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河南专用】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7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________(突兀/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有些泥土就冲到冀中平原上来了——冀中是我的家乡。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kànɡ tái)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________(耕种/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wà dǐ)也是用麻纳的。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kànɡ tái_______ wà dǐ_______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玉黍( ) 线锤( )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3分)
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5.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12分)
赏自然之美,感文人情怀。陶渊明的“芳草鲜美,(1)____________”(《桃花源记》)写出桃花林的绚丽美好;杜甫的“造化钟神秀,(2)____________”(《望岳》)表现泰山的神秀巍峨;刘禹锡的“(3)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诗人的乐观精神;范仲淹的“(4)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秋思》)展现奇特寒冷的边塞风光;张养浩的“(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 潼关怀古》)描绘出山峰聚集、黄河汹涌的动势;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提醒我们要像莲一样洁身自爱。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题。(16分)
石磨里的秘密
杨秀建
①一个明媚的春日,狗娃带着福娃,回乡下老家扫磨。
②狗娃不顾路途辛苦,每年都要跑趟老家,亲手推一回磨,里里外外角角落落仔仔细细地扫一回磨。
③狗娃老了,力气小了,再也无法独自实现推磨、扫磨的愿望。眼下孙子福娃正读高中,手臂隆起的肌肉疙瘩,足以转动五六十斤重的青石磨盘。
④石磨“嗡嗡嗡”,仿佛吟唱一首古老的山村歌谣;一圈圈旋转的石磨,又仿佛岁月的年轮,把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转”成了白发沧桑的老人——石磨依然,年少不再!狗娃背靠竹椅,微闭两眼,思绪又飞回到久远的童年时代。
⑤在那个食不果腹的特殊年代,天生饭量大的狗娃,除了上山挖野菜摘野果、下水摸鱼虾捡田螺、偷摘村民自留地里的瓜果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自家堂屋门槛上,抻着脖子,歪着脑袋,等着村民端着极少的大米、麦子、高粱、芭谷之类粮食来自己家磨粉,然后清扫磨里残余的粮粉。
⑥狗娃扫磨有了意外发现:村民扫磨,居然没有扫两扇磨中间,磨缝间遗留不少粮粉。狗娃窃喜,大概辛勤忙碌的村民忘了吧。或许前来推磨的妇女力气太小,搬不动厚重的磨盘。
⑦往往推磨的人前脚刚跨出堂屋门槛,狗娃后脚就飞奔到了偏屋的石磨旁。饥饿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身子单薄的狗娃踮脚站在板凳上,手搬肩扛,居然掀开大石磨,把磨“牙齿”缝里的粮食一点不剩地剔扫干净。饿急了的狗娃,甚至直接伸出舌头舔磨,呼哧急喘的气息喷得嘴脸都是粉,俨然戏台上的小丑。有时,狗娃为了让快乐时光延续久点,他拿出吃饭的洋瓷碗,从水缸舀点井水把粉搅成稀糊糊,放灶坑里煨香了,小口小口地慢吃。
⑧饥饿也会使人变得自私。偶尔有人来家里磨粮食,狗娃总是耐着性子,静静地守,悄悄地扫,然
后偷偷地躲到屋后板栗树下吃,生怕别人发觉独属于他的石磨里的秘密。有时扫磨碰巧被姐姐或者爹
娘撞见,狗娃要不假装若无其事地跳着哼着跑开;要不随口来一句,磨脏了,我扫扫;要不说,我搬磨炼
手劲哩……理由一大堆,直到姐姐、爹娘呵呵笑着表示认可。
⑨谷子去壳,自家的磨解决不了,得用碓春。娘于是背着晒干的半箩稻谷,牵着狗娃,朝村头唯一有石碓的旺财大伯家走去。
⑩“咣当——咂嚓”“咣当——咂嚓”……娘一脚一脚吃力地踩动踏碓,石臼里黄灿灿的稻谷,在臼杵上下来回的捣击下,不断有白净净的米粒脱壳、跳跃。春好谷子,娘蹲下身子,用手一捧一捧从臼里掏出来放回箩筐。完了,娘解下麻裙拍打着身上谷灰说,娃儿,回家娘给你熬白米粥喝。狗娃指着石臼说,娘,下面还压着谷米呢。娘摸摸狗娃的头说,娃儿,碓嘴下面的可不能动嗅!
