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六)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3页,第II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湖南玉蟾岩遗址中有一万多年以前的栽培稻种。广西甑皮岩遗址中有9000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猪骨。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A.人类摆脱了渔猎采集生活 B.湖南地区农业技术发达
C.湖南是最早出现农业革命 D.人类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2.商周时,实行严酷的“五刑”制度,诸如墨、劓、剕、宫及大辟。隋唐时改为答、杖、徒、流及死。“五刑”惩处方式的变化说明
A.重视儒学教化的作用 B.援礼入法思想的实践
C.宽仁慎刑的法律智慧 D.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
3.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强调“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稍晚的《孙子兵法》强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据此可推知
A.社会变革日益剧烈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C.兵家学派存在分歧 D.士人价值取向的转变
4.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A.得到地方豪强的赞许 B.扭转了黑暗腐朽的政局
C.偏离儒家伦理的规范 D.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5.在居延汉简中,虽说有大量涉及物品的债务关系,但几乎都是折为钱来计算,从而形成了“借债不一定借钱,但还债必须还钱”的有趣现象。这折射出西汉
A.商品经济已有所发展 B.自然经济结构被突破
C.存在高利贷性质交易 D.拜金逐利的观念盛行
6.下表是研究宋史的部分资料。这可用于说明
史料 部分信息
《东京梦华录》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文献通考》 (仁宗时)海舶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皇祐中,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
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对外贸易繁荣
C.区域长途贸易发展 D.贸易中心转移
7.明王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五千多名官兵及随迁而来的近三万家庭成员进入鄂西南,在卫所移民与土民的长期接触中,出现了土司社会的“汉化”与卫所移民的“土家化”。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A.扩展了国家的疆域范围 B.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导致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8.“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16所、诊所24所,在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在华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
A.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B.西医在华的影响力扩大
C.中医地位明显下降 D.民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
9.1949年2月,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电报中提出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这意味着
A.工作重心即将向城市转移 B.国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
C.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D.国家缺乏经济建设人才
10.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南方谈话解放了人民思想
C.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1.某学者说:“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与安纳托利亚、埃及有了联系,印度河流域则出土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印章,而楔形文字称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上述材料意在强调
A.古代文明具有融合发展趋势 B.楔形文字利于文化传承
C.地理环境决定古代文化形成 D.古代西亚文化影响广泛
12.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早期,统治者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众多的剧场,“聚集于同一剧场的市民观看同样的表演······他们之间滋生了一种共同的罗马人的情感”。这表明,罗马的城市建设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C.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环境 D.以培养集体主义为宗旨
13.12世纪的欧洲,随着罗马法的复兴,法学和政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法理,而非宗教仪式或血缘关系。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
B.利于形成政教合一政治体制
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D.导致贵族寡头政治开始确立
14.在某次会议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板着面孔说:“先满足我合理的领土要求。”美国总统威尔逊点头认可。日本代表牧野气势汹汹地喊叫:“如果不满足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日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也慨然满足。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A.战后分赃 B.挑起战争
C.加强合作 D.维护和平
15.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提到:“过分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欧洲带到了深渊的边缘。”他很担心德意志民族主义重走老路,认为如果不把德国“拴”在欧洲,那就有可能重走旧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可见,阿登纳
A.意在抵制马歇尔计划 B.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C.主张推进欧洲一体化 D.主张退出北约组织
16.1956~1960年,苏联推行各类计件奖励制度,把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工人的基本奖励指标。与此同时,把原有的经营资金改为企业资金,并将40%用于职工奖励。这一做法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导致了苏联国家解体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是推崇孔子、重视礼义的,但荀子的礼和孔子所主张的宗法制的礼是不同的。荀子认为礼是“人道之极”“强国之本”,但“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在重礼的同时,荀子也重视法的作用,他认为“礼,法之大分也”,“法者,治之端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以法数制之”。这种礼法并重的“礼治”理论,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去充实、发展了孔子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思想。
-摘编自李天石等《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摘自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孔子“礼治”主张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陆上交通线四通八达,各州、郡、县之间形成了稠密的交通网络。在南方,扬州、广州、荆州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大运河承载着沟通南北的重任。车的形制增加,肩舆的使用更为普遍,海船制作得更加适合海上航行。政府对人们的行船、闹市走车马、出入关津都以法律的形式作了严格的规定。在都城、重要的港口、码头随处可见驿站和私人旅舍。石拱桥等桥梁的建立和完善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饯别、折柳等文化开始盛行并固定下来,影响后世。
-据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交通志》整理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交通事业发达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唐至宋,科举之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唐代“殿前试人”偶一为之,其本质仅相当于后世之省试,并非另外命题策问。973年,宋太祖因落榜考生徐士廉等质疑取士不公,而于讲武殿命题重试,殿试制度才得以正式确立。唐代“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宋时则改称封弥,另增加誊录易书等环节。唐代平均每科取士不过二三十人,进士及第后,或等待吏部铨选,或接受藩方辟置。到了宋代,平均每科取士多达几百人,进士及第后,可直接入仕,且通常官至公卿上品。
-摘编自谭小华《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官员的上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指责),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主要)。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西方各国)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推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收敛)不虞(意料之外)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唐代,宋代科举取士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袁世凯等人“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原因。(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拉丁美洲各国来说,独立使他们可以在比过去有利的条件下重新确定同西方工业国家的关系。首先,由于独立战争的胜利,消除了以前殖民地关系中那种沉重的财政负担。其次,虽然由于各自国家的资本不足,大部分的商业和工矿业受制于英国和美国,但他们毕竟拥有了比殖民统治时期稍具活力的工业和经济,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让自己国家的经济融合到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关系之中。但从独立战争到1850年前后,拉丁美洲的经济从总体来说是停滞的,甚至在有些领域还出现了倒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一、在魔幻中寻找历史的落脚点:1967年拉美军事独裁统治,政权更迭
