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新人教版第十单元《常见的酸、碱、盐》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名称和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碳酸钠 、纯碱、 NaHCO3 B.氧化钙 、生石灰 、 CaO
C.汞 、水银 、 Hg D.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2.关于常见的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见的酸除盐酸、硫酸外,还有HNO3、CH3COOH、CH4等
B.可用硝酸银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浓硫酸敞口久置在空气中,会因为溶质的减少而浓度降低
D.打开盛装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
3.小组同学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蒸馏水或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同时等速度注入各自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锥形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1表示注入蒸馏水后装置内的压强变化
B.0~t1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注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C.t1~t2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振荡锥形瓶,使反应进行更充分
D.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蒸馏水吸收CO2的效果好
4.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以下对于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鉴别 B.物质的制备
①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②用食醋鉴别食盐和纯碱 ①海水“制碱”中的碱是指Na2CO3 ②选择合适催化剂,将水变成燃油
C.物质的应用 D.物质的提纯
①用甲醛浸泡海鲜,延长保存时间 ②用碳酸氢钠熔制糕点 ①用铁粉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的氯化铜 ②用水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A.A B.B C.C D.D
5.小倩同学将妈妈的智能手机屏幕解锁图形设置为如图所示,圆圈内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初中化学常见的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省略)。其中1为碳粉,7可用于工业上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1、2、3、5、7分别为不同类别的物质。若8为氯化钡,则6代表的物质类别为
A.单质或酸
B.单质或氧化物或酸
C.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
D.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
6.如图所示;甲瓶中可盛放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或者氢氧化钠浓溶液,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小明同学通过调节阀门I、II或者改变甲瓶中溶液种类,能改变紫色小花的颜色,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若甲瓶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关闭阀门I,打开阀门II,可看到紫色小花不变色
B.若甲瓶中盛放浓硫酸,关闭阀门I,打开阀门II,可看到紫色小花变红
C.若关闭阀门II,打开阀门I,紫色小花变红
D.紫色小花变色是因为碳酸显酸性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表示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②表示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③表示向两份相同的等质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锌粉、镁粉
D.④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混合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
8.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无色溶液乙与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操作Ⅰ可判断出原混合物中含
B.固体粉末成分有二种可能的组成
C.固体粉末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D.无色溶液乙中溶质的质量为5.3g
9.为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0~50s时段有中和反应发生 B.氢氧化钠固体是部分变质
C.100s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200s时溶液的
10. 某溶液中含有,为测定其成分的质量关系,悦悦同学取一定量该溶液于烧杯中,先加入溶液,再加入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的沉淀为 B.段溶液的不断减小
C.c点溶液的溶质只有一种 D.原溶液中与的质量比为
二、填空与简答
11.请从C、H、O、Ca、Na五种元素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可重复使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一个。
(1)可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是 。
(2)常用于冶金工业的化合物的是 。
(3)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4)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最多的物质是 。
12.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某同学利用如图甲装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采集数据绘制成曲线(如图乙)。
(1)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据图乙分析,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信息是什么?
13.我国海洋化学资源十分丰富。探索海洋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使命。海洋占了地球的三分之二,调查利用深海资源是我们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1)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 (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2)海水制镁的工艺流程如图,其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海水制碱:化学科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侯氏制碱法,就是以食盐溶液、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制得纯碱的工艺。其生产过程中有下列反应:
①NaCl+NH3+H2O+CO2=NaHCO3+NH4Cl;
②2NaHCO3Na2CO3+H2O+CO2↑。
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30℃时,NH4Cl的溶解度 NaHCO3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30℃时,将10 gNaHCO3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从溶解度角度分析, 首先结晶析出(填“碳酸氢钠”“氯化铵”之一)。
14.双吸剂(主要成分:铁粉,生石灰,活性炭等)常用于食品保鲜。某兴趣小组对某久置的双吸剂样品按照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回收金属铁。
请解决下列问题:
(1)操作Ⅰ中主要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
(2)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A中一定有的溶质为________。
A.CaCl2 B.Ca(OH)2 C.FeCl3 D.FeCl2
(3)加热Fe(OH)3会分解生成Fe2O3和一种常见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双吸剂”的工作原理也可用于“自嗨锅”中发热包的制作,说明其主要反应是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的。
(5)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废旧金属产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角度考虑,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金属制品?请写出一条你的做法 。
