数仁人志士勇敢站出来,将对家庭的情感寄托于对国家、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出困境,走上康庄大道。
家国情怀是一种奉献的情怀。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氢弹之父”于敏,盛名之下仍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学,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消的力曼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这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要有一些奉献精神,而不能一味索取。其实,人生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每个人都多讲一些奉献,少讲一些回报,立足当下,从小事做起,最终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出“讲奉献、爱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无数国人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躯与意志为我们写出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史诗,将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正吹响实现中华民换伟大复兴的号角,以“爱国、担当、奉献“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助力我们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伟大梦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读经阅史、搬文弄墨之风源远流长,文人行径也极为世人关注。“读书破万卷”、“文如其人”诸说频见史书,流传于世,触感世人。宋太宗赵匡胤阅读《大平御览》时感言:“开卷有益,岂徒然也”。从那以后,“开卷有益”成了妇孺皆知的成语。其益在于:益于识字作文,益于借鉴先辈忠言良训,好自为人处世。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关于学习的名言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获取,丰富地积果而精当地表达。]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学习像逆着水流划船,不务力划向前,就会向后退。]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忠实地践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千,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人物素材
钱学森学成归来,祖国升起灿烂的蘑菇云;屠呦呦翻阅古籍,中国出了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北斗”闪耀在苍穹中,“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每一项辉煌成就背后都是无数饱学之士的杰出贡献。
宋濂幼年家贫,借书苦读。遇到疑难,他就长途跋涉寻访名师指教。 严冬季节,他顶风冒雪,两脚冻裂出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成就。
以书润心,与智同行
王安石说过“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人类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书籍的力量,离不开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知识的崇尚。如今,科技的发展让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展,书籍作为传承知识这种古老的途径,逐渐式微。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读书明智的重要性。
用读书丰富个人心灵。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心灵的荒芜往往是因为知识的贫乏。读书,可以从他人的视野中增长见识,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读书,亦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迪, 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题的方法。读书,还能够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急功近利,让心灵“归零”。因此,我们应当营造出“多读书、好读书、 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让“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一种自觉。
用读书激荡社会火花。科技的发展给社会一剂强心针,让全人类的发展极速前进,在这种快速更迭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快步向前,不知方向,跟风、盲从,缺乏创新,让社会发展“蹄急”而“步不稳”。 碎片化的时间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忽视了读书与思考的力量,在短期之内貌似造就了发展的奇迹,却葬送了知识带给我们的思索、回味与创新的力量。“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想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当推崇读书,向往知识,让读书思考给社会发展以创新的力量, 让智慧激荡社会的火花。
用读书焕发民族风采。“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 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关乎个人发展的同时亦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曾经,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而下,“移动阅读”时有发生,“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真正高质量的深度阅读却并不多见,全民阅读已经为我们敲醒警钟。如今,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恰逢其时。
“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才是为旷野除草的最好办法”。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种下知识的庄稼,才能扫除心灵的杂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唯有以书润心,与智同行,才能真正强大自己,为民族崛起担起重任。
参考题目
《读万卷丛书,立鸿鹄之志》
《以书润心,与智同行》
《书香润泽生命,读书成就未来》
《以书为墨,书写人生》
……
感谢参与,下课!
提笔写成生花文章,落笔绘就锦绣前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