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测试03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孝亲敬老是道德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 为加强同学们的孝文化修养,传承孝文化传统,班级开展“孝亲敬老, 亲情永恒”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2分)孝心是连接亲情的桥梁和纽带,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甲骨文“孝”字的造字本意:
“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形态,下边的子代表孩子,表示孩子搀扶或背着老人走路的意思。因此“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或晚辈侍奉长辈)。
2.(2分)小文写了个“孝”字,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相关提示,分别为其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相关提示 新的汉字
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 简单的物质。酿酒、制酱、发面等都有其应用的 体现;也可比喻事态的持续发展 发酵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咆哮如雷
3.(2分)班级准备拟写一副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对联,请根据已给出的下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上联。
风尚好 国泰民安 心里种 孝心似籽 岁月新
上联: 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
4.(8分)小华同学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先忠后孝,先国后家,是每一个志士无悔 的选择。古有木兰“① 愿为市鞍马 ,②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表现了她勇挑重担,毅然决然替父出征的决心与孝心。极力完善自身 品德,提升自我境界也是尽忠尽孝的体现,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
中写道“③ 出淤泥而不染 ,④ 濯清涟而不妖 ” ,做人就要像莲花一 样即使身处污泥当中,也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既要关心家事,更要关心国事。昔日杜牧目 睹那些上层人物不知国之将亡,只知寻欢作乐时,愤而写下了《泊秦 淮》中的千古名句“⑤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体现 了他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无论尽忠还是尽孝,都会遇到困难,杜 甫曾在《望岳》中通过“⑥ 会当凌绝顶 ,⑦ 一览众山小 ”告诫我们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无论何时, 我们都应坚信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铿锵有力的呐喊“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3分)下面是小雨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材料二中两句关于“孝”的
论述,哪一句和材料一中漫画表达的观点最相近?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子之至① , 莫大乎尊亲②。
(选自《孟子·万章篇上》)
孝子之有深爱③ 者,必有和气④ ;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⑤ ; 有愉 色者,必有婉容⑥。
(选自《礼记·祭义》)
【注释】 ①至:极点。②尊亲:尊奉双亲。③深爱:对父母深深 的爱戴。④和气;和悦之气。⑤愉色:和悦的神色。⑥婉容:态度委 婉柔顺。
【示例】材料一漫画表达的观点是当父母慢慢老去,我们要像小时候 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对待父母,要时常陪伴左右,有耐心。材料二第一句的意思是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第二句话的意思 是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对父母的态度必定是委婉柔顺的。 所以材料二第二句和材料一表达的观点更相近。(3分,意近即可)
6.(3分)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活动感悟,语文小组长帮他梳理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中国有句古语:“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 中占第一位的,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一颗炽热的孝心。古人论孝有三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不能将衰老的父母当作负担和累赘,要保障长辈的日常生活;二是养长辈的心,闲遐时多陪伴老人,让长辈心情愉 悦;三是养长辈的志,慰籍父母的心灵,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敬老、爱 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 良传统。
(1)容易读错的字:A.炽热(zhì) B.累赘(lěi)
A项,“炽”应读作“chì” 。( 或B项,“累”应读作“léi” 。)
(2)容易写错的词:A. 闲遐 B.慰籍
A项,“遐”应写作“暇” 。(或B项,“籍”应写作“藉” 。)
(3)容易说错的话:
A.上文加点的词语“的”“将”都是助词。
B.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A项,“ 的”“将”分别是助词、介词。( 或B项,语言不简明,将“ 自然 理所当然应该”改为“理所应当” 。)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题。
孤山晚步 恽寿平
向晚独行步,杖藜过短桥。 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 野寺钟初起,渔家火正烧。 故人在何处,秋草满寒潮。
7.(2分)用自己的话描绘“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所写的画面。
带有霜的冷风吹落了树叶,明亮的月亮照亮了小溪上的桥。
8.(2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凄清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孤独寂寞的感受。( 意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不二斋① 张 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② 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 , 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 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 , 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 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 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 , 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 :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 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 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有龙则灵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神异
(2)但有绿天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
(3)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查阅词典 [①平常的,普通 的。②从前的、旧的(做法)③永久,持久。④ 遍及] 永久,持久 (填汉字)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4)充栋连床 成语猜测( 充耳不闻) 堆满( 或:塞满, 充满)_
10.(2分)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 久之, 目似瞑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何陋之有 D. 望空视之
