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Ⅰ卷2025届高考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Ⅰ卷2025届高考考前冲刺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17: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高考Ⅰ卷——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
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
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
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父系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
B.中国使用铁器后,并未以发展家庭私有制的方式步入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因为保留了氏族制“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自然会产生。
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常融为一体,而是表明家与国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
D.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为千万有为之士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同时也是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邦国首领的进阶历程体现了“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这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B.“五止十义”,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礼记》中被归纳而成的概念,能从中看出为臣之道与为子之道实为一理。
C.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D.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渐入人心,“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思想不能体现这一观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B.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C.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
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靠的正是无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艰苦求索。作为当代青年,自然有义务也有必要去了解这段历史,让家国情怀萌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预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办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靡。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介绍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痊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划,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稀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纪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特列夫,介绍了望·蔼覃,介绍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说“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后文说“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冷漠黑暗的批评。
B.鲁迅说韦素园是“未名社”的成员并说未名社的共性——“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运用反语,也解释了他对韦素园之死感到沉重的一个原因。
C.“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段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然后运用排比,表达了作者高兴中的蕴藏的悲哀,情感跌宕起伏。
D.文章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表达了对韦素园的怀念和赞美,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
7.关于本文最后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把韦素园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生动而理性地赞扬了韦素园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价值。
B.将“高楼的尖顶”“名园的美花”与“石材”“泥土”对比,作者欲扬先抑,表达了犀利的讽刺与热情的褒扬。
C.文章以“我”和素园的交往过程为线索结构全文,简要地叙述了关于素园的几件往事,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了作者对素园的深厚的情感。
D.韦素园给鲁迅带来了希望,作者呼吁社会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8.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语句“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的理解。(4分)
9.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僮乙传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鬻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则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而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①,患客剥啄②,使乙司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谢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
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为尽力。或使乙贳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窃疑其言不经,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选自黄淳耀《陶庵集·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②剥啄:敲门声。
1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涂出来。(3分)
行A不数B步C挽舟D者E曰F若安能G无故H以箪置吾舟I宜J助吾挽舟
11.下列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箪”是古代的一种小型竹制容器,轻便易携,多用于盛装饭食。“箪食瓢饮”多形容清贫生活。
B.而,文中有顺承之意,与《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的“而”不同。
C.谢,文中指谢绝,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词义相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离骚》“固前圣之所厚”的“固”词义相同。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
(2)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
14.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对僮乙的情感态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点明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衰颓的状况。
B.颔联“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代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从字面看是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
16.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美国对世界各国滥加关税,部分国家妥协退让,却招致美国变本加厉的单边霸凌,这与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情形相似。
(2)王维《山居秋暝》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受到人们的夸赞。
(3)描绘音乐,以声写声,在唐诗中有不少例子,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什么是考试焦虑呢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即考试前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可能表现在生理层面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行为层面上,如不断左顾右盼;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A___________。每个人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或多或少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有趣的结果;高等程度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但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记忆成绩。他们招募若干学生填写了有关考试焦虑的量表,通过这一量表的得分,筛选出了三组学生,即具有高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具有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和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随后,研究者邀请这三组学生完成一项在电脑上进行的记忆测试,最后得到了让人意外的结果——表现最好的并不是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而是具有中等程度考试依虑的那一组。