15.已知A、B、C、D、E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E物质类别相同,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E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C的化学式: 。
(2)从物质分类角度,物质A属于 (填“酸”“碱”或“盐”)。
(3)物质D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4)C→E的过程 热量(填填“吸收”或“放出”)。
(5)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科学探究题
16.在古代,井代替江河,聚拢着人气和城乡的繁荣.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使用井水,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当地井水的使用情况、硬度及合理利用进行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调查并水的使用情况
【问卷调查】
(1)调查显示部分家庭还在使用井水,井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主要用于饮用和菜园的浇灌。
任务二:探究井水的硬度
【咨询老师】
(2)该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知道,当地井水中含有较多的等离子,因此该井水属于 (填“硬水”或“软水”)。在加热条件下,当地井水中的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水垢中主要含有和,还可能含有其他物质.为确定水垢的成分,同学们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有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表(室温):
物质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推断预测】
(3)根据以上溶解性表推测水垢中还可能含有或 。
【进行实验】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①和②,向试管①中通入 无白色沉淀
向试管②中加入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确定了水垢的成分。
【拓展延伸】
(5)定量研究也是确定物质成分的一种方法.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取该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的气体质量为,说明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
任务三:井水的合理利用
【小组交流】
(6)①有些井水因为自身和周围环境,需经过“取水→加混凝剂→过滤→吸附→消毒杀菌→配水”过程才能作为饮用水,吸附过程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 。
②今年,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同学们认为可适当开发地下水以缓解缺水问题,但不能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开采会导致 (填一条即可)。
【项目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认识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合理利用。
17.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酸碱中和反应为项目开展如下研究,请你一同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1】氢氧化钙是否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1)小明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判断与HCl发生了反应。
(2)小红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和,他据此认为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你认为小红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任务2】氢氧化钠是否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小丽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探究(图一),用pH探测仪测得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图二)。
(3)实验中加入的X溶液的质量为50g时,烧杯中的溶液中的溶质为 。
【任务3】拓展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如图三所示,向NaOH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变化如图四所示。
(4)根据A—B段变化,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电能力 导电能力(选填“”、“”或“”);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是因为 。
【任务4】中和反应的应用
(5)下列应用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稀硫酸沾到皮肤上用水冲洗后涂小苏打溶液
b.氢氧化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四、计算题
18.已知某种钾肥是K2CO3和KCl的混合物,为测定二者的质量比,在烧杯里放入一定质量的该钾肥样品,加入适量水,完全溶解后,再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9%的KCl溶液,并生成10g白色沉淀。
请计算:
(1)该钾肥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
(2)该钾肥样品中K2CO3与KCl的质量比(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19.取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92.2g,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所得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混合溶液中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 g。
(2)当滴加80g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填化学式)。
(3)当滴加120g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新人教版第十单元《常见的酸、碱、盐》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D B D C D C
11.(1)NaHCO3
(2)CO
(3)CaO
(4)H2
12.(1)
(2)氢氧化钠溶液消耗二氧化碳明显比水消耗二氧化碳多;t2~t3时间段,加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明显,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减少等信息都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13.(1)蒸发结晶
(2)Mg(OH)2+2HCl=MgCl2+2H2O
(3) 大于 9.1% 碳酸氢钠
14.(1)玻璃棒
(2)AC
(3)
(4)放出
(5)将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处理(合理即可)
15.(1)H2O
(2)碱
(3)补钙剂(合理即可)
(4)放出
(5)
16.(1)混合物
(2)硬水
(3)
(4) 适量的氢氧化钠 水垢中含有碳酸镁,不含氢氧化钙
(5)
(6)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地面沉降、塌陷
17.(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3)NaCl和NaOH
(4) > BC段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加了,但溶液体积几乎不变,故离子浓度增大,BC段导电能力增强
(5)bc
18.(1)解:设碳酸钾的质量为x,氯化钾的质量为y,
氯化钾的总质量是,生成的氯化钾是14.9g,所以原有的氯化钾的质量为14.9g
所以钾元素的质量为:;
(2)碳酸钾的质量是13.8g,原有的氯化钾的质量为:14.9g,所以质量比为:138:149。
答:该钾肥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15.6g。该钾肥样品中K2CO3与KCl的质量比为138:149。
19.(1)2.2
(2) NaCl CaCl2
(3)根据图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10g。
解:设当滴加40g碳酸钠溶液时,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设当滴加碳酸钠溶液从40g-120g时,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答:当滴加120g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8.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