回家还没进门,桂花嫂跑来还斧子,顺带送给狗娃两个桐叶粑粑。娘放下背篓对狗娃说,娃儿,我陪桂花嫂说几句话,你进屋把喜盘取出来,待会儿还富贵娘。一会狗娃端着空盘子出来。娘问狗娃,盘子里的糖果呢?狗娃噘着嘴不出声。娘呵斥道,不兴空盘还人家,多少得放点东西,这叫“回盘礼”。跟别人来咱家磨粮食,咱去别人家春谷子特意遗忘点粮食一个道理,它是村民对无偿使用别人生活生产工具的一种感恩和回报。
原来,石磨里的“秘密”是淳朴的山民相沿成习的传统美德。狗娃不由红着脸低下了头,忙从衣兜里掏出糖果放回盘子……
“爷爷,磨好啰——扫磨!”福娃的欢叫声把狗娃拉回现实中。狗娃站起身,从眼镜盒里取出老花镜戴好,用盆里的井水洗了手,庄重肃穆地走向石磨。他拿起细高粱秆现扎的饭扫把,从里到外,由上到下,一下一下地扫磨,动作轻柔,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仿佛刺绣绘画,又似精雕细刻,满脸虔诚,全身心投入,绝无半点急躁、轻慢和鲁莽。
扫完磨,狗娃端起半箩筐芭谷粉,接着进厨房忙活去了。
早已恭候多时的老石匠开始给石磨做全身护理。清洗卫生死角,修补内外裂纹坑洞,打磨、加固石磨手柄、磨架、磨斗和磨芯。尤其上下两扇石磨的“牙齿”,须重点保养,“叮叮当当”一錾一錾地凿,修复得锋棱线直、深浅均匀,这样磨出的粮食才更精细更均匀更入味。
狗娃揣着鼓鼓胀胀的红包,福娃提一篮热腾腾的窝窝头,在一片玫瑰色的霞光里,爷孙俩牵手朝村敬老院走去……
(选自《团结报》2023年9月8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段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情节。
B.第 段,狗娃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回盘礼”,更懂得了“石磨里的秘密”。
C.第 段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狗娃扫磨的投入,富有表现力。
D.文中“食不果腹的特殊年代”属于社会环境描写,“玫瑰色的霞光”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7.小说第⑥段和第⑦段都用到了“居然”一词,结合语境体会它们的丰富内涵。(4分)
8.小说围绕狗娃的成长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结合内容梳理狗娃的变化并分析其形象。(4分)
9.小说以省略号结尾,是经典的“留白式结尾”,请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11分)
材料一: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材料二: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吾苏虎丘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日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过分的人工化与脂粉气,正是苏州园林的缺失所在。
山石为中国园林之骨架,最忌以石乱砌。在《园冶》的自序中,计成就提到不了解世人何以不做些真山,而要用石堆积,令人发笑。然而在现存的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式的假山处处皆是,似乎有意让人感到假山之假,体会到取得石块的困难与花费,而无意创造一真山之幻境。参观者除了感到园主的财富与人工之堆积外,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显然被忽视了。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材料三:根据文献研究的初步结论,洛阳时代(注:南北朝到北宋)园林其园景为碎锦式组合。亦即一园之内,各具特色的景观多处,加以适当之拼凑,游园者乃穿过这些景观,逐个欣赏,各景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水池成为诸景之一,与花圃之景、古木之景、苍林之景、竹丛之景是相并列的。因此早期的园林,因规模较大,并没有一个艺术上统一的手段。
在园子中做一个大水池,把各个景色统一起来,水池成为园林之重心,可以说是江南时代(注:南宋到明末)园林最重要的贡献。在明代的文献中,对园林的描写,开始明显地看出园之空间组合,为自入园处之小景,辗转进入豁然开朗的池面之大景。然后池之四周,以不同之岸边关系,与园景相结合,或有支水深入腹地,创造不同之景观。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10.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介绍了“江南时代”园林的三个特点。(4分)
11.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洛阳时代、江南时代的园林有什么不同?(4分)
12.对三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假山和池沼,接着分说假山,再介绍池沼,脉络清晰。
B.材料二以“狮子林”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处处皆是,忽视了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
C.材料三以时间为顺序,介绍“洛阳时代”至“江南时代”的“水池”在园林中的特征及地位。
D.材料二中沈复和计成对假山的一些批评,可以用来印证材料一中关于苏州园林假山的评价。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13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共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徐士俊,少奇敏,于书无所不读,发为文,跌宕①自喜。好为乐府诗歌古文词,与人交,如坐春风饮醇酒。有问字者,倾心教之。有一长②可录者,不惜齿牙③奖成之。故所至逢迎恐后,争礼为上宾。日有课程,虽老勿替。读书无论卷页多寡,必自首至末以览。五经岁读一过,有徐广④之风。
(选自王畔《今世说》)
[注释]①跌宕(dàng):放纵不羁。②长:长处。③齿牙:此处指言语、文辞。④徐广:东晋学者。