研究者发现,①中等程度的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关于学习的“警觉”,②相比于没什么焦虑,③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④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⑤避免产生错误,⑥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慢悠悠地行进,结果由于轻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赢家。
因此,当我们在考试前感到一股无形的焦虑萦绕在身体周围时,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恐惧,尝试与它“和解”。我们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劳逸结合,放松身心。要知道,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心理资源”,增强记忆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考试。让我们和焦虑“握握手”,在考场上与它化敌为友,借助它的B___________,取得好成绩!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B.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C.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框的这段文字能否删去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2.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检测量表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等程度考试焦虑”。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给该生提出合理建议。(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年,我们迎来“更新”的浪潮,Deep Seek等大语言模型持续升级迭代,服务机器人开始承担社区基础医疗工作,《哪吒》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跨次元演绎……与此同时,老字号同仁堂开设AI问诊窗口却保留古法炮制车间,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修复壁画时坚持沿用唐代矿物颜料配方……
材料引发了关于“新与旧”的深层思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家与国唇齿相依的联系并非是由“‘亲亲’与‘尊尊’融为一体”表现出来的。
故选C。
2.答案:D
解析:D.“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为“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文中提到“这种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所以二者有共通之处。故选D。
3.答案:B
解析:B.第7段观点,家与国是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B选项大意为“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未体现出家国的密切联系。
故选B。
4.答案:①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②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③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①结合“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可知,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②结合“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可知,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③结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答案:①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将家与国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国盛才能家兴。
②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基础。
③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解析:①结合“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可知,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将家与国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国盛才能家兴。②结合“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可知,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基础。③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可知,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反语”错误。原文“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可知,鲁迅提到未名社的愿望是“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这并不是一种反语的运用,而是对一种踏实做事风格的实在描述,并没有讽刺的意味。
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作者欲扬先抑,表达了犀利的讽刺与热情的褒扬”错误。原文“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可知,文章并没有欲扬先抑的修辞,而是直接通过对比,将韦素园比作基础却重要的“石材”和“泥土”,来讴歌他的价值和无私精神,并非通过讽刺来达到褒扬的效果。
故选B。
8.答案:①“沉静”是指沉默安静的外表。“啮碎”则暗示了内心激烈的情感。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素园这样的人怀着认真激烈的情感,如果选择沉默,内心将会非常痛苦,也会对身体都造成伤害。
③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素园的透彻了解,以及内心的痛惜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沉静”和“啮碎”含义:文中描述“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表明素园表面呈现出沉静、沉默、安静的样子;而“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里暗示了他内心有着认真激烈的情感,“啮碎”体现出这种激烈情感在沉静外表下的强烈冲击,所以“沉静”指外表,“啮碎”暗示内心激烈情感。
②句子含义:从素园在未名社的表现,他“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对文学事业认真执着,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追求。但他又因各种原因不能尽情释放这种热情,只能“沉静”着。“啮碎了自己的心”是对韦素园认真、激烈的性格的描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其难以沉默地面对当时的社会,由于无法外在地表达,这种冲突在心里逐渐积累,最终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伤害。
③鲁迅的情感:鲁迅通过与素园的交往,逐渐了解他,“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说明鲁迅对素园有了透彻的了解。素园最终因病离世,鲁迅“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韦素园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指出了韦素园作为一个过于认真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体现出鲁迅内心的痛惜和无奈。
9.答案:①外表看来:瘦小体弱,精明正经。
②作为青年:认真而激烈,追求进步。穷着依然支持未名社,介绍外国文学给中国。
③作为未名社的办事:踏实苦干,坚韧执着。没有雄心大志,但愿意切切实实、点点滴滴做下去。
④作为朋友:单纯善良,关爱他人。看到朋友咯血,命令“不许再吐了”;临终前送我《外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外表看来:文中明确提到“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直接说明了韦素园外表瘦小体弱、精明正经。
②作为青年:“认真”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如“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表明他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特列夫,介绍了望·蔼覃,介绍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体现他在困境中依然追求进步,支持未名社,介绍众多的外国文学给中国的读者。
③作为未名社的办事人:“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说明他踏实苦干,没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专注于实际做事,是社中的骨干。他长期在未名社办事,即便生病也坚持,体现出他的坚韧执着。
④作为朋友:“他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面对好朋友咯血,他充满关爱和忧急,展现出他对朋友的关爱和善良。“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送书给鲁迅,进一步体现他作为朋友的真诚和单纯。
10.答案:CFI
解析:句意:走了没几步,拉船的人说:“你无缘无故把篮子放我船上,总该帮我拉船吧?”
