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九)
一、材料分析题
1.(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 ②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得求婚使者的场景。 ③敦煌发现的唐代印刷品
材料二
唐代绘画中,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成就极高,如张萱《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等,展现出了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图卷。到了宋代以后,社会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并在绘画领域中蔚然成风。风俗画从市井民间捕捉题材,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摘编自林若然《平民化趋势下唐宋绘画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10世纪以前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比例表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隋唐时期
所占比例 50% 62% 71%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1)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和宋代绘画各自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10世纪以前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隋唐时期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成就,并概括其意义。
2.(2025·湘潭模拟)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有以下的认识。一是所谓“分裂”只是就政权和形式上而言,华夏认同从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导着中国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向继续前进。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材料一选取的是中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请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三幅图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哪一总体趋势?
(2)提取材料二中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分裂”时期认识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2025·广元模拟)外交:国家间交往的桥梁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摘自《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的危机,谈谈中国应如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025年湖南省中考考前冲刺卷(二)历史试题)马铃薯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湖南省某校历史社团围绕“马铃薯的全球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释读地图——见证马铃薯的全球之旅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绘制
任务二 细读文章——探寻马铃薯的欧洲之旅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任务三 解读史料——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
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史料二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1)上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识读地图,写出马铃薯全球之旅的起点是哪里?进行了洲际传播的物种不仅有马铃薯,请结合所学再举一例。
(2)文章中关于马铃薯的欧洲之旅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所学,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同学们在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时发现了这两则史料,请你任选其中一则,分析其史料价值。
5.(2025·长沙模拟)生产力演进有其规律。根据当下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把整个生产力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生产力、新兴生产力和当下开启的新质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期,英国的商人们与新兴的制造商们一道将资本投入到棉花生产工序重组过程中去……制造商们获得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并且对它们进行大力整合,随之而来的就是机器带动的纺轮、动力织机和工厂体系。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关系必须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作用。从史料表现形式上看,以上文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促进“生产工序重组”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分析19世纪前期,棉花制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怎样的变革?
(3)材料三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理化建议。
6.(2025·南山模拟)水陆交通的改进见证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罗马帝国,帝国庞大军队的转运,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塞尔特人的四轮马车,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
罗马大道从不修成绕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过,完全笔直,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随着罗马向外征服,大道的军事用途逐渐下降,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路网逐渐从运兵网下沉为物流网。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
——摘编自李筠《罗马史纲》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由于民间技术力量的缺乏,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到 1835年,联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条铁路的勘测。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 600万美元。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开始给予铁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铁路公司共实际获得大约1.31亿英亩的土地。铁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亨利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马帝国四轮马车备受青睐的原因,并指出罗马修建道路网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铁路建设。
(3)据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上,归纳促进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7.(2024·花溪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6世纪开始 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积累,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8世纪中期 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 十年代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开始 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自强:
欧洲煤钢共同体旗帜 欧盟旗帜
20世纪八九 十年代以来
下面是C919大型客机示意图(不同系统及零部件的生 产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市场)
材料三: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辄以自由贸易大棒,以 所谓的国际利益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公然践 踏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遭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抵制(如下列漫画)。
漫画1:显示的是条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
漫画2《自筑壁垒》:画中人物正在用砖砌圆形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两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表格第1~3栏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表格第4栏、第5栏的内容,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
(3)根据材料三图文和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发展的突出表现。
(4)针对材料三中漫画反映的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8.(2024·花溪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硼 (xing),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 在人身。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这是苦难深重的中国人的一次伟大觉醒。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不但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而且把德 国在山东侵占的土地和享有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 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主要敌人,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在中
国的代理人。
——摘编自闫志民《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三: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地区前后,日本侵略 者加紧对华北的侵略,使平津上空战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面 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 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共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
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5年陈独秀试图唤醒青年,从而掀起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说出这场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要求后,哪一群体率先觉醒 简要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平学生掀起的这场运动是什么。概括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
(4)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青年的每一次“呐喊”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9.(2023·东莞三模)“体”“育”二字我国古语皆有之。“体育”一词寓强健体魄之意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西方近代体操课程开始出现。1903年,清政府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宣布,要“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1940年成立了“延安体育会”,以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体育是必修课,低年级以走、跑等活动性游戏为主:高年级除了赛跑、爬山、跳高、跳远等项目外,还有军事常识学习与操练。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这些学员大多被分配到部队和学校担任体育工作。在陕甘宁边区,从清晨到傍晚,到处都能看到学生、战士锻炼的身影,群众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摘编自刘宇《抗战时期根据地体育运动开展状况探析》
材料三:新中国体育外交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 1952年,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 1954年,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人蓄谋制造“两个中国”。于是,1958年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2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据黄冶、陶锦《我国体育外交70年:回顾、特征和推进路径》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至民国时期体育课程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根据地体育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地开展体育教育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任意一个时段,概括该时段体育外交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10.(2024·福田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