[解析] “无丝竹之乱耳”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语气助词,补足音节;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C项,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D项,代词,代指天光。故选B。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 帷 之 纱 幕 以 障 蚊 虻
[答案]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帷 之 纱 幕/以 障 蚊 虻
12.(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
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
13.(4分)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 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 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 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
【示例一】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 ,张岱“ 图书四壁,充栋连床” ,可见两人都有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张岱把书斋命名为“不二斋” ,两人都有不随流俗的志趣。
【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 案牍劳形,乐于与高雅之人交往,张岱沉醉在不二斋中,读书赏景,寒暑不轻易出门,可见两人都喜爱高雅脱俗的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不二斋,屋旁有株高三丈的梧桐,树冠茂密,能遮盖住大半个屋 顶,但遮不到围墙的西面,(我)就在这里种上蜡梅,(这样)看上 去周围只有树荫,夏日的暑气也挡在了外面。从屋子的后窗看出去,有段比栏杆高的墙,(它后面)是几只潇潇洒洒的竹子。(院子中间) 阳光照射下,抬眼看去,就像玻璃、云母(一样)通透,总觉得自己 是坐在一个永远清凉的世界里面。屋子里面放满了书,从墙角一直堆 到了床上;我在房子的左边放了张床,并摆上竹几,用纱幕帷着,以防蚊虻。(我坐在床上,)看到窗外的树叶透过蚊帐,连墙壁上也印 上了绿色。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谈 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 五常”“三纲六纪” ,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说,“父慈子孝”应该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强调“子孝” ,而淡化了“父慈” ,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古书上说:“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 是可以允许的。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 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理性的民族。在已经被视为经 典的《孝经》中,我们可以读到下面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 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 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
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 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
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 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 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吗?这对我们 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儿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 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4.(2分)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孝作为一种行为是中国独有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 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希望当今为子女者能去行孝。
[解析] A项有误,由第①段“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 是有的,而在中国尤为突出”可知,“孝作为一种行为是中国独有的”表 述有误;B项有误,由第②段内容可知,此处的顺序应该是“从‘三纲六 纪’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C项有误,由第⑦段内容可知,“孝的概 念淡化”并非“时代变革大潮”的必然结果。故选D。
15.(2分)作者提倡“孝” ,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 父慈子孝( 或“父 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
16.(3分)第④段中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是为了将合情合理的孝与愚孝进行对比(1分),顺理成章地得出 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中国如意的故事 高慧芳
①在中国版图上,甘肃有一个美好的称呼,叫“中国如意” 。从最 东端的陇东庆阳,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将近1 600公里的路程,恰 似一柄玉如意。
②初识如意,源于敦煌。【甲】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史 前文化、边塞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谱写 了一曲壮阔的文明之歌。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南北长1 600 米的洞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部的断崖上。735个洞窟里2 400多尊泥质 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美誉。
③每次来敦煌,心中所想,口中所念,都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刹那间,竟 然挪不开脚步。第二次来,领略了敦煌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走在空旷的“三危揽胜”牌坊前的广场上,才明白什么叫“北风卷地白草 折”“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边塞的苦寒吹不冷一颗炽热的心。 每当来到莫高窟,在安静的院落里,看见白发渐多、青丝渐少的樊锦 诗先生,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人不堪其苦,她甘之如饴。唐代 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的热闹敦煌,到了樊先生这里,变成了日 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 书、安静守望。夜深人静之时,站在莫高窟前,仰望满天星斗,耳边 传来九层塔的风铃,连心跳的声音都变得格外清晰。如同樊先生所言, 这个时候,最容易想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择一事,终一生。
⑤在大家看来,她是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 长;在我心中,她是敦煌的守护人,是传统文化和纯洁心灵的皈依之 人。每当坐在三危山对面的沙丘上,望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景色,都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我因为工作来到甘肃革命老区, 将在这里实现我自己的许诺,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一片新天地。可谁 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乙】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 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 600公里的距离!
