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河北专用】
第一部分(1~7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爱河北,护长城”主题活动结束后,小冀同学写了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当数长城;而最能代表长城气质的,就是山海关。长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山海关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长城穿越崇山峻岭,逶迤至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在此处(甲)挽着大山的情怀,(乙)揽着大海的浪漫,以自己为樽,勾兑着山与海600多年的缠绵。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
B.因为 所以
C.一边 一边
D.不但 而且
2.有同学认为画线的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___________(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___________(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3.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 ②(bǐng chí)______
4.文段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ú)
B.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ú)
C.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ū)
D.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ū)
5.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6.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 ②一幅画 ③管理)。(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
7.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第二部分(8~22题5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16分)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栗疏》)
[注]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不复出焉不敢出一言以复
B.不足为外人道也或异二者之为
C.不顾廉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饥之于食不待甘旨不知其旨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10.给下面句子节奏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4分)
12.【甲】文中村民离家逃难,进入桃花源是因为____________;【乙】文中百姓则是因为___________而离开家乡。(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文本一】
候鸟的迁徙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们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在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迁徙的路线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④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⑤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⑥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文本二】
①每年的特定时间,像是履行一场与大自然的约定,候鸟们不约而同展翅远行。
②候鸟的迁徙,是一场神秘的旅行。虽然身形比不少蝴蝶还要娇小,红喉北蜂鸟却能连续飞行20多个小时,从美国东部跨越辽阔的墨西哥湾到达中美洲过冬。性格温和的斑头雁,在亚洲的中部繁衍后代,然后远赴印度次大陆的平原度过寒冬。它们每年都要往返迁徙数千千米,两次越过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把极限飞行当成旅行生活中的日常。
③北极燕鸥会带上家庭的新生代一年之内往返南北两极,科学家们猜想,它们如此艰辛地远涉重洋,是为了追逐夏季极地永不落下的太阳……用微小的身躯搏击浩瀚征服高远,候鸟们凭借不可思议的迁徙串起了地球生态平衡的必要一环,成为大自然中令人赞叹的生命传奇。
(作者:陈蓉,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说明对象都是候鸟。
B.硫磺鹀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外的北方天空。
C.文本一第⑤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粗词“只有”是仅仅有的意思,表示限定,说明经过长途跋涉,候鸟个体存活率低。
D.文本一文本二都表达了对候鸟迁徙之不易的无比赞叹和无限敬意。
E.结合文本一可知文本二中提到的“每年的特定时间”应该指的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
14.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请分析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15.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说明顺序。(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赳赳老秦①
肖建国
①油灯忽闪,一条黑影已站到大帐之内。
②我大骇,唰地抽出腰刀,厉声喝道,谁?
③来人微微一笑,孟将军,无须惊慌,我是咸阳派来的救兵。
④我忙唤卫兵,燃亮壁灯。
⑤面前就一老者,身穿交领窄袖长衫,头包方巾,儒雅中透着刚毅。我验过手信,不假。确实是咸阳来的。
⑥兵呢,来了多少?我抬头向帐外张望,天已蒙蒙亮,除了站岗放哨的侍卫,看不到其他人员。
⑦兵呢?我又问。
⑧就在你眼前啊。老者笑容不变,双眼直视着我。
⑨开什么玩笑,我可是要和匈奴人打仗的。
⑩我知道,你已和匈奴打了两次仗,一次小胜,杀敌八十,自损二十。一次平手,双方各有伤者,没有折损。十天前,匈奴增兵万余人,你只有一千多,故退守上郡,依靠城垣坚固,闭门待援,请王派兵。
这老头儿,知道的事还不少。可我没心情夸他,我要的是兵。没有兵,上郡难守,咸阳也将遭到威胁。
兵呢?我提高嗓门,明显充满火气。
就在你面前。老者不再笑,很严肃地回答。
(A)就你一个人?
是。
你来救我们?
是!