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加粗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成语联想法]患得患失 忧虑
B.不敢出一言以复 [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受到老师训斥后,宋濂不敢说一句话来“复”推断 辩解
C.好为乐府诗歌古文词 [关联教材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喜爱,爱好
D.五经岁读一过 [查阅词典法]岁:①年;②年龄;③年成,年景 年龄
14.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故所至逢迎恐后,争礼为上宾。
15.宋濂和徐士俊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6.请简要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4分)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2分)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独坐”流露出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
B.第二句以“弹琴”“长啸”声衬托出月夜幽林的静谧。
C.最后以“相照”呼应“独坐”,写出明月相伴的情意。
D.全诗表达了诗人淡泊自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18.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
19.文中的他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_________,往远处想就是开车场,娶个清白的好姑娘,过上好日子。这个愿望并不高,可是处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他的希望成了奢望。他一次又一次为希望而奋斗,一次又一次陷入失望,最终因_________的死,连生活的希望也破灭了。最终沦落为靠给死人送殡为生。
20.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五、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仰望,敬仰而有所期望,是一种精神上昂扬的生存姿态,也是迷茫徘徊时的精神追求。仰望天空,仰望雄鹰,仰望榜样,仰望幸福……其实仰望,就是追求崇高。当你仰望时,便超越了自我。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更仰望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以“仰望”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②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炕台;袜底
解析:炕台(kànɡ tái):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袜底(wà dǐ):袜子在脚底的部分。
2.答案:yù;shǔ;xiàn;chuí
解析:玉黍,yù shǔ,玉米(禾本科玉米属植物)
线锤,xiàn chuí,一种简易的垂直度测量工具,此工具一般用在建筑工地上。
3.答案:突出;经营
解析:第一空,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有时候也多形容情况瞬间变化很快,有陡然突变的意思。突出:超出一般的;典型的。在此指的是他的衣服颜色不同一般人的,应该选“突出”。
第二空,耕种:耕地和种植。经营: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侧重指动态性谋划发展的内涵。在此指的是农民在小土地里用心谋划,应选“经营”。
4.答案:动作描写。运用“垒”“包”“栽”“种”一系列动词,不仅描绘了阜平人民劳作的情境,也赞美了阜平人民综合利用土地的勤劳智慧。
解析:“垒起”“包住”“栽上”“种上”这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阜平的农民在自家的土地里用心谋划,将土地整理得很牢固,在里面种上不同种类的作物;赞美农民善于利用土地的耕种智慧。
5.答案:(1)落英缤纷
(2)阴阳割昏晓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塞下秋来风景异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6.答案:C
解析:C项,第 段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狗娃形象,没有心理描写。
7.答案:第⑥段中的“居然”写出狗娃发现磨缝间遗留粮粉的出乎意料,体现其内心的惊喜。第⑦段中的“居然”写出身子单薄的狗娃竟然能掀开大石磨令人惊讶,体现出饥饿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
解析:第一步:明确“居然”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它通常表示出乎意料,与预期或常理不符的情况。第二步:具体分析“居然”在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中的语境。在第⑥段中,狗娃发现村民在扫磨时居然没有扫两扇磨中间,这里的“居然”表现了狗娃的意外发现和内心的惊喜。在第⑦段中,狗娃能够掀开大石磨,考虑到狗娃的年纪和体力,这是出人意料的。因此,这里的“居然”表现了对身体单薄的狗娃掀开石磨的惊讶,体现出饥饿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
8.答案:(1)小说第⑥~⑧段写狗娃偷偷扫磨以获取遗留的粮粉充饥,第 段写狗娃把糖果藏进衣兜,打算还空盘子,都体现年少时的狗娃因饥饿而变得自私。(2)第 段写狗娃在母亲的教导下把糖果放回盘子,明白了他人特意遗留粮食是对使用石磨的回报,开始懂得感恩。(3)第 段写现在的狗娃虔诚扫磨,第 段写他带着福娃去敬老院送红包、窝头,这时的他以行动回报村民,传承感恩。