(2)通过观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两项成就。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③;①;②
(2)不同:唐朝绘画人物画成就高;展现了贵族的生活。宋代绘画平民化、世俗化;反映市井生活。
(3)时期:隋唐时期。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僧一行《大衍历》,对天文学发展有重大意义;能够指导农业生产。
《千金方》,在医学和药物学贡献很大;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
《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答案】(1)排序:②①③。趋势: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
(2)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隋朝的灭亡;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据材料一图片①“长安”“安西都护府”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可知图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②“咸阳”“象郡”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设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图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③“京师”“葱岭”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师,西到葱岭,所以图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故三幅图重新排序为:②①③。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创立大一统,唐朝时巩固和扩大疆域,清朝时大一统格局得到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总体趋势。
(2)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分裂”的认识。材料二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的认识,从中可提取出一种认识的观点,如选取“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提炼出题目为“分裂孕育统一”,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和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元朝大一统创造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统一这一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如:
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排序:②①③。趋势: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
(2)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对中国古代“分裂”的认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排序:根据材料一图片①“长安”“安西都护府”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可知图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②“咸阳”“象郡”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设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图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③“京师”“葱岭”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师,西到葱岭,所以图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故三幅图重新排序为:②①③。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创立大一统,唐朝时巩固和扩大疆域,清朝时大一统格局得到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总体趋势。
(2)阐述:材料二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的认识,从中可提取出一种认识的观点,如选取“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提炼出题目为“分裂孕育统一”,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和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元朝大一统创造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统一这一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如:
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答案】(1)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中国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对外交往活动;据材料一“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可知,击败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扫除了军事威胁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据材料“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政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及更远地方,西域的良种马、香料、宝石等也传入中国;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2)本题考查“一带一路”。据材料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故答案为:
(1)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对外交往活动;据材料一“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可知,击败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扫除了军事威胁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据材料“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政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及更远地方,西域的良种马、香料、宝石等也传入中国;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2)如何:据材料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4.【答案】(1)起点:美洲;举例:玉米。
(2)变化:从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
(3)史料价值:选史料一;可食用,也可洗衣。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5.【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
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或促进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向封建社会过渡)。
实物史料。
(2)改良蒸汽机;手工工场发展为工厂。
(3)特点: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建议: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6.【答案】(1)原因: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任意两点)
功能: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提供贷款支持;赠与铁路公司土地。(任答2点)
(3)特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影响: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经济贸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两个要素)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知识。据材料一“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可知, 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据材料一“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可知,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据材料一“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可知,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一“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可知,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据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可知,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据材料二“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600万美元。”可知,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据材料二“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可知,提供贷款支持;据材料二“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可知,赠与铁路公司土地。
(3)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材料三“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据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本题考查促进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可知,经济贸易的需求、据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
故答案为:
(1)原因: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任意两点)
功能: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提供贷款支持;赠与铁路公司土地。(任答2点)
(3)特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影响: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经济贸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两个要素)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原因:据材料一“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可知, 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据材料一“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可知,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据材料一“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可知,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
功能:据材料一“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可知,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据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可知,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据材料二“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600万美元。”可知,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据材料二“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可知,提供贷款支持;据材料二“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可知,赠与铁路公司土地。
(3)特点:据材料三“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
影响:据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据材料一可知,经济贸易的需求、据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
7.【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任答两点.2分)变化特征: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
(3)表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中国要同国际社会--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中的数据可知,欧洲人口从1650年5.45亿上升到1850年的11.71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认可从1650年的18.5亿下降到1850年的8.1亿,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50—1850年间,非洲人口下降和欧洲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由于: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根据材料“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可知,世界市场形成的开始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可知,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直至最终垄断组织出现,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此外,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变化特征:根据表格第4栏和第5栏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到欧盟体现了欧洲国家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再到C919大型客机不同系统和零件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可知体现了经济全球化。
