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三模(苏北八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三模(苏北八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8 14: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通市 2025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 2025.5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 2B 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计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朝将都城立于夏王朝腹心地区,并将二里头都色中的俦铜作坊迁来,用于铸造青铜礼器。商汤保留并沿用“夏社"告祭天神,举行代夏即天子位的大典。商朝的这些做法
A.意在垄断青铜铸造技术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区域
C.形成古代都城营建定制 D.体现了对夏文化的认同
2.西汉太守韩延寿想改易颍川郡风俗,担心百姓不听从,乃设宴款待郡中长者,与各位长老商定婚丧礼仪规范后由官吏颁行。由于长老认为礼仪可行,广大民众纷纷听令遵循。这反映了西汉
A.律令儒家化的作用显现 B.政令传播借助民间力量
C.基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郡中长老投身乡约教化
3.东晋太元九年,孝武帝下诏兴复被罢遣近 30 年的国学,选拔“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尤以江东士族为重要对象。国学博士大都“崇儒抑俗”,排抑谢、桓、王诸高门士族。这表明
A.门阀士族专权局面打破 B.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教
C.东晋复兴国学巩固皇权 D.察举选官标谁发生改变
4.下列是辽金时期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辽金的科举实践
·辽兴宗曾数次亲自拟定科举考题,如“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等殿试试题。 ·金章宗时规定凡 45 岁以下女真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必须在府试前 10 天试以弓箭。
A.打破门第束缚 B. 重视军事人才选拔
C.具有民族特色 D.缓和南北对峙局面
5.明成化十四年,江西商人方敏购买瓷器运到广州,与熟识的广东商人一起到外洋货船交易,换回胡椒、乌木等货物,被官府查获。在处理此案时,广东按察副使张诰认为之前的律例都无法给出适当处罚,特别奏请出台新的处罚条例。这一条例后被推广到沿海各省。由此可知,当时
A.沿海私人贸易兴盛 B.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C.官府严控朝贡贸易 D.广州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6.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六年(1867 年) 第二次完整地阅读了《瀛寰志略》,并在日记中道及原委:
“盖久不看此书,近阅通商房公牍,各外洋国名茫不能知,故复一涉览耳。”这反映出
A.西学书籍的实用价值凸显 B.地方督抚忙于镇压太平军
C.西方技术受到洋务派推崇 D.晚清官员对西学高度赞许
7.表 1 为某一时期英、美、日三国在进出中国港口商船总吨位的占比情况(%)。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1856-1860 年 B.1868-1872 年
C.1891-1895 年 D.1914-1918 年
8.1933 年 3 月 1 日,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要求地方政府借出各地群众节省的粮食,供给红军。群众借谷后,可以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发的借谷票为凭证抵纳下半年的土地税,抵税有余的可到区政府领取现款。中央苏区的借谷体现了
A.推行税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B.通过战时财政支援土地革命
C.控制战略物资应对法币贬值 D.开展减租减息促进农业生产
9.图 1 为 1956 年的宣传画《让我再看她一眼》,描绘了一群农村社员进城参观工厂的场景。该画意在宣传
A.公社社员大力支援城市工业化建设
B.广大城乡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社会主义改造中工农联盟的互助精神
D.大跃进运动下工农业生产的狂热氛围
10.1983 年中央外事小组会议提出,要适当调整对美、对苏政策。对美不再讲“战略关系”。对长期处于僵冷的中苏关系适当加温,但步子要稳妥不能转弯太快,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睦邻关系”。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加强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作。据此可知,此时
A.对外开放的领域拓展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显著
C.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 D.美苏关系缓和推动外交转型
11.在罗马帝国西部,许多行省拥有自己的书店。高卢、里昂、维也纳等地的书店出售的都是最新的希腊、拉丁文学作品。这一现象说明
A.希腊化时代的思想繁荣
B.书籍推动罗马文化传播
C.罗马成为东西方文化桥梁
D.腓尼基字母得以逐步兴起
2.图 2 是 2008 年非洲几内亚共和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图案为航海家哥伦布和马铃薯的组合。该邮票的史料价值在于
A.直接证明航海家将马铃薯传入欧洲的历史事实
B.提供西欧殖民者主导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始记录
C.印证了哥伦布开辟从欧洲到美洲新航路的细节图 2
D.体现了非洲国家对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历史认知
13.随着拿破仑战争的推进和普鲁士溃败,施泰因受命主持改革。1807-1808 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十月敕令》等法令,废除封建领地义务,保障农奴的迁徙自由土地买卖等自由,让他们经济自立.成为有产者;而后让他们参与行政,并逐渐“习惯”于自我管理。普鲁十的改革
A.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B.深受欧洲启蒙里想影响
C.效仿俄国废除农奴制 D.奠定工业革命领先地位
14.威尔逊深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就任美国总统后,他深刻地意识到重新规划国家身份的重要和迫切,激励和说服美国人在德国战败、自由威胁解除后继续卷人国际政治。威尔逊重塑美国国家身份是为了
A.争夺国际事务领导权 B.扩大国际联盟的影响力
C.遏制法西斯势力扩张 D.谋求雅尔塔体系的构建
15, 1971 年英国的《移民法案》收紧针对英联邦亚非裔移民的政策,规定只有父辈或祖父辈具有英国国籍的人才有人境权和居住权。该法案在 1973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英国于同一天宜布加入欧共体,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意味着 A.英国力图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 B.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流失 C.发展中国家面临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D.英国社会对多元文化认同态度复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55 分,其中第 16 题 16 分,第 17 题 13 分,第 18 题 13 分,第 19 题 13 分。
16.(1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 年 12 月,中国作为盟国的重要成员和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受邀参加东京审判。接到邀请后,国民政府立即协调各部会遴选法官、检察官。知名法学家梅汝璈、向哲濬分别被推选为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和检察官。向哲濬检察官抵日后即促交了中国政府确定的第一批战犯名单。由于中国问题在东京审判中居于重要地位;国际检察局设有中国检察组负责协助中国部分的证据收集工作。法庭开庭后,中国法官、检察官及其助理人员怀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审判,对揭露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自“九,一八”起侵华十四年的侵略性质由国际法庭认定,使日本的侵华罪行受到完整的追究,7 名侵华战犯被判处死刑。东京审判作为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罪行的一次总清算,伸张了人类正义,保卫了世界和平。
摘编自宋志勇《东京审判与中国》