解析: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小说围绕狗娃的成长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重点在于描绘狗娃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转变。然后,梳理狗娃的变化并分析其形象。第⑥~⑧段写狗娃偷偷扫磨以获取遗留的粮粉充饥,第 段写狗娃把糖果藏进衣兜,打算还空盘子,都体现了年少时的狗娃因饥饿而变得自私。第 段写狗娃在母亲的教导下,明白了村民特意遗留粮食是对使用石磨的回报,开始懂得感恩。第 段写现在的狗娃虔诚扫磨,第 段写他带着福娃去敬老院送红包、窝头,这时的他以行动回报村民,传承感恩之后,组织语言作答。考生作答时,要抓住小说中的关键转折点,这些转折点标志着狗娃成长的重大变化。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9.答案: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省略了祖孙俩去敬老院将会遇到谁、将会发生什么事等内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一结尾,突出了乡情的美好及传承知恩图报美德的主旨,深化主题。
解析:考生可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等角度作答。从内容上看,小说结尾以省略号作为结尾,省略了祖孙俩在敬老院将会遇到的具体人物和可能发生的具体事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主旨上看,这一结尾方式突出了小说的主旨——乡情的美好及传承知恩图报的美德。祖孙俩去敬老院的行为,正是对知恩图报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体现。从表达效果上看,“留白式结尾”的运用,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他们对传统美德和乡情的深入思考。
10.答案:①讲究自然之趣;②人工化与脂粉气严重;③讲究景物的空间组合
解析:
11.答案:洛阳时代的园林因规模较大,并没有一个艺术上统一的手段;各园景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水池是诸景之一,与花圃之景、古木之景等园景是相并列的。江南时代的园林讲究景物的空间组合,水池成为园林之重心,把各个景色统一起来。
解析: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一写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讲究自然之趣,材料二写苏州园林的假山人工堆积痕迹严重。因此材料二中沈复和计成对假山的一些批评,不可以用来印证材料一中关于苏州园林假山的评价。答案选D。
13.答案:D
解析:“五经岁读一过”翻译为“(他每)年读一遍‘五经’”,“岁”在句中的意思为“年”。
14.答案:因此(徐士俊)所到之处(人们都)迎接他,恐怕(自己)落后,争相恭请(徐士俊)作为上等宾客。
解析:
15.答案:两人都展现出勤奋向学、谦逊真诚的精神品质。宋濂不辞辛劳,到百里之外求师,并以恭敬的态度求教。徐士俊坚持每天学习,并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倾心教导前来请教的人。
解析:结合[甲][乙]两文可知,宋濂和徐士俊都展现出勤奋向学与谦逊真诚的品质。宋濂“尝趋百里外”求教,并以“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的态度对待老师,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师长的尊重。徐土俊“日有课程,虽老勿替”坚持终身学习,并以“与人交,如坐春风饮醇酒”“倾心教之”的态度对待他人,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与对他人的谦和。两人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勤奋向学、谦逊真诚的精神风貌。
16.答案:示例:学习要勤奋刻苦,不能因困难而懈怠;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学习态度要谦逊;别人请教问题时,要尽心解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可以让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读书要有恒心,做到有始有终,每本书都要坚持读完,重要的书目要定期温习。
解析:[甲]文中的宋濂“尝趋百里外”求教,并以“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的态度对待老师,体现了他的勤奋刻苦、态度谦逊和对师长的尊重。[乙]文中的徐士俊面对“问字者”会竭尽全力来教授,同时教别人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这样会让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此外,从他“读书无论卷页多寡,必自首至末以览。五经岁读一过”的行为也启示我们读书要有恒心,做到每本书都坚持看完,有始有终,像五经之类的重要书目,要定期温习。
[参考译文]
[乙](唐玄宗)让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刚直,不求荣华富贵;等到(他)担任宰相后,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期望。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乐和在后苑游猎时,稍有差错,就会对身边的侍从说:“韩休知道(这件事)吗 ”(唐玄宗的)话刚说尽,(韩休)劝谏的奏疏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常常面对着镜子静默无言(,感到)不快乐,(他)身边的侍从说:“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和从前相比很瘦了,为什么不把他赶走呢 ”唐玄宗叹息道:“我的样子虽然瘦了,但天下一定会富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身啊。”