(3)表现:根据材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辄以自由贸易大棒,以所谓的国际利益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公然践踏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遭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抵制”可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发展主要体现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漫画反映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文明,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故答案为:
(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变化特征: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
(3)表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掠夺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岁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国际秩序的认识。
8.【答案】(1)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1 分)口号:“民主”“科学”。
(2)群体: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3)运动:“一二.九运动”。背景:日本制造华北危急,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一“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试图唤醒青年,从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口号: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
(2)群体:根据材料二“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可知,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要求后,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率先觉醒起来。性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运动:根据材料三“在中共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结合所学抗日救亡运动可知,这场运动是指“一二 九运动”。
背景:结合所学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可知,当时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二 九运动可知,从救亡图存、国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爱国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根本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
故答案为:
(1)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
(2)群体: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性质: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3)运动:“一二 九运动”。背景: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爱国救亡运动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9.【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①特点:体育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展训练;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
②历史意义:能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
(3)【示例1】时段:20世纪5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
②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示例2】时段:20世纪7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
②原因: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示例3】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 发展状况: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②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晚期至民国的体育教育。背景:根据材料一“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概括得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概括得出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根据材料一“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西方近代体操课程开始出现”概括得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结合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体育教育。特点:根据材料二“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概括得出以抗日救国为目标;根据材料二“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以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概括得出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体育是必修课,低年级以走、跑等活动性游戏为主;高年级除了赛跑、爬山、跳高、跳远等项目外,还有军事常识学习与操练”概括得出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概括得出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历史意义:结合根据地开展体育教育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育。属于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时段作答,发展状况和原因说明史实正确即可。如时段:20世纪50年代。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2年,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1954年,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人蓄谋制造'两个中国'。于是,1958年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可知,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时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可知,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概括得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①特点:体育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展训练;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
②历史意义:能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
(3)【示例1】时段:20世纪5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
②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示例2】时段:20世纪7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
②原因: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示例3】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①发展状况: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②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晚期至民国、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育。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0.【答案】(1)主要因素:开埠通商;变化: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和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3)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共同影响: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通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因素:依据材料“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可知开埠通商;由“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可知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由“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可知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变化:由“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可知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由“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可知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由“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可知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建设成就:根据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
(3)趋势:根据材料三“中老铁路”和所学可知,“中老铁路”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共同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和所学可知,“中老铁路”的开通,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主要因素:开埠通商;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变化: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 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和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3)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共同影响: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交通建设,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九)
一、材料分析题
1.(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 ②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得求婚使者的场景。 ③敦煌发现的唐代印刷品
材料二
唐代绘画中,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成就极高,如张萱《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等,展现出了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图卷。到了宋代以后,社会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并在绘画领域中蔚然成风。风俗画从市井民间捕捉题材,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摘编自林若然《平民化趋势下唐宋绘画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10世纪以前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比例表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隋唐时期
所占比例 50% 62% 71%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1)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和宋代绘画各自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10世纪以前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隋唐时期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成就,并概括其意义。
【答案】(1)③;①;②
(2)不同:唐朝绘画人物画成就高;展现了贵族的生活。宋代绘画平民化、世俗化;反映市井生活。
(3)时期:隋唐时期。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僧一行《大衍历》,对天文学发展有重大意义;能够指导农业生产。
《千金方》,在医学和药物学贡献很大;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
《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2025·湘潭模拟)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有以下的认识。一是所谓“分裂”只是就政权和形式上而言,华夏认同从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导着中国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向继续前进。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材料一选取的是中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请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三幅图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哪一总体趋势?