材料二 《波茨坦公告》声明,对于战争罪犯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载”。为此,同盟国选择设立国际军事法庭对战败国进行“文明的审判”,并制定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幸》作为审判的根本大法。东京法庭给予被告充分的辩护权,检方因此需要准备大量证据。由于同盟国的帮助,检方从各类档案文献中找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证据,为起诉和法庭认定日本的侵略罪行打下了基础。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时间抗战,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与了对侵略者的审判,不仅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的参与是东京审判正义性的主要源泉。由于承诺接受东京审判的判决结果是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前提之一,东京审判也成为构建战后世界秩序,特别是东亚秩序的重要基石。
--摘编自程兆奇《中国因素对于东京审判的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为东京审判所作的努力。(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5 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京审判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6 分)
17.(13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 料 唐代中后期,大量寻找生存机会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充斥京城,其中包括贫病老幼等弱势群体。官府设病坊等收容贫穷的病人、坊正组织居民互相救助,此前薄弱的救助体系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为适应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政府一方面将城乡户籍分为坊郭户和乡村户,对二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另外改变户口以原籍为本的制度,逐渐向居住地原则改变。政府开放了一些杂役岗位,优先吸收非京籍人士充任,将众多浮寄在京城的劳动力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并鼓励他们在当地入籍,以“客户”称之,使他们重新回到承担国家赋役的体系中。随着财富向都城聚集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长安城中私人建筑业蓬勃发展,破墙接檐、侵占街铺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使政府管理的职能和制度逐渐松弛,是由席入宋幽历史发展趋势。
-—摘编自宁欣《唐代如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1)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中后期城市管理的举措。(6 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城市管理的影响。(7 分)
18. (13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论欠发达的落后国家在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到来后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 19 世纪的后 30 年“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已经实现了。这里的“世界历史”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相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结合 19 世纪后 30 年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世界历史”的含义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13)分调整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邓理《交往革命:邮电、政治沟通与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治理 》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将报刊深人至基层社会的举措。(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报刊发行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7 分)
南通市 2025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 D 2. B 3. C 4. C 5. A 6. A 7. D 8. B
9. C 10. C 11. B 12. D 13. B 14. A 15.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55 分。
16.(16 分)
(1) 努力:组建中国审判团队:(1 分) 提交日本战犯名单:(1 分) 收集日本侵华罪证 (揭露日本侵华罪行):(1 分) 积极参与东京审判。(2 分)
(2) 原因:国际法的发展 (坚实的法理依据):(1 分) 同盟国的司法合作 (充分的证据支持):(2 分) 雅尔塔体系的规定:(1 分) 中国推动审判的国际正义。(1 分)
(3) 意义:使日本侵略中国十四年的罪行得到认定与追责:(2 分) 强化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历史的共同认知 (凝聚民族力量,强化全体中国人的国家认同):(1 分)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战后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地位奠定了基础):(2 分) 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提供了法理支撑。(1 分)
17.(13 分)
(1) 举措:开展社会救济:(2 分) 户籍城乡分治:(1 分) 吸收非京籍人士充任杂役 (1 分)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管:(1 分) 鼓励客户在当地入籍。(1 分)(2) 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1 分) 保证赋役征发:(1 分)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 分) 促进城市的发展;(2 分) 推动社会进步:(1 分) 为后世城市治理提供经验。(1 分)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工业国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牢牢控制着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以电力、钢铁、石油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金本位制的确立构建起全球金融网络
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第一国际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超越国界的联合尝试,预示了全球性社会运动的可能。
文化交融则呈现出矛盾的双重性。一方面,西方殖民国家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进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被殖民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激发出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展现出本土文化对全球化的能动回应纵观 19 世纪后 30 年,资本主义通过经济控制、政治殖民和文化渗透将世界纳入统体系,人类社会自此进入深度依存与激烈博弈并存的世界历史新阶段,最终造就了现代世界。
19.(13 分)
(1) 举措:邮局专营报刊发行:(2 分) 建立城市报刊发行站:(1 分) 开展阅读报刊活动 (集体学习报刊):(1 分) 构建农村报刊发行网 (建立公社书店).(2 分)
(2) 作用:增强了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2 分)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 分) 激发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 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1 分)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效率。(1 分)
历史试卷第 1 页(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