二、哥伦比亚之殇:党派纷争,内战频繁
三、考迪罗专权:独裁下的水深火热
四、美国跨国公司统治拉美
五、拉美谚语: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六、香蕉大屠杀究竟杀戮多少人:哥伦比亚社会的撕裂
七、孤独的反义是团结:拉美要自决权和不息斗争
-《百年孤独:折射拉丁美洲百年血泪史》目录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近现代拉丁美洲的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六)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A D A B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B A A C D
【解析】
1.根据材料“湖南玉蟾岩遗址中有一万多年以前的栽培稻种,广西甑皮岩遗址中有 9000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猪骨”可知,栽培稻种的出现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而石斧、石杵等工具可用于农业生产或其他劳作,家猪骨说明人类已经开始驯化家畜,这些都意味着人类已从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项正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周时代的严酷刑罚到隋唐时相对较轻的刑罚,表明刑罚制度逐渐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
3.据题干“战国初期,强调'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稍晚“强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随着社会变革日益加剧,军事斗争也愈发激烈,促使军事理论由讲求仁义到强调诡道,A项正确。
4.根据材料“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规定的“六条问事”使得刺史对地方上的这些行为进行监督,这能够使地方在制度框架内行事,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项正确。
5.由材料可知,货币化是西汉债务中极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以货币为中心的债务问题在汉时已渗入每一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影响大,涉及面广,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A 项正确。
6.根据材料可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是指各国各类商品都汇集到宋朝的东京;“(仁宗时)海舶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皇祐中,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是指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丰厚。由此可知,这些记载都说明宋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B项正确。
7.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结论:明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五千多名官兵及随迁而来的近三万家庭成员进入鄂西南,卫所移民与土民的长期接触中,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互影响,出现了土司社会的“汉化”与卫所移民的“土家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 项正确。
8.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也扩大了西医在华的影响力,B项正确。
9.据材料信息分析,1949年2月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电报中提出军队不仅要承担战斗任务,还要承担管理工业、商业、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等工作,这意味着军队的职能从单纯的战斗扩展到了城市管理和建设领域,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即将结束,所以工作重心将要向城市转移,A项正确。
10.根据材料“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其核心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外汇留存等优惠措施,直接吸引外资进入,政策为外资和技术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
11.据题干“苏美尔人就已经与安纳托利亚、埃及有了联系,印度河流域则出土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印章,而楔形文字称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通过苏美尔人与安纳托利亚、埃及的联系,以及印度河流域出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印章和楔形文字的广泛传播,强调了古代西亚文化(以苏美尔文明为代表)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
12.根据材料可知,罗马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剧场等公共建筑)是统治者主动设计的政治工具,旨在通过文化整合强化市民对罗马身份的认同,进而巩固统治合法性,B项正确。
13.根据材料“新的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法理,而非宗教仪式或血缘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将君主权力解释为源于法律体系赋予的合法地位,而非教会加冕仪式,削弱了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能力,这有利于加强王权,即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A项正确。
14.据题干法国、美国、日本的要求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该会议是巴黎和会,A项正确。
15.根据材料可知,阿登纳担心德国民族主义重蹈覆辙,认为将德国融入欧洲可避免灾难,体现其主张欧洲一体化,以促进德国发展,C项正确。
16.根据材料“把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工人的基本奖励指标。与此同时,把原有的经营资金改为企业资金,并将40%用于职工奖励”可知,苏联通过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经济成分,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D项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发展:认为礼是“人道之极”“强国之本”,而非宗法秩序的外在规范;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打破了礼为贵族专属的局面;治国可以礼法并重,而非只能用德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
原因:东周衰亡,宗法制彻底瓦解;战国时期诸侯战争频繁,礼崩乐坏;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百家争鸣的发展;荀子吸收、融合了法家思想;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
(2)(6分)解释:礼等同于“天理”。(2分)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进行思想控制。(每点2分,4分)
18.(14分)
(1)(8分)表现:陆路交通网络稠密;南北水运发达(大运河畅通);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增多;车船等交通工具进步;交通出行立法比较完善;旅馆、驿站等交通服务设施普遍;道路、桥梁的进一步完善;民间交往文化的成型。(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2)6分)特点:道路建设与长期抗战相结合(或道路建设服务于抗战);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政府主导;打通国际国内交通线;覆盖面广,里程较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2分)
(1)(6分)变化:殿试制度化并成为定制;防舞弊措施增设封弥、誊录等环节;录取规模扩大至每科数百人,进士直接授官且晋升迅速;考试内容转向经义策论,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形成三年一考固定周期,程序更严密规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6分)原因:科举制固有的弊端;可以获取欧美列强的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通民智,促进教育普及。(每2分,答出三点即可)
20.(12分)示例:
论题:近现代拉丁美洲的发展充满艰难和曲折(2分)
论述: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仍充满挑战。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遭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入侵,沦为西方殖民地。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基本获得独立,战争促成国内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英、美等国加紧对拉丁美洲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两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政治上面临西方强权政治,国内存在内战频繁、派系斗争等问题;经济上发展民族工业,巴西等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美国跨国公司),还面临不平等国际经济旧秩序,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社会两极分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拉丁美洲想要摆脱宿命的轮回,国内需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国际上要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强权政治,同时加强拉美团结,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创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0分)
(“示例”仅作参考,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