(2)提取材料二中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分裂”时期认识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答案】(1)排序:②①③。趋势: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
(2)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隋朝的灭亡;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据材料一图片①“长安”“安西都护府”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可知图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②“咸阳”“象郡”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设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图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③“京师”“葱岭”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师,西到葱岭,所以图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故三幅图重新排序为:②①③。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创立大一统,唐朝时巩固和扩大疆域,清朝时大一统格局得到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总体趋势。
(2)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分裂”的认识。材料二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的认识,从中可提取出一种认识的观点,如选取“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提炼出题目为“分裂孕育统一”,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和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元朝大一统创造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统一这一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如:
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排序:②①③。趋势: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
(2)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对中国古代“分裂”的认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排序:根据材料一图片①“长安”“安西都护府”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可知图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②“咸阳”“象郡”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设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图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图片③“京师”“葱岭”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师,西到葱岭,所以图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故三幅图重新排序为:②①③。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创立大一统,唐朝时巩固和扩大疆域,清朝时大一统格局得到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与拓展”总体趋势。
(2)阐述:材料二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分裂”期的认识,从中可提取出一种认识的观点,如选取“二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提炼出题目为“分裂孕育统一”,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和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元朝大一统创造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统一这一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如:
示例:
题目:分裂孕育统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展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是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为元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些分裂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往往伴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2025·广元模拟)外交:国家间交往的桥梁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摘自《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的危机,谈谈中国应如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中国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对外交往活动;据材料一“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可知,击败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扫除了军事威胁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据材料“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政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及更远地方,西域的良种马、香料、宝石等也传入中国;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2)本题考查“一带一路”。据材料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故答案为:
(1)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对外交往活动;据材料一“汉武帝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西迁”可知,击败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扫除了军事威胁 ,保障了交通的安全。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据材料“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政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及更远地方,西域的良种马、香料、宝石等也传入中国;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2)如何:据材料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基建联通与经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贸易保护。 坚持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交往;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秩序公正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在生态、抗疫等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援助。
4.(2025年湖南省中考考前冲刺卷(二)历史试题)马铃薯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湖南省某校历史社团围绕“马铃薯的全球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释读地图——见证马铃薯的全球之旅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绘制
任务二 细读文章——探寻马铃薯的欧洲之旅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任务三 解读史料——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
史料一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史料二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1)上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识读地图,写出马铃薯全球之旅的起点是哪里?进行了洲际传播的物种不仅有马铃薯,请结合所学再举一例。
(2)文章中关于马铃薯的欧洲之旅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所学,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同学们在追踪马铃薯的中国之旅时发现了这两则史料,请你任选其中一则,分析其史料价值。
【答案】(1)起点:美洲;举例:玉米。
(2)变化:从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影响。
(3)史料价值:选史料一;可食用,也可洗衣。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5.(2025·长沙模拟)生产力演进有其规律。根据当下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把整个生产力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生产力、新兴生产力和当下开启的新质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期,英国的商人们与新兴的制造商们一道将资本投入到棉花生产工序重组过程中去……制造商们获得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并且对它们进行大力整合,随之而来的就是机器带动的纺轮、动力织机和工厂体系。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关系必须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作用。从史料表现形式上看,以上文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促进“生产工序重组”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分析19世纪前期,棉花制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怎样的变革?
