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8 11: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这一节内容隶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种群及其动态”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完善与深化,也是从“种群”到“群落”相关内容的过渡。与旧教材相比,本节内容为新增部分,凸显了各种因素影响种群特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关注种群研究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种群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对构建数学模型已经比较熟悉,但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生物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些陌生。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分析和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资料,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通过分析和讨论非生物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资料,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通过分析和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说明种内竞争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4、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教学难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综合性
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回顾整章内容,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最后通过高考题查缺补漏,让学生对本节乃至本章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1、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利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我们周边,哪些植物种群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出现数量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列举一例说明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活动1跟随教师的思路观看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归纳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活动意图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对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和生存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初步感知种群水平的稳态平衡观,并培养学生珍惜与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社会责任。环节二:新授知识(一)非生物因素教师活动2展示亚热带阔叶林主要群落的组成,根据前后9年的观测指标,及表1中不同遮荫、土壤排水处理对杜鹃幼苗枝条和基茎生长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分析出影响杜鹃生长的因素。.影响杜鹃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通过表1能得出什么结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非生物因素可以影响毛棉杜鹃的生长?学生活动2学生先通过资料了解郁闭度的概念。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影响林下植物的光照强度。根据文字和表格学生可以分析出影响杜鹃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水分,同时可以分析出杜鹃幼苗在50%光照处理、土壤排水畅通的条件下枝条生长量最大,因此了解毛棉杜鹃的生长特性。再根据资料分析可推测出毛棉杜鹃的生长不仅受到阳光和水分的影响,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毛棉杜鹃生长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由此总结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营造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对文字和表格的分析,注重学生对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环节三:(二)生物因素教师活动3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 红火蚁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入侵生物,能在入侵地通过竞争掠夺大部分资源,要想解决这种入侵生物造成的影响,我们首先要对红火蚁这个物种有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展示资料,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出红火蚁的相关特性。学生活动3分析资料1中国大陆被红火蚁侵入的县级区域数量增长动态,得出红火蚁的入侵县区数量呈现“J”型曲线即表明红火蚁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联系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回顾“J”型曲线出现的原因,前后呼应。根据资料2、3、4学生则可以分析出红火蚁这个入侵物种与本地蚂蚁之间处于种间竞争的关系,与棉蚜等排泄蜜露的昆虫处于互利共生关系,与无脊椎动物之间处于捕食关系。学生进而明确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包扩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活动意图说明阅读图文资料,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及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教师利用问题链,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分类并归纳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寄生和人类活动等)以及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种群数量变化。学生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平衡的因素,进一步形成种群水平的平衡观。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自主检测、拓展运用及本章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