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历史学科·阶段测试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管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客观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2.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 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不同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5.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A.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导致了印度的近代长期落后
C.推动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客观上有助冲破当地落后体制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的加剧
C.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7.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9.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指明的道路”是指()
A.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去战胜敌人 B.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1.1940年5月,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发誓要同“那种在黑暗的、悲哀的人类罪恶的目录册中都容纳不下的极恶暴政”进行不妥协的战斗,他向美国发出呼吁:“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对此后来美国()
A.通过新的《中立法》 B.通过《租借法》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签订《莫斯科议定书》
12.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13.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4.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现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国际组织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体制保障是()
A.市场经济制度广泛建立 B.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C.国际形势日益走向缓和 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16.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第II卷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就不断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1878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枢被迫改为开挖运河,由于开挖运河失败,再获批准。1881年6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遂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竟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14%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奔驰、宝马等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同一时期,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型车,凭借流水线生产大幅降低成本,使汽车开始走向普通家庭。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汽车工业兴起的科技因素。(4分)
(2)分别分析这一时期汽车工业在德国和美国兴起和发展的具体原因。(4分)
(3)阐述汽车工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材料“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表明,雅典民主下法律缺乏稳定性,容易被多数人的意志左右,使得平民统治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体现出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D项正确;雅典存在民主政治,A项表述错误;人治强调个人意志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律受多数人意志影响,并非强调人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不稳定性,而非无法贯彻实施,C项错误。
2.答案:B解析:罗马法对“故意杀害他人”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处罚规定,这说明罗马法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B项正确;材料中罗马法对不同犯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A项错误;用公绵羊替罪虽带有一定原始习俗色彩,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区别对待,C项表述不准确;罗马法的原则被近代沿用,但“一直”表述过于绝对, 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国会议员之间的任职限制,旨在通过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B项正确;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实现权力制衡,而非协调利益集团矛盾,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制衡,与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联邦政府权力,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德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即德意志皇帝,体现出德国民主政治中保留了较多的专制残余;法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反映出法国对专制势力的防范,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D项正确;法德意识形态并非对立,A项错误;德国宪法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并非共和主义思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而非代议制形式不同,C项错误。
5.答案:D解析:马克思所说的英国在印度的“破坏性使命”,是指英国的侵略客观上冲击了印度旧的、落后的亚洲式社会体制,有助于冲破当地落后体制,D 项正确;A 项强调对英国的影响,与题干中对印度的理解不符,排除;B项只强调了印度的落后,没有体现出“双重使命”中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排除;英国的侵略并没有推动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项错误。
6.答案:B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强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A项是背景,但不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直接和根本原因;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且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发展受到限制,C项错误;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是运动高涨的表现和推动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7.答案:A解析:德国的速决战计划在一战中破产,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国分兵应对,陷入两线作战;英国很快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①②③正确;新型武器坦克首次使用是在索姆河战役,对德国作战计划破产影响不大,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8.答案:A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成为“痛苦的遗产”,A项正确;《九国公约》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主要针对中国问题,B 项错误;《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签订的,与巴黎和会无关,C项错误;《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签订的,是冷战的产物,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排除;C、D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
10.答案:A解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率高,社会矛盾尖锐。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的工程建设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A项正确;该工程不仅仅是发展农业,且发展农业不是直接目的,B项错误;兴修水利、保护环境是工程的内容,但不是直接目的,C、D项错误。
11.答案:B解析:1940年5月,英国面临德国法西斯的威胁,向美国呼吁援助。后来美国通过《租借法》,允许美国向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物资等援助,B项正确;新的《中立法》在二战初期限制了美国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A项错误;《大西洋宪章》主要是美英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宣言,C项错误;《莫斯科议定书》是关于美英向苏联提供物资援助的协定,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乔治·凯南指出苏联与美国不可能永久妥协,且苏联会采取措施损害美国利益,其本质意图是建议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苏联情况的描述,不是其本质意图,排除。
13.答案:B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是区域合作组织,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霸权地位,但“动摇”表述不准确, C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主要是在政治领域,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二战后,“修补资本主义”是指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等手段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实行“混合经济”体现了这一点;“修正民族国家”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限制,建立欧洲共同体体现了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联合,企图“超越”民族国家, A 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修补资本主义”无关,B 项错误;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只是“修补资本主义”的一个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修补资本主义”和“修正民族国家”无直接关联,C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生产力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15.答案:A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障A项正确;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是体制保障,B项错误;国际形势缓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C项错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条件,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世界上几个大国的评价,说明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但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还在发展过程中,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D项正确;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最终形成,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就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题
(1)答案: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活动;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机器发明和使用。(4分)
解析:从材料一“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可得出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体现了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活动;“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说明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表明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机器发明和使用。
(2)答案:起步晚,开始于洋务运动;缺乏必要的条件;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缓慢、零散,缺乏系统性。(6分)
解析:“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体现起步晚;“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说明缺乏必要条件;“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表明受封建制度束缚;“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反映出发展缓慢、零散,缺乏系统性。
(3)答案:政府要重视发展经济,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积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4分)
解析:对比英国产业革命的因素,从政府政策(如英国的立法鼓励)、对外学习(英国的殖民扩张带来技术交流等)、科技教育(英国手工工场发展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国家环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相对稳定)等方面,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足,总结可借鉴的因素。
18题
(1)答案: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国防;有利于抵御列强的侵略;有利于增强自身实力,维护国家利益。(4分)
解析:从材料一“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得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国防;“俄国侵占伊犁......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体现有利于抵御列强的侵略;综合可知有利于增强自身实力,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封建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的腐朽和愚昧;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外国列强的阻碍。(4分)
解析:材料二“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遂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体现封建守旧派的反对和清政府的腐朽愚昧;中国近代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也是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此外,外国列强为了控制中国,也会对中国铁路修建进行阻碍。
(3)答案: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大对铁路的投资;清政府为了偿还债务,允许列强投资修建铁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无力承担大规模铁路建设。(6分)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通过投资铁路控制中国;清政府战败后,财政困难,为偿还债务,允许列强投资修建铁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列强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下发展缓慢,难以承担大规模铁路建设。
19题
(1)答案:科技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汽车工业提供了动力;钢铁工业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制造提供了材料保障。(4分)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其能够广泛应用;钢铁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更优质、更耐用的汽车制造材料,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兴起。
(2)答案:德国:政府对科技和工业发展的重视,鼓励创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福特公司创新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降低成本;美国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4分)
解析:德国在当时政府重视科技和工业发展,积极推动创新,同时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其汽车工业发展。美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大;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汽车能走向普通家庭;美国自身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强,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答案:经济:推动了钢铁、石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4分)
解析: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石油等原材料,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也促使产业结构向重工业倾斜;大量人口因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到城市,加速城市化,同时也需要建设更多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在生活方面,汽车成为新的出行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活动范围;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改变了生活观念和节奏。
20题
观点: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2分)
说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5分)工业革命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近代化进程。例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实现了从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走上了强国之路。(5分)
解析:首先明确提炼观点,从材料中“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可提炼出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外历史上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以及近代西方文化传播对其他国家近代化的推动等,注意阐述要逻辑清晰,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