(3)材料三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
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或促进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向封建社会过渡)。
实物史料。
(2)改良蒸汽机;手工工场发展为工厂。
(3)特点: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建议: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6.(2025·南山模拟)水陆交通的改进见证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罗马帝国,帝国庞大军队的转运,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塞尔特人的四轮马车,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
罗马大道从不修成绕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过,完全笔直,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随着罗马向外征服,大道的军事用途逐渐下降,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路网逐渐从运兵网下沉为物流网。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
——摘编自李筠《罗马史纲》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由于民间技术力量的缺乏,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到 1835年,联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条铁路的勘测。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 600万美元。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开始给予铁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铁路公司共实际获得大约1.31亿英亩的土地。铁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亨利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马帝国四轮马车备受青睐的原因,并指出罗马修建道路网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铁路建设。
(3)据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上,归纳促进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任意两点)
功能: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提供贷款支持;赠与铁路公司土地。(任答2点)
(3)特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影响: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经济贸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两个要素)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知识。据材料一“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可知, 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据材料一“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可知,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据材料一“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可知,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一“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可知,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据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可知,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据材料二“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600万美元。”可知,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据材料二“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可知,提供贷款支持;据材料二“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可知,赠与铁路公司土地。
(3)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材料三“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据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本题考查促进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可知,经济贸易的需求、据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
故答案为:
(1)原因: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任意两点)
功能: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提供贷款支持;赠与铁路公司土地。(任答2点)
(3)特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影响: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经济贸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两个要素)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原因:据材料一“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可知, 繁荣的经济和贸易对陆上先进交通工具的需求;据材料一“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可知,四轮马车经过技术革新后性能大为提高;据材料一“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可知,罗马帝国境内平坦的大道为四轮马车通行创造了条件。
功能:据材料一“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可知,为军事扩张奠定基础;方便进行经济贸易交流。
(2)方式:据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可知,指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据材料二“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600万美元。”可知,减免铁路器材进口关税;据材料二“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可知,提供贷款支持;据材料二“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可知,赠与铁路公司土地。
(3)特点:据材料三“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可知,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生产速度加快。
影响:据材料三“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因素:据材料一可知,经济贸易的需求、据材料三可知,交通工具及生产技术革新、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支持。
7.(2024·花溪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6世纪开始 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积累,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8世纪中期 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 十年代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开始 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自强:
欧洲煤钢共同体旗帜 欧盟旗帜
20世纪八九 十年代以来
下面是C919大型客机示意图(不同系统及零部件的生 产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市场)
材料三: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辄以自由贸易大棒,以 所谓的国际利益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公然践 踏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遭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抵制(如下列漫画)。
漫画1:显示的是条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
漫画2《自筑壁垒》:画中人物正在用砖砌圆形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两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表格第1~3栏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表格第4栏、第5栏的内容,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
(3)根据材料三图文和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发展的突出表现。
(4)针对材料三中漫画反映的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任答两点.2分)变化特征: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
(3)表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中国要同国际社会--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1650—185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中的数据可知,欧洲人口从1650年5.45亿上升到1850年的11.71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认可从1650年的18.5亿下降到1850年的8.1亿,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50—1850年间,非洲人口下降和欧洲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由于: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根据材料“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可知,世界市场形成的开始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可知,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直至最终垄断组织出现,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此外,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变化特征:根据表格第4栏和第5栏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到欧盟体现了欧洲国家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再到C919大型客机不同系统和零件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可知体现了经济全球化。
(3)表现:根据材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辄以自由贸易大棒,以所谓的国际利益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公然践踏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遭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抵制”可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发展主要体现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漫画反映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文明,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故答案为:
(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2)重要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等等。变化特征:从区域--体化(或欧洲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
(3)表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4)建议: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闭关自守和逆全球化的做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互惠原则,打破贸易壁垒;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掠夺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岁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国际秩序的认识。
8.(2024·花溪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硼 (xing),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 在人身。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这是苦难深重的中国人的一次伟大觉醒。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不但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而且把德 国在山东侵占的土地和享有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 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主要敌人,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在中
国的代理人。
——摘编自闫志民《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三: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地区前后,日本侵略 者加紧对华北的侵略,使平津上空战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面 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 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共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