“行不数步”省略主语张乙,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表示“走了没几步”,“挽舟者”是下句主语,其前C处应该断开。“挽舟者曰”的“曰”是对话标志,故在其后F断开。“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是一个反问句,句意完整,“吾舟”是“置”的后置状语,后面“宜助吾挽舟”是新的建议,中间需断开,即I处。
故应断于CFI处。
11.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而”:表顺承;/表并列。句意:拿着在街上喊。/剑门关高陡、险峻。
C.错误。“谢”:谢绝;/辞别。句意:你主人让你拒绝别人。/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
D.正确。句意:这本来就是我的钱。/这本来就是前代圣人所看重的。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错误。原文中客人是“佯谓之曰”(假装说主人未令其谢绝自己),并非“百般请求”。
故选B。
13.答案:(1)拉船的人一向认识张乙,并且知道他呆傻,假装用好话对他说:“你要去哪里?”
(2)张乙曾经捡到别人丢失的一些钱,拿着钱在集市上呼喊:“谁丢了钱?快来从我这里拿走!”
参考译文:
我四岁时,有人带着一个童子来我家,想卖给我们做仆人。那童子头发蓬乱,遮住额头,样子呆傻,我家用一千钱买下了他。问他叫什么,他说:“乙。”问他姓什么,他说:“张。”问他多大年纪,他说:“不知道。”给他钱让他数,五六以内的数他能知道,超过七八,就一脸茫然,再怎么教他,他都不明白。
家里曾把猪蹄放在一个竹篮里,让张乙送到几里外的亲戚家。路上遇到一艘运巨石的船,拉船的人认识张乙,知道他傻,就假装好意对他说:“你去哪儿?”张乙告诉他缘由。拉船的人说:“你提着篮子多累啊,不如放我船上,空手走?”张乙说:“好啊。”就把篮子放船上了。走了没几步,拉船的人说:“你无缘无故把篮子放我船上,总该帮我拉船吧?”张乙说:“行。”就真的去拉纤绳,结果错过了亲戚家。又走了几里,船靠岸了,拉船的人才放他走,张乙还道谢半天才离开。他愚笨无知,被人戏弄,都是这类事。
我曾召集朋友准备科举考试,怕客人打扰,就让张乙看门。事先叮嘱他:“如果有客人找我,就说我出门了。”张乙答应:“好。”客人来了,他却只是笑不说话。客人猜到原因,骗他说:“你主人让你拒绝别人,可没让你拒绝我,快去通报!”张乙信以为真,跑进来告诉我。我呵斥他:“我之前怎么跟你说的?”他说:“可那样就是骗人了,我不能骗人。”我没办法,只好出去见客,客人说明原委,大家笑成一团。
张乙曾捡到别人丢的钱,拿着在街上喊:“谁丢钱了?快来拿!”有狡猾的人骗他:“这本来就是我的钱。”张乙二话不说就给了,人家还赏他几十文钱。他高兴地跟人说:“我要是不还钱,哪能得这些赏钱呢?”