按手信上的命令,老者是我的上司,我归他管辖。我这样咄咄逼人,他分分钟有斩杀我的权力。想到这一点,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孟将军,老者说,依我三天的观察,你现在缺的不是士兵,是士气。
士气?面对十多倍于我的匈奴,没有足够的兵马,我们只有傻气。要知道,匈奴人骑马很多都不配鞍的,那屁股就像长在马背上一样。人马一体,自由伸缩。手中挥舞的弯刀,呼呼生风,要多快有多快,让人不寒而栗。
老者说,看来,你还是没有醒悟。现在天也快亮了,你带着手下的将领和亲兵扮演匈奴,我是大秦士兵,咱们来一场较量如何。
你一个人?
是的。
(B)我手下有六员大将,八名亲兵,再加上我,可有十五人啊。这老头儿,难道真的身怀绝技?我从上到下再三打量他一番,那神态、那筋骨,怎么看都不像武艺高强的人。
孟将军,现在我命令你,带上人跟我来后山。老者不怒自威,说完走出大帐。
我让卫兵火速叫齐众人。
首先来到大帐的是李岩,他是我最得力的干将,骁勇善战,曾单人独骑杀出匈奴的包围。我把刚才的情况详加说了一遍。
李岩说,这位老者不简单。
来到后山,老者已摆开阵势,他手中竟然拿了一根木棍。老者说是单打,还是群上?这简直是欺人太甚。我一抽腰刀,就要上前。李岩一把扯住我。老大,他可是我们新来的头啊,敢这样单挑我们,必有杀手。要不,我先上,你也好有个退路。
李岩放下长矛,也折了一根木棍。
老者说,听清楚了,规矩是戳到为止!现在开始。
老者边说话,身子边往前倾。话音落,已接近李岩,手中木棍迅速直伸,一下子就戳到了李岩的胸口。李岩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输了。
你这叫偷袭,不行,重来。李岩不服气。
老者抬起木棍打到李岩嘴巴上,战场允许你重来吗,你这个死人鲜血顺着李岩的口角流下来,李岩强强地抬起头,双眼冒出怒火。
不服气是不?好,你们这些畜生一起来。扰我边塞,杀我民众,今天不把你们这些畜生碎尸万段,我死不瞑目。老者越说越激昂,木棍再一次打在李岩的脸上。
李岩怒不可遏,扭头吆喝一声,兄弟们,上!
这次,老头儿撒腿往后撤。
想跑,没门。除了我,大家嗷嗷叫地冲上去。
然而,才跑出四五步,猛听得轰隆一声响,我的手下全部落入陷阱内。原来老者早在道路中间做了手脚。他一人跑过,陷阱的覆盖物还能够支撑。可我的将士一起过去,必定全军覆没。
难怪,他敢单挑我们一群人。
难怪,他选在天刚亮时分。
难怪,他有意这样激怒我们……
见众人落入陷阱,老者抡起棍子向我冲来。老者边冲边大声高歌: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不惜生命。我若后退,子女何存,父母何生?
老者字正腔圆,铿锵之力穿越层林,群山回应,如同裹挟着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我呆若木鸡,心中一片茫然。老者毫不客气,抡起棍子向我打来。
一下,二下,三下……
疼痛赶走麻木,羞辱激发血性。我本能地挥出手去,原本想斩断他的棍子,没想到,弯刀一个上撩,却插进了老者的胸膛。
老者看着我,脸上带着笑。
我放声大哭。
老者断断续续地说,孟将军,你缺的不是士兵,而是士气。提升士气要靠智慧,更要靠不怕死的决心。我……就是给你搬来的救兵。
从陷阱里爬出来的众人,围在老者身边,哭成一团。
【注释】①刺老秦:指雄壮勇武的秦人。
(选自《2021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选文有改动)
16.孟将军口中的老者,为什么让李岩觉得“不简单”?