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5年陈独秀试图唤醒青年,从而掀起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说出这场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要求后,哪一群体率先觉醒 简要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平学生掀起的这场运动是什么。概括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
(4)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青年的每一次“呐喊”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案】(1)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1 分)口号:“民主”“科学”。
(2)群体: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3)运动:“一二.九运动”。背景:日本制造华北危急,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一“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试图唤醒青年,从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口号: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
(2)群体:根据材料二“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可知,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要求后,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率先觉醒起来。性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运动:根据材料三“在中共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结合所学抗日救亡运动可知,这场运动是指“一二 九运动”。
背景:结合所学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可知,当时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二 九运动可知,从救亡图存、国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爱国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根本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
故答案为:
(1)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
(2)群体:青年知识分子(或学生)。性质: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3)运动:“一二 九运动”。背景: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出发点:救亡图存;国家利益;强国愿望;摆脱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爱国救亡运动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9.(2023·东莞三模)“体”“育”二字我国古语皆有之。“体育”一词寓强健体魄之意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西方近代体操课程开始出现。1903年,清政府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宣布,要“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1940年成立了“延安体育会”,以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体育是必修课,低年级以走、跑等活动性游戏为主:高年级除了赛跑、爬山、跳高、跳远等项目外,还有军事常识学习与操练。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这些学员大多被分配到部队和学校担任体育工作。在陕甘宁边区,从清晨到傍晚,到处都能看到学生、战士锻炼的身影,群众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摘编自刘宇《抗战时期根据地体育运动开展状况探析》
材料三:新中国体育外交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 1952年,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 1954年,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人蓄谋制造“两个中国”。于是,1958年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2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据黄冶、陶锦《我国体育外交70年:回顾、特征和推进路径》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至民国时期体育课程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根据地体育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地开展体育教育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任意一个时段,概括该时段体育外交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①特点:体育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展训练;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
②历史意义:能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
(3)【示例1】时段:20世纪5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
②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示例2】时段:20世纪7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
②原因: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示例3】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 发展状况: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②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晚期至民国的体育教育。背景:根据材料一“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概括得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概括得出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根据材料一“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西方近代体操课程开始出现”概括得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结合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体育教育。特点:根据材料二“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概括得出以抗日救国为目标;根据材料二“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以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概括得出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体育是必修课,低年级以走、跑等活动性游戏为主;高年级除了赛跑、爬山、跳高、跳远等项目外,还有军事常识学习与操练”概括得出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概括得出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历史意义:结合根据地开展体育教育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育。属于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时段作答,发展状况和原因说明史实正确即可。如时段:20世纪50年代。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2年,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1954年,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人蓄谋制造'两个中国'。于是,1958年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可知,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时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及加拿大。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可知,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三“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概括得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政府重视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体育教育的推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思想的进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2)①特点:体育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展训练;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体育教育能分层、分阶段进行锻炼;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形式多样;注重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
②历史意义:能增强中国军民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条件。)
(3)【示例1】时段:20世纪5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体育外交;中国体育事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
②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与苏联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冷战形势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示例2】时段:20世纪70年代。
①发展状况:中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中国成功重返国际奥委会。
②原因: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示例3】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①发展状况: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积极参与或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②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促使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晚期至民国、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育。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0.(2024·福田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
(2)通过观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两项成就。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开埠通商;变化: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和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3)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共同影响: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通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因素:依据材料“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可知开埠通商;由“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可知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由“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可知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变化:由“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可知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由“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可知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由“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可知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建设成就:根据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
(3)趋势:根据材料三“中老铁路”和所学可知,“中老铁路”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共同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和所学可知,“中老铁路”的开通,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主要因素:开埠通商;洋务运动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变化: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 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和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3)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共同影响:加强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了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交通建设,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