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四单元测试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插柳是指扦插。通常是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芽等,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使其生成许多根后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这里生出的根属于( )
A.主根 B.侧根 C.须根 D.不定根
【答案】D
【解析】植物的所有根的统称为根系,其中包括主根,侧根,不定根等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根。
【解答】A.主根 亦称“初生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具有强烈的向地性,可垂直向土层深处生长2-3米,故不符合题意。
B.侧根是指主根或不定根初生生长后不久产生的分支 ,故不符合题意。
C.在种子发芽后不久,主根退化,从胚轴下方或幼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称为须根,故不符合题意。
D.不定根指在植物茎或叶芽上长出的根,属于植物的再生反应,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4八下·嘉兴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答案】D
【解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靠近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韧皮部,因为韧皮部内有筛管,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新一批月球土壤样品回到地球,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微生物 B.空气 C.矿物质 D.腐殖质
【答案】C
【解析】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故月壤不含空气;由于月球环境极度缺水和干燥,故月壤不含水分;由于在月壤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生物参与活动,无有机物质,故月壤不含腐殖质,微生物,所以,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空气、水分、腐殖质,微生物。
【解答】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腐殖质,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矿物质, 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矿物质故答案为:C。
4.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地形的变化是地区的内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内力因素是地势趋于陡峭;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势趋于平坦;
【解答】A长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冲刷而形成的;
B.海边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击而成的;
C.喜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内力因素导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风力作用而成的;
5.(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解答】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适合种植在沙土类土壤中,沙土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透水性能好,所以A正确;故答案为:A
6.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化肥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
【解答】A:施有机肥,不会导致土壤板结。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板结。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会导致土壤板结。故选A。
7.(2024八下·越城月考)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下面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那一侧
【答案】C
【解析】年轮的形成原理:年轮是由于一年内气候条件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形成的木质部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在春季和夏季,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颜色浅,质地较疏松,称为早材;到了秋季,气温渐凉,雨量减少,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小、壁厚、颜色深,质地较紧密,称为晚材。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之间,界限不明显,而相邻两年的早材和晚材之间,界限非常明显,形成了年轮。
【解答】观察树桩的年轮图示:乙侧的年轮间隔大于甲侧,说明乙侧是树干的向阳面,生长速度快于甲侧。故答案为:C。
8.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
【答案】C
【解析】 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岩石的分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成土过程的开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生;低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
【解答】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母质没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矿物养分,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一方面加速岩石风化,同时改变母质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着生加快了成土过程,土壤发育不断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森林和草地的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故选C
9.(2023八下·柯桥期末)有一棵古樟树,它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是这棵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部分韧皮部 C.全部木质部 D.部分木质部
【答案】D
【解析】导管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具有输送有机物的功能,若导管或筛管全部被破坏,则大树必死无疑。导管在木质部,位于树皮内树心外,筛管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
【解答】A.全部韧皮部烂掉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无法运输,树会因为得不到营养而死,故A错误;
B.韧皮部在树皮和形成层之间,这棵树烂的部位是在树心,故B错误;
C.导管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全部木质部烂掉,植物无法得到水分而死,故C错误;
D.导管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部分木质部烂掉,植物体还是可以得到水和无机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4八下·嵊州期末)盐拌黄瓜时,黄瓜细胞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原因是
A.b浓度小于a浓度,细胞吸水 B.b浓度大于a浓度,细胞吸水
C.a浓度小于b浓度,细胞失水 D.a浓度大于b浓度,细胞失水
【答案】C
【解析】细胞吸水和失水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不同而引起的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植物细胞的失水过程中,细胞壁的结构和渗透压会对细胞内水分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细胞膜上的渗透调节蛋白也参与调控细胞的失水过程,确保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
【解答】盐拌黄瓜时, 外界溶液的溶度大于黄瓜细胞液中的溶度,所以细胞会失水而萎焉;
故答案为:C
11.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答案】D
【解析】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故A错误。
B、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故B错误。
C、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B),故C错误。
D、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核半径平约3470千米,所以图中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12.(2023八下·富阳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答案】C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损伤了部分树皮,对木质部中水分的运输没有影响,A错误
B.损伤了树皮,相当于破坏了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的能力减弱了,B错误
C.损伤了树皮,相当于破坏了韧皮部中的筛管,有机物向下运输受阻,从而更多的供给果实,C正确
D.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
故答案为:C
13.某同学将两株健壮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入试管中,标记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浓盐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幼苗的长势及根毛细胞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甲试管中玉米的根毛细胞
B.甲试管中玉米会出现萎蔫现象
C.乙试管中玉米根部细胞能够吸水
D.甲试管中玉米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
【答案】A
【解析】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 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解答】A.①表示根毛细胞吸水,②表示根毛细胞失水,所以题图中①表示乙试管中玉米的根毛细胞,②表示甲试管中玉米的根毛细胞,A错误。
BD.甲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浓盐水,导致甲试管中玉米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甲试管中玉米会出现萎蔫现象,B、D正确。
C.乙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玉米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乙试管中玉米根部细胞能够吸水,C正确。
故答案为:A。
14.为证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
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接种上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题中分两组进行实验,甲组和乙组保持树叶的潮湿,进行研究。
