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二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节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 和“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学案
【课程标准】
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
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
点拔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
【教学重点】:从中体西用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洋务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态度差异。
走进文本—— 问题导读单
【感悟历史】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必修3,归纳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一、“中体西用”
1、背景:鸦片战争后, 不断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以 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向西方学习。
2、代表: 、郑观应等。
3、内涵:坚持以中国传统的 和儒家的“ ”为治国之本,再学习
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4、发展历程:
①、19世纪60年代, 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维新运动时期,有人直接使用“中体西用”的概念。张之洞发表《 》,阐述
他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论述这一思想的代表作。
③、清末新政,在最初几年间是以“中体西用”为主旨的。
影响:
在维新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成为反对 思想的武器。也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顽固派和洋务派:
①、分歧和争论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 方面的“长技”来“自强”。
②、在维护 和“纲常名教”这一根本问题上,没有原则性的分歧。
2、维新派:
①、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 ”的界限。认为西方国家“ ”制
度最好,有人希望在中国实行 制度。
②、维新派:代表: 、 、严复等;
主张:中国实行“ ”,实行 。
革命派:
①、主张:推崇和学习民主共和制。
②、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兴中会誓词提出“创立 ”,表明对 的向往。
20世纪后,许多思想家和宣传家创办刊物翻译西方名著。
A、邹容在《 》中,赞扬 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呼吁
用 手段“扫除专制政体”。
B、 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和实行 政治,绘制理想中的蓝图。
C、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建立 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
问题的“ ”。
【教师点拨】
一、何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的局限,尤其
是不能认识到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民主政治思想,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
时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是,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
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与发展。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三) 维新思想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2、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2、比较分析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态度。
3、“中体西用”是晚清重要的政治思想,请结合当时的实际阅述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4、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不同反应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
不同点:
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
晚期维新派: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态度:
体现: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 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严复指出:“令成之称西人者,日必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荀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请回答:
(1)、步人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二、三看.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
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
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
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
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
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
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
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
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①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
?
②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有哪些原因?(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