张乙死时还没成年,但头发已有几根白的,始终没人知道他多大。以前邻居缺人手时,常叫他帮忙,他都尽力去做。有人让他赊账买东西,钱还没还,他临死前一天,还特意去邻居家要钱还给店主,第二天就死了。
江夏生(作者自称)说:“我读道家典籍,说‘至人入水不湿,入火不热’,总觉得不可信。但看了张乙的事,才明白。”张乙并非真得道,只是因为他心性纯朴,对外物无动于衷,所以外物伤不了他。和我来往的朋友大多认识张乙,他死后几年,大家还想他,常催我给他写传。于是记下这些事,以慰藉思念他的人。
14.答案:①怜惜其愚钝,充满无奈与同情:僮乙愚钝无知,常被戏弄。
②敬佩其纯真,充满赞赏与怀念:僮乙本性淳朴善良,死后友人仍思念他。
解析:①从文中作者叙述僮乙经历被诓骗拉船、拾金被诈等事件,却“虽百方教之,终不省”以及“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的评价,可知作者怜惜其愚钝,对其充满无奈与同情。
②作者叙述了僮乙拒绝说谎,捡到钱后“执而号于市”的拾金不昧态度、临死前仍坚持还债(“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本性淳朴善良的僮乙的赞赏与怀念,以至于“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
15.答案:B
解析:B.“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错误,应是鸿雁由北向南将秋来的消息带给诗人,并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故选B。
16.答案: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
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首联写诗人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
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由此可知,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这一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悲愤。
17.答案:(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8.答案:D
解析:原文第二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破折号前后所指的范围相同。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说话的中断或间顿;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C项破的折号作用是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19.答案:A:心慌意乱(心烦意乱、心乱如麻、心忙意急、心神不安)
B:一臂之力
解析:A处是形容考试焦虑在心理层面上的表现,可以结合第三段提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相关表述,反推出此处应是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可以写心慌意乱、心烦意乱、心乱如麻、心忙意急、心神不安等;根据前文提到要与焦虑“握握手”可知,B处应表示要借助焦虑的力量,此处比较恰当的成语为“一臂之力”。
20.答案:①将“关于”改成“对于”;
②在后面加“的学生”修改后的句子:研究者发现,中等程度的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对于学习的“警觉”,相比于没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避免产生错误,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解析:①介词使用不当。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
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
21.答案:[示例一]能。
理由:①这段文字是形象化的描述,删去不影响文章的表意;②删去这段文字使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表达更加连贯;③删去这段文字使语言更加简洁。
[示例二]不能。
理由:①这段文字是对前文研究发现的比喻性阐释,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理解;②这段文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把握这段文字中“比喻”的运用,结合全文的内容与风格,从语言表达的效果来分析即可。
22.答案:①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音乐、做运动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②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考前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可以考好,帮助自己树立信心。
③保证充足的休息:考前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充足,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
④均衡健康的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有助于为身体和大脑提供所需的能量。
⑤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焦虑程度无法调节,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业,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帮助。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围绕“缓解考试焦虑”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段材料通过描绘2025年科技与传统交融的场景,生动展现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首先,材料呈现了科技革新的迅猛态势。大语言模型迭代、医疗机器人普及、全息投影技术应用,这些具象事例共同勾勒出技术改变生活的图景。这种“新”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就像全息技术让经典IP突破次元壁,本质上是在创造新的可能性。
其次,材料特别强调了传统价值的坚守。同仁堂在引入AI问诊时保留古法车间,敦煌修复兼顾数字技术与唐代工艺,这种“日”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守护。就像古法炮制中包含着千年的药理智慧,矿物颜料里凝固着古人的审美密码,这些传统构成了文明的“源代码”。
更深层看,材料揭示了新旧融合的必然性。技术浪潮中,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平衡点——用AI提高医疗效率,但不忘“望闻问切”的医道;用数字化保存壁画,但尊重原始创作逻辑。这就像树的生长,新芽离不开老根的滋养,而老树也需要新叶进行光合作用。历史告诉我们,文明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良渚玉琮的纹样可以出现在智能手环上,青铜器的饕餮纹也能化身建筑装饰。这种交融不是妥协,而是文明演进的健康态。写作时,开头可从时代变革的宏观视角切入,用“同仁堂AI问诊窗口与古法炮制车间同处一室”的具象画面,引出“新与旧并非对立而是共生”的核心观点。中间部分可先分析技术迭代的必然性(如医疗机器人提升效率),再转向传统文化守护的价值(如矿物颜料对壁画神韵的保留),通过敦煌数字化修复中“用科技手段传古法匠心”的案例,阐明新旧融合的本质是“用新工具传承旧灵魂”。结尾可升华至文明发展规律,指出所有“新”都诞生于“旧”的土壤,就像全息哪吒的爆火离不开传统IP积淀,强调真正的进步永远需要踩着历史的台阶向上攀登。
立意:
1.科技为翼,传统为根。
2.创新离不开守旧。
3.新旧融合创造文化新物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