17.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处画线部分,让两个“是”独立成句、成段,有什么好处?(3分)
(2)(B)处画线句子写孟将军心里仔细计算手下大将和亲兵的数量,这个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胜负观?(3分)
18.小说所写孟将军三次拔刀的情节,有什么不同?写他三次拔刀有何作用?(4分)
19.小说结尾,孟将军“放声大哭”,他究竟因何而哭?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这篇小说的结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依据你对结尾的理解和建构,说说文中能称得上“赳赳老秦”的有谁,并简述理由。(4分)
名著阅读(4分)
21.成长路上离不开老师的指引。请根据鲁迅、孙悟空的描述,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朝花夕拾》与《西游记》中的哪位老师。
(1)“他是我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老师。他帮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带给我温暖。”他是__________。
(2)“他乃吾之启蒙恩师,授我七十二变与筋斗云等神通,其智慧如海,法力无边,令我终生敬仰。”他是__________。
(3)“他虽肉眼凡胎,却心怀慈悲,意志坚定,西行取经之路,引领我等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实乃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他是__________。
(4)“他是我在三味书屋求学时的严师,他的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关爱,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是__________。
诗词默写
22.请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8分)
(1)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它是“风休住,①____________”(《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洒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②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的精神;是“③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的气势;是李白面对“赐金放还”的失意,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出的“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的豪言;是秋瑾面临“强派作蛾眉”的命运,以豪迈的气概喊出的“身不得,男儿列,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壮语;是“⑧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的充实;是“⑨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的大丈夫原则。
(2)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白杨礼赞》)
第三部分(20题50分)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一段文字平复了我的心境,让我放下了负面情绪;一篇文章明亮了我的眼睛,带我看到了山那边的景象;一部作品拓展了我的格局,领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阅读可穿越时空,与先贤共叙;阅读可触摸当下,感受时代脉搏;阅读可开启未来,让梦想更丰盈。
请以“阅读助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养着我的心灵,给我前行的力量。亲情总是蕴藏于细微之处:一个电话,一声叮嘱,一丝笑容……
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在这里形象地描绘出长城在山海关处既有着大山的情怀,又有着大海的浪漫,两种特质同时存在,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最为合适。
“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均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C。
2.答案: 同意。理由:该句是一个总括句、应放在该段的开头。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同意。理由:该句“长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山海关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是对长城和山海关的总体概括性介绍,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将其放在段首,能够让读者一开始就对文段所描述的对象——长城和山海关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知,明确它们在中国文化和长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文具体阐述河北长城以山海关为代表,以及长城在山海关处融合山与海的独特气质等内容做好铺垫,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而原句放在中间,会使这种总领和铺垫的作用不明显,影响读者对文段整体思路的把握,所以放在段首更为合适。
3.答案: ①.凌晨;②.秉持
解析: 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líng chén”写作“凌晨”,“bǐng chí”写作“秉持”。
4.答案: B
解析: 根据字词积累,“松柏苍郁”中的“郁”读作“yù”,“风尘仆仆”中的“仆”读作“pú”。故选:B。
5.答案: ①.坐落;②.激励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甲处:落成:指建筑工程完工。坐落:指建筑物在空间具体位置的描述。结合后面“革命圣地西柏坡”可知,填“坐落”更合适。乙处:激励:激发鼓励。激荡:受冲击而动荡;冲击使动荡。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激发鼓励着我们,填“激励”更合适。
