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七中2025届高三年级考前模拟训练(第2轮)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各省份纷纷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吉林省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探索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在源头,农产品加工在尾端(“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农业振兴之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成为农业发展的典范。下表为吉林省部分土地资源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类型 全部 耕地 林地 草地
面积(万公顷) 1912 703 886.4 69.1
土地类型/总面积(%) 100 36.76 46.74 3.61
本省/全国(%) 2 4.4 3.12 017
1. 吉林省在本轮产业变革中选择以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的依据是()
A. 资源禀赋好 B. 产业水平高
C. 市场需求大 D. 劳动力充足
2. 探索“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农业振兴之路的首要任务是()
A. 增加农产品供应 B. 减少流通环节
C. 提高农民积极性 D. 完善产业体系
3. 吉林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目的是()
A. 保护现有耕地 B. 保障粮食安全
C. 优化产业结构 D. 改善生态环境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由海滩、风成沙堤、沙丘组成的砂质岸,分选性好,含有海生贝壳碎片和微体生物化石。海岸由海向陆方向,有砂质海滩、沿岸沙堤、沙丘链、半固定沙荒地等地貌。下图为该海岸某一段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MN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23m B. 32m C. 34m D. 36m
5. 该沙堤所在区域的主导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6. 该沙堤的沙源主要来自( )
A. 砂质海滩 B. 沙丘链 C. 丰水期的河滩 D. 半固定沙荒地
阿拉斯加地区针叶林广布,森林山火频发,山火影响当地大气、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储量。通常,当地人采用计划烧除(用小火烧除林区地表积累的可燃物)的方式预防山火,这种方式也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强植被固碳作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地区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土壤中碳储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分条件好②人类活动少③枯枝落叶多④热量条件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总体来看,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山火将导致短期内( )
A. 植被碳储量减少,土壤碳储量减少
B. 植被碳储量减少,土壤碳储量增加
C. 植被碳储量增加,土壤碳储量减少
D. 植被碳储量增加,土壤碳储量增加
9. 开展计划烧除后,植被固碳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能增强,主要是因为( )
①生物分解减少②土壤肥力增加③山火风险降低④太阳辐射增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北京房山石花洞是由奥陶系灰岩形成的喀斯特洞穴,洞体呈五层“楼层式结构”,洞口海拔251m,水平洞道平均海拔高度分别为249m、211m、154m、111m、95m。为发展旅游,人为开凿了一个出口。洞内温度、湿度因洞内外空气对流而随季节、昼夜交替发生变化。冬季洞外气温低于洞内,洞外冷空气经低洞口和洞穴底部流入,洞内较大的落差形成较强的烟囱效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气流;夏季烟囱效应弱于冬季。某研究团队在洞内设有甲乙丙三个观测点,图示意石花洞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0. 形成石花洞的岩石( )
A. 质地较坚硬 B. 常含有化石
C 有片理结构 D. 易溶解于水
11. 石花洞的形成,说明该区域( )
A. 地壳下沉速率越来越快 B. 气候一直温暖湿润
C. 河流水量季节变化较小 D. 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
12. 洞内三个观测点( )
A. 冬季,甲地温度最高 B. 冬季,乙地湿度变化最小
C. 丙地温度日变化夏季高于冬季 D. 三地湿度日变化夏季高于冬季
地理集中指数可表示事物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数值越大,表示事物集聚程度越高。下表示意2010—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主城区主要汽车服务行业地理集中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行业 地理集中指数
2010年 2013年 2016年 2019年
汽车销售 20.683 23.949 25.633 25.558
汽车维修养护 17.034 27.503 25.463 21.909