【解答】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变量为有无微生物,但是树叶没有控制无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后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为对照组,但是没有控制好其它变量影响;
C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土壤烧烤过,控制好无菌变量,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做对照,能证明微生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D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烧烤过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不需要改变任何条件,再接种细菌会导致实验不够准确。
15.(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答案】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解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解答】读图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
17.(2024八下·嘉兴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答案】(1)①②③ (2)氮或N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和:二氧化碳,即①③。植物的生长还离不开氮、磷、钾等无机盐,即②。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含氮的无机盐,因为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
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1)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号)处剥去部分树皮。
【答案】(1)3:4 (2)①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12:6×·16=3:4;
(2)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通过茎中的筛管从上而下运输, 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①处剥去部分树皮。
故答案为:(1) 3:4 (2) ①
19.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们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确定图示地形是山地。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700=300米,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
【答案】(1)有机物
(2)微生物
(3)空气;呼吸作用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有机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空气 ,从而影响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为: (1) 有机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气 ; 呼吸作用 。
21.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横切面上变红色的部位是 。
(2)植物体承担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这是因为( )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越少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答案】(1)木质部(2)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3)C
【解析】本题考查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内侧的韧皮部以及木质部的作用。
【解答】(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表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通过实验观察,将枝条横切放入红色墨水中,十几小时后,茎的横切面上木质部变红。
(2)树皮内侧是韧皮部,韧皮部内有筛管,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木质部内有导管,将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运输到植物的身体各部分。
(3)将枝条种结后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是由于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越浅,选C。
22.(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0年10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如图所示为“海水稻”植株和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海水稻”的根系为 (填“直根系”或“须根系”),根能够不断伸长的原因是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和 (填写结构名称)细胞能较快生长。
(2)“海水稻”通过 (填写结构名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其吸水时,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须根系;伸长区(2)根毛区;大于
【解析】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出生后不久就停止生长或死亡,在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生出许多粗细相等的不定根,再由不定根上生成侧根,整个根系外形呈絮状,所以把它称做须根系。①是根毛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根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解答】(1)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长出许多不定根的根系称为须根系,“海水稻”的根系为须根系; 根能够不断伸长的原因是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和[ ② ]伸长区细胞能较快生长。
(2)根毛区是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所以“海水稻”通过[ ① ]根毛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水往浓度高的地方走,所以根毛区吸水时,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1)须根系;②伸长区(2)①根毛区;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某学校科侵蚀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
(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
(3)植树种草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加之人们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解答】(1)由实验探究一得到的结论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实验探究二中,控制甲、乙、丙三组实验坡度大小、流水冲刷量等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在相同条件下做实验。读图可知,三组中水土流失最少的是丙组。由此可知,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护,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24.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三个花盆中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类土壤适合所选植物的生长
【解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1)选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其好处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所以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2)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解析】(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26.小强想利用萝卜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来验证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实验操作如下:
a.将体积大小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甲烧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烧杯中放入50升20%的盐水。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图A、B回答问题: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 (填“吸水”或“失水”)状态,就如图 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答案】(1)吸水;A (2)小于 (3)大于;小于
【解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失水;植物的根有两个作用:第一,固定作用;第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是指从根的最先端到着生根毛这一段幼嫩部分。长约4-6mm,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不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都具有根尖。根的伸长、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成熟组织的分化以及对重力与光线的反应都发生于这一区域。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
【解答】(1)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失水;所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吸水状态,就如图A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故答案为:(1)吸水;A(2)小于(3)大于;小于
27.(2023八下·新昌期末)小科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他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科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①首先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君子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管理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君子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科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小科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比较 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甲组君子兰植株矮小、叶色发黄是因为缺少 (选填“氮”、“磷”或“钾”)元素。
(3)实验后,小科对丙盆君子兰呵护有加,由于浇水过勒,君子兰烂根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太多,导致_______(填选项字母).
