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件集(ppt9个)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长沙》课件集(ppt9个)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9 22:45: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耒阳市第一中学 涂敏文体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 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 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
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正是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
    诗人介绍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背景与主题朗读这首词,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注意这首词中字词的读音。2、朗读时注意贯穿全词的动词,一些展现词人感情的意象。意象就是指有思想感情的物象。图片欣赏沁园春 长沙
(1 9 2 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书法欣赏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沁园春 ( ) 百舸( )
峥嵘( ) 寥廓( )
挥斥方遒 ( ) 浪遏飞舟( )qìngězhēng róngliáo kuòqiúè诗歌分析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
2.“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答案:寒秋,(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答案: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独立寒秋图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远眺 远景近观 近景俯瞰 低景仰视 高景湘江秋景图下面诗句中红色字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1、层林尽染
2、鹰击长空
3、鱼翔浅底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色之深,与寒秋相呼应“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怅”写出了词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但词人为何惆怅呢?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下阕: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追忆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感往昔壮 志豪情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写作特色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细细品味词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再见谢谢大家!课件18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
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
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
呢?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上 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景时间、地点、
特定的环境(前三句)湘江秋景图山




鱼静景
(色)
动景远景
近景红染碧争击翔仰视
俯视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抒
情百侣曾游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曾记否中流击水
设问 结 尾,
回答“ 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 急流
勇进, 担负
大任.
语言极富表现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
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联想丰富风
格豪放派词风 大开大阖 一气呵成 吞月吐星
既有壮采的奇观 ,又富深广的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
骤驰而间以顿挫摇曳,不是滑润,而是错综
是力与美的融合,
豪放与妩媚的结合,
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上阕记游写景,下阕回忆抒情入境------审美感知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再见课件16张PPT。沁园春·长沙词的知识教学目标时代背景播放录音分析全词欣赏图片教 学 程 序问题设计总结全词方法归纳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2、能力目标:A、提高朗读诗歌的兴趣与能力。
B、提高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1、知识目标:A、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能背诵诗歌。
B、把握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
C、学习诗歌语言形象、凝炼的特点,体会其
丰富的表现力。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问题设计:1、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
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2、你能否抓住关键词语切割词的层次,
品味诗的意味?
3、能结合课下注释,解说各词句所
讲内容。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分析全词1、上阕:眼 前 景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 红遍,
层 尽染;漫 碧透,百 争流。击长空,
翔浅底,竞自由。
秋景 色彩绚烂的心 中 情问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壮 志胸怀博大的立时间 地点 环境2、下阕:
记忆峥嵘 岁月豪迈 气概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同学青春年少
风华正茂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辈破浪锐进
奋然前行
携过渡总结全词: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②下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方法归纳:1、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把握层次,
明确思路。
2、能抓住诗歌先写景后抒情的特征。
3、能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体味。
4、能抓住情景交融的结合点,
把握诗歌主旨。课件36张PPT。 向青春举杯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吟诵青春”板块中,即将要学习的这些诗歌。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知识(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3.学生自由读 预习作业检测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10)浪遏飞舟 研读上阙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
补充:”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具体哪些景色?(见板书)
补充:”意象”,写进诗歌的已经融入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1定点换景
2动静结合
3对比鲜明
4注重炼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同学评价是否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1检查默写
2内容回顾(1)?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研读下阙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先感受体会
明确:进一部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奋发有为.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少年同学)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者有什么差别?
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气概.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二、典型例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课件12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 泽 东浙江东阳中天中学 卢通权?词的有关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写 作 背 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舸 gě? 怅 chàng?
寥 liáo 廓 kuò?
遒 qiú? 遏 è? 读准字音 前三句(起句)写了什么?请调整一下词序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中间七句(铺叙 ) 1、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 (意象)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使之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找一找具有表现力的词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景——情——志)下阕过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调整成正常的语序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携百侣来游。 (追忆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中间七句分写革命活动 这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年轻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粪土一词的用法是:把……看成粪土以设问句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实际上这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叙事—抒情—言志)上阕两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重在写景 即景抒情 提出问题下阕两幅画面: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通过回忆 重在抒情 回答问题
课件18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立 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
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
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
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
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
2、读下面两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试着说说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咏 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贺新郎 1923年11月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 课件11张PPT。2019/3/191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教学重点:从意象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词2019/3/192关于词的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019/3/193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2019/3/194诵读、疏通、理解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听录音--- 随读 --- 对照注释疏通字句2、研讨: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2)、“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热闹气氛 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3)、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019/3/195《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2019/3/196“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2019/3/197《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2019/3/198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2019/3/199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诗人(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2019/3/1910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5)、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2019/3/1911谢谢课件12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教师:佟景渝文体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 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 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上阕:见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生情见生机勃勃之景生济世沧桑之情诗词分析下阕: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追忆感怀忆当年革命盛景感往昔壮 志豪情诗词鉴赏意象感悟 独立
寒秋、霜天
湘江、橘子洲情感引发回忆 万山 红遍
层林 尽染
江 碧透
舸 争流
鹰 击
鱼 翔万

竞自由人景
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革命实践的象征上

天空
水底感慨请同学们学习鉴赏诗词下阙讨论:多种对比,形象鲜明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艺术特色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组
佟景渝再见课件25张PPT。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美学家)朱光潜名言《沁园春 ? 长沙》
学习方法:
诵读、品评、比较、想象。
学习目标:
1 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2 掌握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3 学习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词的常识 词称为“ 曲词 ”或 “ 曲子词 ”,后又称“ 诗余 ”或 “ 长短句 ”。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其特定的规格。
在本课中,“ 沁园春 ”是词牌名,“ 长沙 ”是题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好诗句的语序,并说说意思。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不行。表明一个人,也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联系柳宗元《江雪》,领会相似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调整好诗句的语序,并说说意思。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不行。表明一个人,也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柳宗元《江雪》,领会相似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领字 ”的常识 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常用的如“惜”“看”“恰”
“怅”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体会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
远---近---高---低
视角变化慢,应是神态自若,兴味盎然之感。
想象步骤第一步:勾勒形态
第二步:染上色彩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江水缓缓流淌,大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上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特写镜头: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鹰击长空请找出富于表现力的几个动词染

翔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西厢记》
显示出雄鹰的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诗人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蓬勃,充满生机。
古人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如“自古逢秋多寂寥”“万里悲秋常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而诗人却与众不同?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主席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故其诗歌也充满豪情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上阙通过“写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上阙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中巧妙回答这一问题的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D、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比较《沁园春 ?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青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小结 上阙 写秋景 -- 绚丽蓬勃,充满生机
提出 --- 谁主沉浮

下阙 抒情 -- 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回答 --- 同学少年主沉浮
课后作业1、 感情背诵全诗。
2、 运用比较品味,想象鉴赏的方法预习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 ? 游泳》,要求体会其抒情特点。
3、写一幅春景图,要求模仿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写出你的情感,不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