⑦蒲河和茹河,从庆阳西南的覆钟山下缓缓流过,庄严的北石窟 寺静默不语。始建于北魏的这座千年北石窟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七佛 殿。作为陇东石窟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由敦煌研究院代管。如意 甘肃,一头是敦煌,另一头是庆阳,两座千年石窟:莫高窟和北石窟寺,将这两座千年古城的缘分牢牢连在一起。虽然是在“如意”的两头, 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流水的声音,仿佛在波光粼粼中遥遥望见 了敦煌九层塔的风铃,听见了樊先生轻柔的鼓励和安慰。
⑧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 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历久弥新,绽放华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3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不仅描写了敦煌的壮美风光,还让我们聆听到敦煌谱写的一曲文明之歌。
B. 第④段引用诗句“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的目的是突出边塞的苦寒。
C. 文中【甲】句“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 ,朗读这一句时语气应慷慨激昂。
D. 文中【乙】句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出了“我”不能与樊锦诗近距离相处的遗憾。
[解析] C项,【甲】句描写的是敦煌的静谧与美丽,而不是壮阔雄浑。 因此,朗读时语气应该轻柔、舒缓。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 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将沙尘暴比作一堵墙在向前推进,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沙尘暴的壮观景象( 1分),传达出作者对大 自然宏伟气 势的敬畏和震撼。( 1分)。
19.(3分)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示例】不能。画线句子将唐代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置酒布筵的热闹敦煌与樊先生 日 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书、安静守望的寂静 敦煌进行对比(1分),突出表现了樊先生尽职尽守、甘于寂寞,择一事,终一生的优秀品质(2分)。
20.(3分)假如你是“中国如意”旅游区的小导游,请根据文章内容,从中任选一处景点,撰写一段导游词,为游客进行介绍。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之行的导游。我们本次“ 中国如 意”之旅即将到达的地点是敦煌莫高窟。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地,敦煌 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里有2 400多尊泥质彩塑, 内壁上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吧! (3分,语言得体,符合选文内容即可)
(五)(2024·襄阳期末)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甲】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铁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 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 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 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 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 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亲爱的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 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为健康而斗争的战 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挤压。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 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
……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 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
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 克攻克不了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你的保尔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由苏联作家① 奥斯特洛夫斯基 写的,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长篇小说。在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② 钢铁般的意志 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2.(2分)【乙】文中保尔说“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 ,结合原著内容,任意列举两次保尔受到的打击。
①__【示例_】_与波兰白军战斗时_,_腿部受伤并得了风寒_。__
②___【示例_】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_,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_,保尔头部受伤导致右眼失明。
23.(2分)根据片段的内容,说说你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乐观自信、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或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 士)。( 意近即可)
24.(2分)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小说为什么值得一读呢?试从写法、内 容、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视角,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此书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年轻人的成长。如那一句 经典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 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让广大青年备受鼓舞,为理想奋斗不息。
【示例二】此书人物形象鲜明。小说的主人公保尔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保尔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感染了无数读者。
【示例三】此书的写法很独特。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中,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2024 · 孝感期末)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七年级 准备开展“孝心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 【孝之言】小语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她觉得妈妈管得太 多,为此还经常和妈妈吵架、赌气,甚至想离家出走。你是她的好友, 请你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对她进行劝说。(80字左右)
A.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B.子曰:事父母几①谏② 。 (①几:轻微,婉转。②谏:规劝)
【示例一】小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告诫我们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所以你不要总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担心,更会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示例二】小语,子曰:“事父母几谏。”孔夫子教育我们在跟父母相处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我们要委婉含蓄地规劝父母,而不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担心,更会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任务二: 【孝之悟】请写一首有关“孝亲敬老”的小诗,与同学们分享。 (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家有老人如珍宝/儿女善待是天分/ 中华美德孝为先/侍奉老 人需用心
