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1张PPT)
高考18个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提 要:
而
(一)用作连词
目的、因果
假设
修饰
转折
并列
递进
承接
一、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阁高峻崎岖并且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二、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接着。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三、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亚父接过玉斗,把它放在地上,拔出佩剑打碎了它。
四、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五、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译文: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
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译文:秦国用城池来换求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给,是赵国理亏
六、表目的因果
今译为: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七、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而
(二)用作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而
(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既而
而况
而已
而后
【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译文: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译文: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而后】
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文: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既而】
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作定语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单独作谓语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
可译为“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②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译文: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
何
(二)用作疑问副词
表程度深
表反问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
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收起军队解开甲胄,向北面的中原国家称臣。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何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何
(四)何:通“呵”,喝问
何若
何如
奈何
何其
何必
何乃
何许
无何
何以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译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译文: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译文: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商量测度
反问
感叹
祈使
疑问
形容词后表赞叹
句中停顿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
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乎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乎
(三)可作词尾
“……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一)用作副词
出乎意料
有违常理
范围限制
顺承
紧接
判断句中表确定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乃
(二)用作代词
连词
表衔接转折
指示代词
第二人称
定语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
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
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
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
乃尔
无乃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
(一)用作代词
表示远指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表示
“其中的”
作领属性定语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表示近指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可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
(二)用作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
加强揣测语气
加强祈使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千里马了吗?其实是他不知道千里马吧。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千里马了吗?其实是他不知道千里马吧。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天上浓云骤然兴起,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蓬勃兴起了。
其
(四)用作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且
(一)用作介词
让步
并列
递进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且”、“并且”、“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译文: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2.表示让步关系(递进关系之前的承让):“尚且”、“还”、“也”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面对死我都不退让 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
②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译文: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又……又……;既……又……;一面……,一面……。
①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
译文:各类工匠的工作,本来就是不能够一边耕种一边操作的。
②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大铁椎传》)
译文:盗贼本林高强又人多势众,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不杀得痛快
且
(二)用作副词
暂且让步
将来时态
1.表示将来时态,可译作“将”、“将”、“要”、“就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译文: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2.表暂时让步的情态,可译作“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译文:还生存的,希望他能够偷生吧;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发誓决对不会离开你,你先回家去吧。
且
(三)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连接谓语动词和补语,可译为“得”
①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促织》)
译文: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
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标识识别法
词性界定法
对称分析法
句义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位置判断法
标识识别法
表判断
“者”、“乃”、“也”、“为”
表被动
“见”、“于”、“为……所”
表宾语前置
“之”、“是”
对称分析法
根据句子对称关系判断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译文: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语法分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主 谓 宾
人、我
鱼肉、刀俎
为
词性界定法
有些兼词有实词虚词两种性质
借助语境判断
“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
译文:是秦伯说,和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
译文:丢弃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句义推断法
以理解虚词以以为前提,根据句子大意来判断
2018年全国卷1
“诸葛诞以寿春叛”(凭借)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五十间。”(因为)
译文:皇帝因为他(鲁芝)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位置判断法
句首
①
②
代词:今者项庄舞剑,其( )意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指代项庄
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 )皆出于此乎。《师说》
原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标出揣测
位置判断法
句中
①
②
动词后代词:秦王恐其( )破壁
译文:秦王害怕他打碎了和氏璧。
指代蔺相如
名词或代词后副词(表商量、希望或祈使):吾其( )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指希望的语气
小结练:
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你的母亲常常站在这里。”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
即付出了劳苦并且功劳有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能让远处的人看见
第二人称
表并列 表转折
表转折
小结练: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你的母亲常常站在这里。”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
即付出了劳苦并且功劳有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能让远处的人看见
若
(一)用作动词
表比较
表比喻
1.表示比况,可译作:如、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促织》)
译文:看它的形状就像土狗,带有梅花图案的翅膀,头显得方正,大腿很长。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译文: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逍遥游》)
译文:皮肤又细又白又嫩,比冰霜里的那些雪还要好看,体态柔美如处女。
2.表示比较,可译作:如、及、比、比得上,相当。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徐公不比你美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译文:两个人年龄相当,所学的东西也应该差不多。
若
(二)用作代词
表近指
第二人称
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②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译文:判词都已拟好了,部员某对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让你们活下来。”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都会被他俘虏。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译文:我的儿啊!许久不见你了,为什么整天默默的在这里,好像个女孩子。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你的表现和所做所为,永远得不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②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译文:“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若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如果派遣烛之武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②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隐蔽地派军队来,(郑)国可以得到啊。