6.答案: ①
解析: “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的“擘画”为动词,结合后面“蓝图”可知,“擘画”的意思应该是“筹划”。
7.答案: ①保定;②涿县
解析: 仔细观察图表,结合“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可知①处应填“保定”,②处应填“涿县”。
8.答案: D
解析: 选项D“旨”均指美味,正确。A“复”分别为“再”与“回答”;B“为”分别为“对”与“行为”;C“顾”分别为“顾及”与“拜访”。
9.答案: ①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②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解析: ①“乃不知有汉”的“乃”译为“竟然”。②“再食”指两餐。
10.答案: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解析: 断句于“池”“刑”后,突出条件与结果。
11.答案: 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解析: 桃花源寄托陶渊明对无压迫、安居乐业的理想。
12.答案: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解析: 村民避秦乱;百姓因贫困离乡。
13.答案: AB
解析: 选项B错误,硫磺鹀以北极星中心约35° 以内的北方天空为路标;选项A错误,文本二侧重迁徙精神,非纯说明。
14.答案: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英国出发的家燕跨越重重困难的长途迁徙旅程,具体详实地说明了候鸟迁徙旅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候鸟迁徙中冲破重重困难的精神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解析: 举例子说明方法,以家燕迁徙为例,具体展现候鸟迁徙的艰难,增强说服力。
15.答案: 示例:文本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整体介绍候鸟迁徙的独特习性,然后分别介绍了候鸟迁徙的原因、候鸟迁徙的路线、候鸟迁徙的智慧和候鸟迁徙的困难,最后总结表达了对候鸟迁徙这项悲壮“冒险事业”的肯定和赞美。
解析: 逻辑顺序:从习性→原因→路线→智慧→困难,层层递进,最后升华主题。
16.答案:①他进入孟将军大帐不被察觉,可见其武艺高强;②他孤身一人前来救援,可见其胆识过人;③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可见其误暗军务;④他对军队存在的问题研判准确,可见其精通兵法;⑤他敢以一敌多,可见其有备而来。
解析:孟将军口中的老者让李岩觉得“不简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老者一上来就展示了高超的武艺。在较量中,老者用木棍迅速戳到了李岩的胸口,李岩还没反应过来就输了。这种迅速而精准的动作表明老者身手不凡。老者敢于单挑多人。尽管孟将军和他的手下人数众多,老者仍然敢于和他们进行单挑,这显示了他不畏强敌的勇气和自信。老者激怒孟将军和他的手下。老者故意激怒孟将军,让他失去理智,这表明他懂得如何利用心理战来削弱敌人的士气。老者早有准备。他选择在天刚亮时分进行较量,这时人们精力充沛,但也容易因为光线不足而看不清周围环境。此外,他还在道路中间做了手脚,设下了陷阱,这显示了他精明的战略头脑和事先准备的周密。综上所述,老者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勇敢无畏,善于心理战,并且有着精明的战略头脑,这些特点让李岩觉得他“不简单”。
17.答案:(1)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最明确的判断,表现老者回答得干脆利落,不容置疑,突出老者态度坚决。
(2)他觉得士兵数量多寡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解析:①两个“是”独立成句、成段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突出:将两个“是”独立成句,使得每个问题后的回答都显得突出和重要,增强了语句的强调效果。节奏感:独立的句子和段落使得语言的节奏更加明显,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把握节奏,增强语言的韵律美。突出人物性格:在这段对话中,老者回答问题的态度坚定而自信,这种独立的回答方式更好地展现了老者的人物性格特点。悬念制造:独立的句子和段落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突出主题:在这段对话中,老者反复强调“是”字,凸显了主题“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不惜生命”,彰显了秦人的勇武和坚毅。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巧妙地利用语言的形式,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孟将军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他对胜负的计算和重视。他详细地计算了自己手下的兵力,包括六员大将、八名亲兵,再加上自己,总共有十五人。这种计算表明他在意的不仅仅是人数的多少,而是想要确保自己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因为他对即将进行的较量感到不确定和焦虑。孟将军的这种胜负观体现了他作为军事将领的严谨和精明。他希望通过人数上的优势来确保自己的胜利,这种心态在军事冲突中是常见的,因为兵力对于战斗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表明他对对手的谨慎态度,因为他知道对方可能是一位强大的对手,所以需要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胜算。然而,孟将军的这种胜负观也暴露了他缺乏信心和士气。他过于依赖数量上的优势,而没有考虑到士气和战斗意志的重要性。这在与老者的较量中得到了体现,因为老者并不依赖人数,而是凭借智慧和勇气取得了胜利。孟将军的这种胜负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战争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刻,他未能认识到士气和指挥官的领导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18.答案:第一问:第一次老者悄无声息进入大帐,孟将军受到惊吓。下意识抽刀;第二次老者手持木棍,以一敌多,透将军被羞辱,被激怒,抽刀打算出击;第三次孟将军被老者“赳赳老秦”的气势所震撼,被连续击打,他军人的责任和血性被唤醒,毅然挥刀反击。
