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7 19: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位于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2课 ,在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本课生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演变,将抽象的社会发展具象化,有助于学生从微观视角感知宏观历史进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阐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分为两个子目: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知识关联紧密,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知识相互呼应。同时,社会生活变迁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外在表现,因此本课的学习也会帮助学生构建形象认知,培育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有直观体验,也对现代生活方式如网购、线上社交等较为熟悉,并且通过以往学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时期都有一定了解,这些为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现实认知基础和知识背景。不过,部分学生难以建立起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连贯逻辑,无法系统梳理变迁脉络。从兴趣来看,学生对新奇的现代生活变化关注度高,但对相对久远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积极性可能不足。教学时需结合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引导其深入探究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和本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掌握改革开放前后的史料、图片等,列表比较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明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梳理社会生活变迁脉络,掌握不同时期生活方式变化特点,理解其变化的原因,培育家国情怀。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问题探究、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相关片段。请学生观看视频,你知道那个年代买电视为何要“票”吗?带着问题,我们一同走进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1.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 【提问】出示三张历史图片,自主学习,说一说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①新中国成立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生凋敝。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低。③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从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到经济恢复、物价稳定,再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出示图片,快速分析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表现——衣 【引导】那人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大家先来说一说衣食住行中的“衣”吧! 【回答】衣、食、住、行。 热烈讨论,并依次回答建国后—五十年代、六十—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新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衣服,从而概括出变化:从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样式单调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归纳“衣”方面的内容,并且分析其变化。
2.表现——食 【引导】出示多张历史图片,那在“食”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 知识拓展:票证时代 【讲授】简要向同学拓展票证时代,在同学了解这一历史名词后出示选择题。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那请大家合作探究:为什么之前购物需要各种票证? 【回答】①改革开放前,人们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②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回答】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短缺,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统购统销)。 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知识拓展,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理解票证出现的时代背景,树立唯物史观。
2.表现——住 【引导】出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统计图和多张历史图片,请学生小组 【回答】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②改革开放后,人均住 理解我国人民在各方面发生的巨大
讨论,说一说我国人民在“住”方面的变化。 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变化。
2.表现——娱 【讲授】出示两张统计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人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 【引导】出示六张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改革开放前及初期人民的娱乐生活。 【引导】继续出示多张统计图,那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娱乐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知识拓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了解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回答】娱乐生活比较单一,简单快乐。 【回答】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知道人们在娱乐生活方面的变化。 阅读材料,认识到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贰·交通通讯的不断发展
1.改革开放前后出行方式的变化 【提问】出示视频。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提问】依次出示图片,请学生结合先前的视频和图片说一说不同时期的交通情况。 【回答】①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时髦的代步工具;当时,自行车对于人们来说尚属家庭财产中的“大件”,要省吃俭用才买的起。有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一辆轿车。②截止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末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9万公里,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14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和运输方式。③到 2020 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 16.1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出示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多张图片,辅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的交通情况。
2.通信的发展 【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哥大”吗?这是20世纪90年代奢侈与时尚的代名词。“大哥大”贵到什么程度?据业内人士的回忆,电话本身2.1万,入网费6000,预存话费1000,一共2.8万。(注意是1990年代的2.8万)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快速发展。举例说明21世纪后的多种通信设备。 了解改革开放后通信的发展。
3.互联网的发展 【讲授】出示多幅数据图片。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的发展 【回答】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道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引导】引导同学问题探究: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①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②科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③领导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④人民方面: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⑤环境方面:和平稳定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沿着历史轨迹,见证了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这些变迁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反映了思想观念的革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巨大进步。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观察身边的生活变化,思考背后的社会因素,不断加深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小结升华,巩固所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