若
(四)用作助词
用作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同然,……的样子,或不译。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译文:桑树成长的时候,沃然,肥泽貌,叶子沃然茂盛。
所
(一)用作名词
地方
处所
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所
(二)用作助词
所和动词结合
与表被动的介词为共同组成被动结构
放在动词前
1.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翻译时应加上适当的中心词。
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刺秦王》)(的人)
译文:荆柯还有要等待的人,想要和他一起去。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的地方)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鸿门宴》)
译文: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他
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译文: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3.所与表被动的介词为共同组成被动结构。
①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译文: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为
(一)用作动词
思想上的认定
泛义动词
随宾翻译
1.为是古汉语中最典型的泛义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做干,但它可以表达与做直接、间接有关的各种含义,翻译相当灵活,应根据具体语境,特别是要根据宾语的需要进行翻译。(泛义动词,随文翻译,主要是随宾翻译)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做)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担任)
译文: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并让子婴担任丞相
(高沛之)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7江苏卷)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自编题)
A. 三人者,志义相合 言之,貌若甚戚者
B 为曹操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为霍,则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有异言,则杀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
D
时兖州刺史刘公荣在坐,……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王戎)每与阮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2007山东卷)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D
焉
(一)用作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间,即焉作兼词,本质上是一个介宾结构。因此翻译比较灵活(如:在……,从……,向……,到……,对……,为……,等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从那里)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在这里)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⑤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比它)
⑥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到那里)
⑦国无宰,寡人传国焉(给他)
⑧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庄子》)(在里面)
⑨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在这件事上)
若焉作兼词,又表疑问,则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到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焉
(二)用作代词
代事物
代处所
代原因
代人称
1.相当于之,第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位于宾语位置上,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处所等。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他)
译文:尚且跟从老师并且向老师请教
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tuó驼传》)(他们)
译文: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
译文: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那里)
译文:
2.疑问代词,代事物,代处所,代原因等,可译作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
焉
(三)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句末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语气。可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
②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文: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
③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以
(一)用作介词
依据
原因
时间
处所
工具
凭借
对象
1.表示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手段。译为:拿、用、靠、凭着。
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译文: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
2.表示凭借、条件。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译文: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拿、把。
①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
译文:尧把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②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译文: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
4.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
译文: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译文: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年)春回到长安
③始以彊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
译文: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用实际情况来查核它
②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
译文: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
6.表示原因、理由。可译为因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译文:(丹:太子丹自称)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以
(二)用作连词
承接
目的
结果
并列
递进
修饰
因果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译文:樊哙侧着盾牌撞去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译文: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3.表示目的、结果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
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译文: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①先生匍匐以进,跽而言曰(《中山狼传》)
译文:先生趴到了地上,匍匐着前进,长跪着说
以
(三)用作助词
词缀
语气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译文: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译文: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2.作词缀,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
译文: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②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译文: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
以
(四)用作动词
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都认为您比徐公美。
以
(五)用作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译文: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
因
(一)用作介词
依靠
凭借
趁着
趁此
依照
根据
因为
由于
通过
经由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译文: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人要顺着那发展的趋势来加以引导。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译文: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趁此将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因
(二)用作连词
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拔刀砍面前放置奏章文书的矮桌。
②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黔之驴》)
译文:驴忍不住发怒,踢了他。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
③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
译文: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因
(三)用作名词
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译文: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
因
(四)用作动词
沿袭,继承,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于
(一)用作介词
动作对象
表被动
时间
处所
范围
行为对象
表比较
1.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时间、处所、范围等,
可译为:在,从,到等。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译文: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③(廉颇)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译文: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⑤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灵活地译成:向,对,对于,给。
①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译文: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译文: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表示行为所联系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4.表被动,并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而您受宠于赵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5.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
译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
②锄耰yōu棘矜,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shā也(《过秦论》)
译文:农民的锄具,并不比士兵的钩戬长铩锋利.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与