[丙]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珏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发生)大旱,百姓大多饥饿困乏。当时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朝廷)竟然不肯赈济百姓,反而下令让饥民到有粮处逃荒。隋文帝不怜悯百姓却爱惜仓库,等到了(隋朝)末年,统计天下的储粮,(竟然)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凡是治理国家的人,务必要让百姓富足,而不是要让仓库充盈。古人说:‘(如果)百姓不富足,君主又怎么能富足呢 ’”
17.答案:A
解析:这首诗写隐者(作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独坐幽篁里”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并不是表现“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故选A。
18.答案:老舍;骆驼祥子
解析:从文段中“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可知,文中的“他”是以拉车为生。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就是一个人力车夫,小说围绕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展开,深刻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从文段对酷热环境的描写,如“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也符合《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在恶劣环境下拉车情景的描写特点。所以可判断以上文段节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
19.答案:买车(拥有自己的车);小福子
解析:第一空: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城市后,他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有了自己的车就相当于有了谋生的根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拉车赚钱,实现相对独立的生活,这也是他努力奋斗的目标。
第二空:在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尤其是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小福子是祥子喜欢的人,她善良、勤劳、要强,与祥子同病相怜。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丝眷恋和希望都破灭了。从此,祥子开始堕落,变得懒惰、狡猾、自私、好占便宜、自暴自弃,最终沦落为靠给死人送殡为生。
20.答案:他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在梦想破灭后,祥子最终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从麻木来看,根据小说情节,在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买车过程以及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一系列打击后,他对生活再也没有了热情和期待。以前的他对拉车充满干劲,为了买车努力奋斗,而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无论是烈日还是暴雨,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情绪波动,对生活的苦难已然麻木。潦倒方面,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原本他年轻力壮,把自己的车擦拭得干干净净,自己也体面精神。但后来他衣衫褴褛,头发胡子长而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生活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狡猾和好占便宜体现在他拉车时开始耍心眼,比如会故意骗客人多走冤枉路,只为了多赚一点钱;看到地上有掉落的东西,会毫不犹豫地据为己有。他不再是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而是变得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如何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自甘堕落则是他彻底放弃了自己,不再有任何理想和追求。他开始酗酒、赌博,甚至为了钱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他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得过且过,完全沉浸在堕落的生活中,成为了社会底层的一个可怜虫。
21.答案:例文1
我更仰望信仰
阳光下的摩天轮闪闪的,让我看得有点发晕。
摩天轮,很多女孩子的信仰,在我看来,那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摩天轮。
第一次看到摩天轮的时候,忍不住想要试一试。第一次感受拂面的风,狠狠地刺激。我不得不承认,那里的确是个忘记俗事的地方,但之后我也发现了,失意也只是一瞬间。我不留恋在摩天轮上的时光,我也没兴致再一次去尝试那种刺激。虽然我很想逃避现实。但之后我又发现了,越是逃避越是逃不了,索性不要逃了。
看着摩天轮高高地矗立着,就总想着,我一定要到摩天轮的最高处,那样我就可以距外公更近一步了,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到达最高处,又一次次被狠狠摔下,再一次次感受着那擦肩而过的痛。