汽车配件 35.649 36.858 42.463 40.141
汽车租赁 23.333 17.615 18.178 16.499
13. 郑州市主城区主要汽车服务行业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 )
A 汽车销售 B. 汽车维修养护 C. 汽车配件 D. 汽车租赁
14. 与表中其他行业相比,郑州市主城区汽车租赁行业( )
A. 集聚趋势更明显 B. 劳动力需求更多
C. 专业化程度更强 D. 消费市场更分散
15. 汽车服务行业多集中分布于道路两侧,主要是因为道路两侧( )
A. 环境质量优越 B. 交通流量更大
C. 土地价格低廉 D. 信息联系通畅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钾长石广泛应用于陶瓷工业、研磨材料等领域,其相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广西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储量丰富,正按照“一园三区”(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的“一园”包括里松、东融、望高三个产业园区)的设想进行规划,里松产业园区侧重上游产业,东融、望高产业园区侧重下游产业。目前,钾长石资源待开采区暂未启动开发。下图示意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及产业布局。
(1)结合贺州市钾长石矿山空间分布,简述其开发优势。
(2)说明贺州市钾长石产业实施“一园三区”规划的合理性。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待开采区暂不启动开发的意义。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历史时期,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连为一体,发育古大湖。受西风和南下冷空气交汇叠加局地小气候影响,古大湖降水量较丰富。随着赛什腾山隆升,该区域降水减少,古大湖快速萎缩,目前仅在两个盆地的局部低洼处残余小型湖泊。柴达木盆地靠近赛什腾山一侧的山麓面海拔约2726米,苏干湖湖面海拔约2793米,而两者之间分水岭最低处海拔2807米。下图示意赛什腾山所在位置。
(1)分析赛什腾山的隆升导致该区域降水减少的原因。
(2)简述赛什腾山隆升后古大湖的水量损失途径。
(3)未来,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湖泊是否可能相连?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长江水系格局形成于约70万年前。末次冰期时,东海陆架平原上发育了长江古河道,先后形成了6条大型的游荡性河道。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距今2.3-1.9万年前冰盖面积最大的时期)东海陆架平原上长江古河道主流路位置及古海岸线位置。
(1)说明末次冰期时长江入海口东移并形成古河道的原因。
(2)分析末次冰期长江口外古河道游荡摆动的条件。
(3)说明末次冰期后长江干流流程变长的原因。
黄陂七中2025届高三年级考前模拟训练(第2轮)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D 6. A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A 9. B
【10~12题答案】
【答案】10. B 11. D 12. A
【13~15题答案】
【答案】13. C 14. D 15.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矿山分布集中,便于开采;距离贺州市区较近,易获得基础配套;临近河流,工业用水充足;与交通干线较近,便于物资运输。
(2)“一园”统一管理,促进合作,提高效率;“三区”分散布局便于发挥各自优势,避免集中污染;里松产业园区接近原料地,便于发展上游产业;东融、望高产业园区临近交通干线,且望高产业园毗邻市区,基础设施较好
(3)钾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暂不开采避免资源枯竭,维护资源安全;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安全;待后期经济、技术水平更高阶段开采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维护经济安全。
【17题答案】
【答案】(1)赛什腾山走向与携带水汽的西风一致,抬升作用弱;赛什腾山阻隔南下冷空气与西风暖湿气团在该区域交汇;古大湖萎缩,蒸发提供的水汽减少,局地小气候变干。
(2)随着山脉隆升加剧,山前断裂增加,下渗损失加大;气候变干,湖水的蒸发加剧。
(3)可能。理由:盆地持续接纳堆积,与分水岭最低处的高差减小;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分水岭最低处因持续接受冻融风化、温差风化而降低。
或不可能。理由:盆地面积大,而目前湖泊面积小;随着板块挤压,赛什腾山继续隆升;气候干旱,蒸发强。
【18题答案】
【答案】(1)末次冰期时,海平面下降,东海陆架出露,长江入海口东移;古长江在平缓的东海陆架上相对凹陷处冲刷出新的河道。
(2)东海陆架地势平坦,长期接受古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物质疏松,受侧蚀作用强;长江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洪水期古河道易改道游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易由北向南摆动。
(3)气候变暖,长江上游冰雪大量融化,冰下掩埋的古河道显现(或会形成新的河道);径流量增加,溯源侵蚀加剧,河道延长;流经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道弯曲度增加;东海陆架古长江河段因海平面上升缩减的长度小于长江干流增加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