(一)用作介词
动作对象
行为对象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霸上驻军,也没能与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回来自然会找你算账。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介词与的宾语经常省略。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译文: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
3.比,和……比较,与其。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
译文:与其让别人来侮辱(欺负,杀)我,倒不如我自己自嘲(了结)自己.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与
(二)用作连词
和,跟,同。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译文: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译文: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译文: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与
(三)用作动词
加强反问语气
参加
参与
结交
亲附
给予
授予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译文: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译文: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译文: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译文: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译文: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④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
译文: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译文: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
4.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
译文: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译文:能够迅速改正自己过错的人,君子愿意结交他。
③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译文:仁慈得陷入愚蠢,本来就是君子所不赞成的啊。
也
(一)用作语气助词
句中表停顿
感叹
疑问
祈使
判断
肯定
1.表示判断、肯定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这是沛公马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一个叫樊哙的人
③即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译文: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2.表示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译文:呜呼,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族灭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的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译文: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伶官传序》)
译文: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译文: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表示句中停顿,没有实义,不必译出。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
③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伤(《论语》)
译文: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④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
译文: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来, 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中止向远处延伸。
则
(一)用作连词
条件
假设
转折
承接
并列
让步
选择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于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译文:项王说 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就……(要是)……就那么。
①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译文: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
译文: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
译文: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
2.表示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译文:呜呼,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族灭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的人。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译文: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3.表示句中停顿,没有实义,不必译出。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
③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伤(《论语》)
译文: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④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
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
则
(二)用作副词
限制
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强调
确认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译文:这是我的罪过
2.表示限制,可译作:只、仅、才。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译文: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
3.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后叙述的情况实际上发生在前。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早就。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译文: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②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砺兵、秣马矣(《崤之战》)
译文:郑穆公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报告,赶紧让人到都城北门查看,果然见到杞子的军队个个扎束停当,兵器磨的雪亮,马喂的饱饱的,完全处在临战的状态了。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
译文: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者
(一)用作助词
假设复句中
时间词后
分句末
主语后
停顿
数词后
后置的定语后
1.既表停顿,又指代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可译成……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文: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种。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3.放在某些后置的定语后面,组成定语后置结构,相当于的。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这是一匹日行千里的马。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④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放在主语后面,表示提顿,引出表语,构成判断句式,不必译出。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译文: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应立的是公子扶苏罪。(《赤壁之战》)
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③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译文: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可译作的原因,或不译。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赞美我美,是偏爱我
7.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①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之
(一)用作代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们、它等。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人,他
译文: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代人,他们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③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狼
译文: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代兵器
译文: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
⑤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代事
译文: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衡量一下两种对策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译文: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译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
之
(二)用作助词
衬音助词
作补语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间隔主语
介宾结构
间隔主、谓语
定语
中心词
之间
宾语前置的标志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译文: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译文:在东边割走肥沃的土地,在北边占领要害的郡县
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文: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之是提宾句。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③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④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这个主谓结构担任分句或句子的某个成分。可不译。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5.结构助词,间隔主语和介宾结构,或间隔谓语动词和它的直接宾语,可不译。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
译文: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6.结构助词,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①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
译文:天下被施以刖刑的人多着呢,您为什么哭得这么悲切啊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7.衬音助词。用在某些时间名词、副词或动词的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不译。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之
(三)用作动词
到、往、去
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译文: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译文: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