A.根吸收了过多水分,造成细胞破裂
B.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答案】(1)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甲、乙;氮 (3)B
【解析】化肥主要包括含有氮元素的氮肥、含有磷元素的磷肥、含有钾元素的钾肥、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等。氮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磷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解答】(1)根据“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可以提出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根据探究“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蛋壳以外,其他条件如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蛋壳是不同的,蛋壳有无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惟一变量。因此比较甲、乙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元素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所以叶片发黄、植株矮小是由于缺乏氮元素。
(3)浇水过勤,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吊兰烂根死亡。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1分)(2023八下·杭州期末)无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来培育植物的新型农业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营养液中应含有多种无机盐,若缺少含 (选填“氮”“磷”或“钾”)的无机盐,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褐斑。
(2)植物的根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配制了浓度极高的营养液,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钾 (2)成熟;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
【解析】当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 一,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二,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三,缺钾时,植株的茎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解答】(1)营养液中应含有多种无机盐,若缺少含钾的无机盐,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褐斑。缺氮的无机盐,植物的叶片会发黄;缺磷的无机盐,植物的叶片会暗绿带红;
(2)植物的根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成熟)区。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萎蔫;所以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配制了浓度极高的营养液,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
故答案为:(1)钾(2)成熟; 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
29.(本题6分,每空2分)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塑料等人工合 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解析】(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解答】不能腐烂的垃圾会污染土壤,妨碍植物的生长,影响动物生存,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为了减少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不能随意乱扔垃圾,可以将垃圾分类处理,分成能腐烂的和不能腐烂的,能回收利用的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几类,能回收的回收再利用,从而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大大降低了污染。 细菌等微生物 能够 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
30.(本题7分,1-2每空2分,第3题3分)以下为教材中观察小麦根尖的活动:
Ⅰ.取小麦的幼根,先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结构,注意根毛的数量和着生部位。
Ⅱ.用显微镜(低倍镜,不加盖玻片)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
Ⅲ.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纵切的永久装片。回答以下问题:
(1)在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除了载玻片上的水不会污染镜头外,还有一个原因最可能是____;
A.了减少麻烦,方便操作
B.为了扩大视野,便于观察
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盖玻片观察容易碰到镜头
(2)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尖各结构中的的部分细胞。实验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细胞吸水能力强。则从细胞形态、结构上看,下列具备较强吸水功能的细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
A.根冠细胞 B.根毛细胞 C.分生区细胞 D.伸长区细胞
(3)有同学认为:将小麦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时,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现象越明显。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1)C (2)B;D
(3)不赞同。当细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解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无机盐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机质,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
【解答】(1) 在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除了载玻片上的水不会污染镜头外,还有一个原因最可能是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盖玻片观察容易碰到镜头 ,A不是主要原因,B是错误的,该操作不会扩大视野,所以C合理;
(2) 具有大液泡的细胞吸水能力强 则从细胞形态、结构上看,下列具备较强吸水功能的细胞是BD,因为他们都有大液泡;
(3) 有同学认为:将小麦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时,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小幼苗吸水现象越明显。 不赞同。水往浓度高的地方跑,当细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故答案:(1)C(2)BD(3)不赞同。当细胞外土壤浸出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有误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1)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2)知道长、宽、高可求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的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
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
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气的体积: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32.(本题8分,每空2分)如图为地球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B、C代表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其中B 代表的名称是 。
(2)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
(3)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
【答案】(1)地幔 (2)CBA (3)F A
【解析】A地壳,B地幔,C地核;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B是地幔;
(2)最厚的是地核,其次是地幔,最薄的是地壳,所以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为CBA。
(3)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F处,该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A,该路线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四单元测试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插柳是指扦插。通常是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芽等,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使其生成许多根后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这里生出的根属于( )
A.主根 B.侧根 C.须根 D.不定根
2.(2024八下·嘉兴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3.(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新一批月球土壤样品回到地球,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微生物 B.空气 C.矿物质 D.腐殖质
4.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5.(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是( )
