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5: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诵读课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重点语句理解并能翻译文中句子。
3.对比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认知态度上的不同,理解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能正确认识辩论结果。
4.体会辩证思维的趣味性,培养理性分析与创新意识 。
学习目标
惠子(约前370—约前310),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知识准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该文节选自《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
——《庄子》二则
阅读积累,疏通文意
第一部分
字词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濠梁
háo
鲦鱼
tiáo
xún
循其本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梁:桥。
鲦鱼:即白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本源。
朗读全文
要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奏、停顿和重低音;
(2)大声朗读全文,注意文章节奏,读准字音和节奏;
(3)标出全文的段落,分段阅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悠闲自得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庄子
疏通文意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固然。
本来。
完全,完备(是这样)
追溯
都表示“已经”之意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庄子
疏通文意
译文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疏通文意
梳理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子非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安知鱼之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安全,平安,跟“危”相对。
疏通文意
梳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副词,固然。
副词,本来。

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濠上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疏通文意
梳理文言现象
特殊句式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我知之濠上也。
(3)是鱼之乐也。
倒装句: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庄子》二则
重点探究,细节分析
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
(1) 阅读理解全文,说说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①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②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之乐”时,说明你已经接受了观点: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之乐。
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文
活动安排:每组选出三个人分别扮演庄子和惠子旁白,模拟两人的身份进行对话。
朗读要求:可以适当的进行扩展,但是要尊重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不要随意添加或删减内容,以免影响整体的阅读效果和准确性。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探究学习
(2)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探究学习
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认为在这濠粱之上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谁是胜者?请说明理由。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
探究学习
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认为在这濠粱之上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谁是胜者?请说明理由。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惠子说话逻辑性很强。
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探究学习
讨论分析: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做分析。
庄子:冷静、从容、平和。智辩,重欣赏,超然物外、重主观感受,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有逻辑家的个性。
探究学习
讨论分析: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试着分析,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
惠子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子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
探究学习
讨论分析: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试着分析,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展现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轻松愉悦
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
课堂小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B.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C.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A
【详解】并非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课堂小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梁:桥
B.是鱼之乐也 是:指示代词,这
C.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
D.请循其本 循:寻找
D
【详解】D.句意:请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课堂小结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B.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怒而飞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B
【详解】A.介词,用/介词,因为;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D.连词,表修饰,着/连词,表转折,却;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