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纸
一、积累·运用(30分)
1.(4分)①溯 ②楫 ③垂tiáo ④huì暗
2.( )3.( )4.( )(请将2-4题选择项填写在相应位置,每题2分)
5.(2分) (1)
(2分)(2)
(2分)(3)
6.(2分)(1)① ②
(4分)(2)① ② ( )
(8分)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8.(4分)⑴ ⑵ ⑶ ⑷
9.(限2处,2分)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10.(2分)(1)
(2分)(2)
(2分) ( )
(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8分)
13.(2分) ( )
14.(3分)
15.(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6.(3分)
17.(2分) ( )
(3分)
①
②
③
19.(4分)
20.(4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按照题号写在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小题。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到民俗风情,感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感受今人的智慧。阅读,可以让原本闭塞的头脑变得开阔;阅读,可以让huì( )暗的人生变得光彩夺目。通过阅读,黄发老人和垂tiáo( )小儿都有所收获……让我们以书为楫,以阅读为棹,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1.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溯 ②楫 ③垂tiáo ④huì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他们在上海滩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为了保护各行各业的精英,与敌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D.这起贪污案涉及地域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3.下面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都睡不着。
B.这是一位优秀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教练。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4.请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 )(2分)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弃职归隐,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东晋第一文宗”。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等。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等。
C.孟浩然,北宋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其代表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是一首投赠之诗,但对洞庭湖壮丽景象的描写气势磅礴,格调浑成,成为山水杰作。
D.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对山水景物描写的诗句也丰富多样,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情感寄托和深刻感悟。
5.你所在的学校“民俗”社团将于3月21日开展“过传统节日,探文化内涵”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6分)
(1)请从上面的图片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句传统节日的介绍语。(2分)
例句:端午节——粽叶飘香,声声锣鼓赛龙舟。
(2)诵读文学作品,我们感悟到其中的爱国情怀,请把下面八个词语组成一副对联,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标语。(2分)
一片情 振翅 少年 扶摇直上 报国 九万里 赤胆忠心 鲲鹏
(3)你准备了解郓城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传统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2分)
6.名著阅读(6分)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篇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本书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体验为同学们提出自己的建议。(2分)
小汇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
小杰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 。
(2)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相关题目。(4分)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以上文字选自 (作者)的《经典常谈》,该书是作者在杨振生先生的鼓励下写成的。中国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 “六书”。(2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D. “江”“河”“请”“晴”是转注文字。
7.诗文寄情,让我们穿行在“有声有色有情味”的经典诗文中,体味百味人生。请根据相应主题,完成古诗文整理的思维导图。(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诵读古代文人的经典文章,借助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可以有效积累语言,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为此学校开展了“柳宗元诗文”主题阅读,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注释】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臼。
材料二:
石渠记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③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④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节选自 《永州八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庥(xiū):树荫。③酾(shī):分流,疏导。④蠲(juān):古同“涓”,清洁。
材料三: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技巧小结
不可久居 文言只是积累:古今异义 (1) 在古代汉语解释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查找或者区别字词的古今异义,也可以结合语法知识进行推断,同时要结合语境。
如鸣珮环 查字典:前往,到....去;像,如同;按照,假如;介词,于.... (2)
渠之广,或咫尺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 (3)
民桥其上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4)
9.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11.阅读《夏昼偶作》,与“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表现手法相同的语句是( )(2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荽鹦鹉洲。(崔颖《黄鹤楼》)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D.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作者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情感是相似的,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说说理由。(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8分)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④“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标准,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天文制约节气
①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直射和斜射的区别。因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法,确定了夏至、冬至。
农事催生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咱们的老祖宗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24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使在今天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仍未减弱。
D.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4.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襟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 , ”。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16.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结合全文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3分)
17.文章第④段横线处引用古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8.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3分)
活动(事物) 侧面描写的句子 作用
跑鼓车 ① 速度快,场面壮观
登天塔 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观赏登天塔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②
③ 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 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
19.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自选角度做批注。(4分)
A.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B.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
20.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灯笼”,试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4分)
【链接材料】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节选自《灯笼》吴伯箫)
三、作文。(50分)
21.生命像东流的春水,一路欢歌、一路奔流。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因此点亮了我们。
请以《________________,点亮了我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全,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600字以上。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