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2024)七下7.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2024)七下7.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7 23: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商务星球版七下7.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一、单选题
1.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是最后一次冰河时期动物遗体保存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其中猛犸象全身长有细密长毛,皮很厚,其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这些特征有利于猛犸象适应( )
A.干旱的环境 B.崎岖的地形 C.严寒的气候 D.茂密的丛林
图为“南北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在北极地区不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
A.冰雪世界 B.成群企鹅 C.绚丽极光 D.不落太阳
3.近年来,南北两极地区均测出超过20℃的高温。极地“发烧”现象提醒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是( )
A.海洋污染 B.土地荒漠化 C.全球气候变暖 D.水土流失
4.海冰是极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图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
与5月相比,6月( )
A.叶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增大 B.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
C.科雷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减小 D.白令海峡北部的海冰没有变化
中国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烈风 ②暴雨 ③严寒 ④湿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利于( )
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 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 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人类对于极地科学探索的渴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极地远离人类生活环境,保留着生命、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秘密;另一方面,极地是地球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能反映地球的变化,又能对地球的发展(如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7.科学家进行极地科学考察,需挑战的恶劣环境是( )
A.闷热潮湿 B.沙漠广布 C.淡水匮乏 D.气候寒冷
8.下列不可能是科考人员在极地进行的科考活动的是( )
A.考察古村落分布 B.研究气候变化
C.开展空间环境探测 D.监测冰盖变化
9.为了保护极地地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B.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C.各国加强合作,保护环境 D.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国防
为纪念100多年前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两位探险家,位于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下图为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竞赛中( )
A.二人均选择在7~8月向南极点进发 B.二人的出发地点均选在了大西洋沿岸
C.阿蒙森行进方向总体为自西南向东北 D.斯科特在(81°S,165°E)附近遇难
11.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极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臭氧空洞、过度捕杀、燃油泄露、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凸显。保护极地环境,迫在眉睫。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大对极地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 B.将科考时的垃圾带出极地
C.严禁前往极地科考 D.制作生物标本
中国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24年2月7日建成,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罗斯海新站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濒临太平洋 B.主要位于北寒带
C.位于泰山站的西南方向 D.是我国南极五个科考站中纬度位置最高的科考站
13.在南极科考时,科学家会进行海冰变化的研究。下面关于海冰消融导致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
A.危及南极定居人类的生活 B.危及企鹅等动物的栖息地
C.全球淡水资源减少 D.危及岛国以及沿海低地地区人类生活
帝企鹅有双层羽毛,外层硬而密集,起到保护作用,内层有白色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羽毛表面覆盖着特殊的油脂;形成防水薄膜,海水难以浸透。下图为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最为平直的等温线是( )
A.-10℃ B.0℃ C.10℃ D.20℃
15.关于南半球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温线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B.同纬度海陆年均温相同
C.各大洲年平均气温差别不大 D.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16.根据帝企鹅的体貌特征,推测其最适宜生活的大洲是( )
A.甲大洲 B.乙大洲 C.丙大洲 D.丁大洲
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轻小型无人机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无人机在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7.无人机在南极地区的分布特征是( )
A.中山站没有无人机 B.哈雷站数量最少
C.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D.长城站数量最多
18.无人机在南极地区拍摄到的动物最可能是( )
A.企鹅 B.棕熊 C.河马 D.袋鼠
19.除酷寒外,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时还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海啸 B.洪涝 C.狂风 D.地震
20.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两极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主人都是企鹅 B.均没有长住居民 C.淡水资源缺乏 D.酷寒、多大风
2024年2月7日,我国在南极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常年科考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国科学探索自然奥秘、勇攀世界高峰提供了有利保障。读“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21.目前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秦岭站 D.中山站
22.秦岭站修建一般选择在12月到2月份,主要是因为此时南极( )
A.降水丰富,积雪最多 B.正是极夜,极光绚丽
C.临近春节,寓意吉祥 D.正是极昼,气温较高
23.秦岭站建设理念是“绿色、环保、节能”,其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意义是( )
①填补了南极地区太平洋沿岸的观测空白②展示对南极环保的重视
③为科考提供长期观测和研究的平台④加强对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
A.中山站 B.泰山站 C.昆仑站 D.长城站
25.南极科考站多选择在2月建设,是因为此时南极地区( )
A.正值暖季 B.出现极夜 C.降水丰富 D.风平浪静
26.在南极地区科学考察中,为保护极地环境,建议( )
A.焚烧废弃物品 B.捕捉喂养企鹅 C.运回生活垃圾 D.掩埋老旧设备
2023年7-8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地势高峻、高寒缺氧”的威胁,这个地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8.探险考察时,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9.在④地能看到的动物是( )
A.熊猫 B.红猩猩 C.北极熊 D.长颈鹿
30.考察途中,探险队遇到了成群的野骆驼,他们可能到了(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解答题
31.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6日晚,一架中国飞机在南非开普敦补给后,经过5.5小时飞行,搭乘22名乘客平安着陆在南极的冰雪跑道上,开创了由中国航空飞机运载乘客平安飞抵南极的新历史。图示意“南极洲略图”,读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地球尽头”的南极洲已经成为不少中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南极洲中国游客的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国,占游客总数的12%,2024年共有9384名中国游客登陆南极大陆。
材料二:中国游客去南极旅游不需要签证,大部分人是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出发,乘坐游轮前往南极半岛及周边游览,需要10—20天时间。
(1)你认为中国游客12月出发去南极的原因是 。
(2)到南极地区旅游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有( )
A.“太阳不落”的极昼 B.冰雪覆盖的大地 C.奔腾不息的河流
D.憨态可掬的企鹅 E.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冰雪高原 F.漂浮在海面的冰山
(3)在南极旅游比较理想的时间段,南极长城站月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上,每年至少要接待数千名中外游客,而建在南极大陆最高点的昆仑站此时气温却低于-40℃,你认为图中 (填序号)是长城站。
(4)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成为南极旅游出发地的原因是 。
32.读“我国在南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2)北极科考人员能看到的动物是 。(填字母)
(3)中山站在长城站的是 方向,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 站。
(4)我国去黄河站进行科考最好选择在北半球的 (冬或夏)半年。
(5)在南极地区建科考站会遇到的困难是( )。(填字母)
A.缺少淡水资源 B.酷寒、烈风 C.烈风、沙尘暴 D.多暴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B 6.B
7.D 8.A 9.C
10.D 11.B
12.A 13.A
14.B 15.D 16.D
17.D 18.A 19.C
20.D
21.B 22.D 23.A
24.C 25.A 26.C
27.B 28.A 29.C 30.C
31.(1)12月为南极的暖季,气候较温暖,适合旅行。
(2)C
(3)①
(4)距离南极大陆最近
32.(1)长城站
(2)D
(3) 东南 昆仑
(4)夏
(5)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