第二问:这样写,一是展现了孟将军的蜕变过程,二是从侧面反映出老者施救的效果;三是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解析:孟将军三次拔刀的情节在文中展现了不同的情况和作用:第一次拔刀:情况:孟将军在夜晚突然见到黑影,以为是敌人,迅速拔出腰刀,准备战斗。作用:这一次的拔刀体现了孟将军的警惕性和战斗准备状态,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将领的决断力和勇气。第二次拔刀: 情况:孟将军在得知来人是咸阳派来的救兵后,再次拔出腰刀,但这次是为了表示对来人的怀疑和不满。作用:这一次的拔刀表达了孟将军对救兵身份的质疑,以及对当前局势的不安和焦虑。第三次拔刀:情况:孟将军在老者的挑战和激怒下,第三次拔出腰刀,准备与老者交手。作用:这一次的拔刀是孟将军对老者挑战的直接回应,显示了他作为将领的勇气和决意。同时,这也是故事情节的一个高潮,为接下来的战斗和揭露真相做了铺垫。通过这三次拔刀,作者不仅展示了孟将军的性格特点,如警惕、多疑、勇敢、决断,还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续的冲突和解决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三次拔刀也是文中重要的转折点,每一次都伴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19.答案:①因误杀老者而哭。他失手杀了老者,害怕,懊悔;
②因明白了老者的用心良苦而哭。老者在用生命唤醒士气;
③因醒悟太晚而哭。对老者的多次提醒,他执迷不悟;
④因曾经的怯懦而哭。他面对匈奴增兵对抗迎战;
⑤因治军不力而哭。他治军无方,少勇寡谋。
⑥因有负军人职责而哭。他消极待援,忘记了保家卫国的使命;
⑦为“赵起老秦”保国安民,不惜生命的精神所震撼而哭。
解析:孟将军在小说结尾“放声大哭”,他的哭泣包含了多种情感和反思。首先,孟将军可能因为自己的误解和焦躁而哭。在整个故事中,他一直在期待着援兵的到来,对于咸阳派来的老者的到来,他最初充满了怀疑和不满,甚至拔刀相向。当他意识到老者并非来增援的士兵,而是一个孤身一人前来的人时,他可能感到失望和焦虑,因为他的期望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其次,孟将军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和行为而哭。他曾经三次拔刀,第一次是因为误会,第二次是因为不满和怀疑,第三次是因为准备战斗。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士兵落入陷阱,自己也被老者所说服,意识到自己缺少的是士气而不是兵力。他可能为自己的冲动和错误感到后悔。再次,孟将军可能因为老者的牺牲和真相的揭示而哭。老者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激发了孟将军和士兵们的士气,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个目的。孟将军可能为老者的牺牲感到悲伤,同时也对老者所说的“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不惜生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最后,孟将军可能因为自己的成长和领悟而哭。通过与老者的对话和较量,孟将军意识到了士气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将领的责任和使命。他的哭泣可能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的表达。综上所述,孟将军的哭泣是多层面情感的复杂体现,既有对自身误解和错误的悔恨,也有对老者牺牲和真相揭示的悲伤,还有对自己成长和领悟的感慨。这一哭泣也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总结和升华,使得孟将军的形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20.答案:①老者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不惜用生命唤醒将士保家卫国的士气。②被唤醒的孟将军。他挥刀反击,而对以身殉国的老者放声大哭,说明他军人的责任、血性被老者唤醒,他定会率领全军,不惜生命,保国安民。③恢复士气后的李岩等众人。众人奋勇追击惨败后,也为逝去的老者哭成一团,说明他们的血性和责任被唤醒。他们会不惜生命,保国安民。
解析:结尾中提到“赳赳老秦”的是对孟将军和老者的赞颂。这里的“赳赳老秦”是对秦人勇武精神的赞扬,既包括孟将军,也包括老者。孟将军能称得上“赳赳老秦”的理由有以下几点:孟将军在面对匈奴的威胁时,虽然兵力不足,但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多次拔刀准备战斗,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决断力和勇气。孟将军在老者的挑战下,虽然一开始不满和怀疑,但最终认识到士气的重要性,并在老者的激励下,展现出了不怕死的决心,这体现了他作为军人的坚韧和忠诚。老者能称得上“赳赳老秦”的理由有以下几点:老者虽然年迈,且只身一人,但他的智慧和勇气并没有因为年龄而减弱。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孟将军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洞察力。老者以自己的行动和牺牲,成功地激发了孟将军和士兵们的士气,他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这个目标,这体现了他的英勇和无私。综上所述,孟将军和老者都能称得上“赳赳老秦”,因为他们都展现了秦人的勇武精神,无论是在战斗中的勇气,还是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智慧。他们的行为都为秦国的安宁和边境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1.答案: 藤野先生须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唐僧;寿镜吾
解析: (1)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有一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这位老师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的解剖学教授,他帮助鲁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并对鲁迅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温暖。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