A. B. C. D.
6.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7.(2024八下·越城月考)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下面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那一侧
8.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
9.(2023八下·柯桥期末)有一棵古樟树,它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是这棵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部分韧皮部 C.全部木质部 D.部分木质部
10.(2024八下·嵊州期末)盐拌黄瓜时,黄瓜细胞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原因是
A.b浓度小于a浓度,细胞吸水 B.b浓度大于a浓度,细胞吸水
C.a浓度小于b浓度,细胞失水 D.a浓度大于b浓度,细胞失水
11.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12.(2023八下·富阳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13.某同学将两株健壮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入试管中,标记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浓盐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幼苗的长势及根毛细胞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甲试管中玉米的根毛细胞
B.甲试管中玉米会出现萎蔫现象
C.乙试管中玉米根部细胞能够吸水
D.甲试管中玉米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
14.为证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
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接种上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15.(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17.(2024八下·嘉兴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1)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号)处剥去部分树皮。
19.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
21.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横切面上变红色的部位是 。
(2)植物体承担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这是因为( )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越少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22.(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0年10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如图所示为“海水稻”植株和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海水稻”的根系为 (填“直根系”或“须根系”),根能够不断伸长的原因是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和 (填写结构名称)细胞能较快生长。
(2)“海水稻”通过 (填写结构名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其吸水时,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某学校科侵蚀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24.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三个花盆中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
26.小强想利用萝卜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来验证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实验操作如下:
a.将体积大小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甲烧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烧杯中放入50升20%的盐水。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图A、B回答问题: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 (填“吸水”或“失水”)状态,就如图 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27.(2023八下·新昌期末)小科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他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科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①首先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君子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管理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君子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科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小科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比较 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甲组君子兰植株矮小、叶色发黄是因为缺少 (选填“氮”、“磷”或“钾”)元素。
(3)实验后,小科对丙盆君子兰呵护有加,由于浇水过勒,君子兰烂根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太多,导致_______(填选项字母).
A.根吸收了过多水分,造成细胞破裂
B.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1分)(2023八下·杭州期末)无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来培育植物的新型农业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营养液中应含有多种无机盐,若缺少含 (选填“氮”“磷”或“钾”)的无机盐,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褐斑。
(2)植物的根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配制了浓度极高的营养液,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29.(本题6分,每空2分)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30.(本题7分,1-2每空2分,第3题3分)以下为教材中观察小麦根尖的活动:
Ⅰ.取小麦的幼根,先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结构,注意根毛的数量和着生部位。
Ⅱ.用显微镜(低倍镜,不加盖玻片)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
Ⅲ.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纵切的永久装片。回答以下问题:
(1)在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除了载玻片上的水不会污染镜头外,还有一个原因最可能是____;
A.了减少麻烦,方便操作
B.为了扩大视野,便于观察
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盖玻片观察容易碰到镜头
(2)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尖各结构中的的部分细胞。实验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细胞吸水能力强。则从细胞形态、结构上看,下列具备较强吸水功能的细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
A.根冠细胞 B.根毛细胞 C.分生区细胞 D.伸长区细胞
(3)有同学认为:将小麦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时,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现象越明显。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
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有误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32.(本题8分,每空2分)如图为地球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B、C代表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其中B 代表的名称是 。
(2)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
(3)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