我很清楚记得,外公第一次带我玩的就是摩天轮。外公说,摩天轮,离那个地方很近。很多人说,摩天轮是一种信仰。但我却从不把信仰交给别人。我只是眨眨眼,含着棒棒糖,一眨眼就跳上了摩天轮,不知道是怀揣着什么样的感觉去,只是单纯觉得很刺激。
我很清楚地记得,朦胧的好像在昨天,外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喃喃着:“以后一定要懂事,外公要去那个地方了。”含着笑,手里的东西也从手中滑落。与地面的撞击声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是那个我一直很想要的摩天轮坠链。
现在,我静静地仰望着摩天轮,摩天轮也静静地。总感觉,它没那么完美了,不再刺激了,更不是什么值得信仰的神。那些关于摩天轮的传说,究竟,传说还是传说。摩天轮在,人却早已消逝。
摩天轮,不是我的信仰,我也不再仰望。
比起摩天轮,我更仰望信仰。而我的信仰是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我不会将自己的愿望交给那个明明没有温度但却有很多人愿意把自己交给它的摩天轮。外公,我终于明白您那时所说的话了。
例文2
仰望使生命更有力量
仰望,把头颅抬起,看向更高处,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敬,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仰望,让眼界更加宽阔,目标更加明确,即使在人生失意时,仰望也会使生命更有力量。
仰望能够给人超越生命的力量。史铁生,在最骄傲的年纪里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不是神,也是人,也曾经想过放弃,一度有轻生的念头。但就在他日复一日地徘徊在那个落满余晖的寂静小院中,不断地思索生命的意义时,他不断向生命的更高处仰望,仰望一种最崇高的人生价值,终于,他坚强了起来,抵抗并战胜了命运。
正是史铁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不断仰望让他最终超越了生命,活得更有力量。
仰望能够给人坚持梦想的勇气。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相貌平平的、资质平平的普通高中生。但不同的是,他有着内心深处对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一种更高境界的仰望,于是,他便有了考上北大的梦想,尽管连续三次参加高考才最终考入北大,但他始终坚持着,从没有放弃,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功的基础。
俞敏洪开始也不过就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但就是因为有了对人生更高境界的仰望,让他拥有了坚持梦想的勇气,也因此让他收获了异于常人的成功。
仰望高处,才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迪士尼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想建造一个以童话为主题的游乐园,但他几次贷款均遭到银行的拒绝,甚至还有人骂他是疯子,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仰望更美好的世界,他不甘于平庸。于是,迪士尼乐园诞生了,它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
不论是史铁生、俞敏洪还是迪士尼,他们一开始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天赋异禀,没有腰缠万贯,有的只是那种对生命平庸的不甘,只是对人生更高价值的仰望,所以,他们的生命更有力量。
让我们抬起头颅,向更高处仰望,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解析:(1)①审题。关键词“仰望”,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仰望是一种崇拜,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更”字告诉我们,要写出比较,如我仰望善良,更仰望诚信。补题,可以是具体的物,如星空、蓝天、国旗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崇高、伟大、美好等。扣住“我”,写成记叙文。
②立意。不仅要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仰之情,还要表达追求崇高的意愿,以及超越自我的追求。
③选材。先写出仰望某人某事的原因,再运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仰望的状态,最后写出仰望的结果或思考。如我更仰望白衣天使,可从描绘一线医护人员的防疫的感人故事写起,与钟南山等比较,点明比起专家,一线医护人员更平凡、更伟大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
(2)①审题。关键词“仰望”,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可从仰望的含义角度,立意和选材,如仰望是一种崇拜,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也可从仰望的作用角度,立意和选材,如例文“仰望使生命更有力量”。写成议论文。
②立意。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从含义和作用等角度确立了中心论点,就明确了立意。如信仰是一种信念,仰望崇高等。也可借助提示来确定中心论点,并作为题目,如仰望幸福。
③选材。选择值得仰望的人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证。如例文,选择了史铁生、俞敏洪、迪士尼的典型事例,论述他们一开始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天赋异禀,没有腰缠万贯,有的只是那种对生命平庸的不甘,只是对人生更高价值的仰望,有力地证明仰望使生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