(2)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启蒙恩师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传授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菩提祖师的法力高强,智慧如海,孙悟空对他非常敬仰。
(3)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取经路上,跟随的是唐僧。唐僧虽为凡人,但他心怀慈悲,意志坚定,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唐僧是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4)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了他在三味书屋求学时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同时也关爱学生,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填空即可。
22.答案: ①蓬舟吹取三山去
②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心却比
⑦男儿烈
⑧以中有足乐者
⑨富贵不能淫
⑩贫贱不能移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3.答案:
(1)
阅读助我成长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鸟儿热爱广阔的天空,是因为蓝天赐予鸟儿坚硬的翅膀;小草热爱肥沃的大地,是因为土地为小草输送宝贵的营养;我喜爱书,是因为它带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已在书山上攀登了九年,九年中,我从一名天真幼稚的儿童变成了一名懂事的少年,毋庸置疑,这都是书带给我的恩惠。
小时候,我是在被窝中听妈妈的故事长大的。睡觉前,我躺在床上,妈妈坐在一旁给我讲故事,有《海的女儿》《丑小鸭》《一千零一夜》……我百听不厌,妈妈的故事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那里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勇敢的辛巴达、机智的阿里巴巴,还有神奇的阿拉丁神灯,七个小矮人热情地招待我,我在这个世界里快乐地玩耍,在这里没有眼泪,没有忧愁,只有快乐与欢笑。慢慢地,我闭上了朦胧的睡眼。书香飘进我的梦里,伴我入睡……
长大一点后,我上了小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又喜欢上了书中的诗歌,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深深地迷住了我,把我的心和它牵在了一起。读了那些诗,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在我失意的时候,李白会跟我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我孤独的时候,高适会对我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我伤心的时候,苏轼会对我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书香伴随着诗魂融入我的心中。
再后来,我上了初中,爱上了中外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降妖除魔的故事令我难以忘却;《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豪迈气度令我深深佩服;《三国演义》中刘、关、张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义令我叹为观止。海明威告诉我: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涅告诉我: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莫言让我学会用耳朵阅读。他们用手中的笔将一个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鲁滨逊、汤姆 索亚、阿廖沙……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令我终生难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繁星 春水》……这一本本脍炙人口的著作使我终生受益。书香在冰心的小桔灯旁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书就像一架高高的云梯,带你攀上知识的巅峰;书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带你走向成功的彼岸;书就像一把金灿灿的钥匙,为你打开智慧的大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日转星移,四季轮回,世事变迁,墨香犹存。
(2)
感恩妈妈
成长路上,因为有您,充满甜蜜;生命中有您,充满幸福。感谢您,给予我生命;感谢您,给予我爱。
感谢有您,我的妈妈。每天清晨,您总是早早起床,在我还是睡意蒙眬时就能闻到菜香。和着这扑鼻而来的香味,您总是会来到我床边,不忍心地把我叫醒,然后又一个人回到餐厅,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忙碌了一天,夜晚时分,我总是和着“哗哗”流水声入睡,美梦时,殊不知,您还在为一天留下的狼藉而埋头收拾。
感谢有您,我的妈妈。每当我留恋地离开被窝后,发现上课时间太迟,急得手忙脚乱时,您总会专门开车送我上学。由于您是新手上路,常常遇到堵车、熄火,这时您总会紧锁眉头,仿佛要上学的人是您。看到我平安下车走入校门后,您才会安心地离开。每一次我独立乘车上学时,您也会送我到车站,直到公交车离开你的视线,您才离开。
感谢有您,我的妈妈。您不顾工作一天后的疲倦,每天仔细地给我检查作业、讲解答题。由于有太多学习压力的我有时还不断朝您发脾气,可您仍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有时,太难的题连您也不懂,您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题思路。就是你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学习要耐心、学习要细心、学习要用心。
感谢有您,我的妈妈。您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放弃了老家安稳的、令人羡慕的工作陪我来到了这里。回忆儿时的我总是不争气,不懂事,时常惹您生气。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您总是陪伴着我,呵护着我,生怕我有半丁点的伤害。您的爱在我的生命里穿梭,源源不断。
亲爱的妈妈,我要感谢您的太多太多!我的妈妈,成长路上有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