【示例二】孝亲敬老情绵长/岁月悠悠恩难忘/晨起问安夜伴旁/孝心传递万家芳
【示例三】尊老美德传千古/笑语盈盈暖心房/携手共筑和谐梦/敬老爱 幼美名扬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具有美德的人物事 迹,也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敬重》为题,写 一篇文章。
任务二:“孝”“信”“和” ,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是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信” ,就是诚实做人,讲求信用;“和”,就是温和待人,和睦相处。这些美德,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将《 ,就在这里》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从“孝”“信”“和”中任选一字填到横线上)
任务三:有人说,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测试03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孝亲敬老是道德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 为加强同学们的孝文化修养,传承孝文化传统,班级开展“孝亲敬老, 亲情永恒”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2分)孝心是连接亲情的桥梁和纽带,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甲骨文“孝”字的造字本意:
“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形态,下边的子代表孩子,表示孩子搀扶或背着老人走路的意思。因此“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或晚辈侍奉长辈)。
2.(2分)小文写了个“孝”字,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相关提示,分别为其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相关提示 新的汉字
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 简单的物质。酿酒、制酱、发面等都有其应用的 体现;也可比喻事态的持续发展 发酵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咆哮如雷
3.(2分)班级准备拟写一副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对联,请根据已给出的下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上联。
风尚好 国泰民安 心里种 孝心似籽 岁月新
上联: 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
4.(8分)小华同学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先忠后孝,先国后家,是每一个志士无悔 的选择。古有木兰“① 愿为市鞍马 ,②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表现了她勇挑重担,毅然决然替父出征的决心与孝心。极力完善自身 品德,提升自我境界也是尽忠尽孝的体现,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③ 出淤泥而不染 ,④ 濯清涟而不妖 ” ,做人就要像莲花一 样即使身处污泥当中,也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既要关心家事,更要关心国事。昔日杜牧目 睹那些上层人物不知国之将亡,只知寻欢作乐时,愤而写下了《泊秦 淮》中的千古名句“⑤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体现 了他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无论尽忠还是尽孝,都会遇到困难,杜 甫曾在《望岳》中通过“⑥ 会当凌绝顶 ,⑦ 一览众山小 ”告诫我们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无论何时, 我们都应坚信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铿锵有力的呐喊“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分)下面是小雨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材料二中两句关于“孝”的论述,哪一句和材料一中漫画表达的观点最相近?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子之至① , 莫大乎尊亲②。
(选自《孟子·万章篇上》)
孝子之有深爱③ 者,必有和气④ ;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⑤ ; 有愉 色者,必有婉容⑥。
(选自《礼记·祭义》)
【注释】 ①至:极点。②尊亲:尊奉双亲。③深爱:对父母深深 的爱戴。④和气;和悦之气。⑤愉色:和悦的神色。⑥婉容:态度委 婉柔顺。
6.(3分)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活动感悟,语文小组长帮他梳理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中国有句古语:“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 中占第一位的,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一颗炽热的孝心。古人论孝有三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不能将衰老的父母当作负担和累赘,要保障长辈的日常生活;二是养长辈的心,闲遐时多陪伴老人,让长辈心情愉 悦;三是养长辈的志,慰籍父母的心灵,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敬老、爱 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 良传统。
(1)容易读错的字:A.炽热(zhì) B.累赘(lěi)
A项,“炽”应读作“chì” 。( 或B项,“累”应读作“léi” 。)
(2)容易写错的词:A. 闲遐 B.慰籍
A项,“遐”应写作“暇” 。(或B项,“籍”应写作“藉” 。)
(3)容易说错的话:
A.上文加点的词语“的”“将”都是助词。
B.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A项,“ 的”“将”分别是助词、介词。( 或B项,语言不简明,将“ 自然 理所当然应该”改为“理所应当” 。)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题。
孤山晚步 恽寿平
向晚独行步,杖藜过短桥。 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 野寺钟初起,渔家火正烧。 故人在何处,秋草满寒潮。
7.(2分)用自己的话描绘“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所写的画面。
带有霜的冷风吹落了树叶,明亮的月亮照亮了小溪上的桥。
8.(2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凄清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孤独寂寞的感受。( 意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不二斋① 张 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② 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 , 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 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 , 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 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 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 , 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 :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 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 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有龙则灵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神异
(2)但有绿天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
(3)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查阅词典 [①平常的,普通 的。②从前的、旧的(做法)③永久,持久。④ 遍及] 永久,持久 (填汉字)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4)充栋连床 成语猜测( 充耳不闻) 堆满( 或:塞满, 充满)_
10.(2分)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 久之, 目似瞑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何陋之有 D. 望空视之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 帷 之 纱 幕 以 障 蚊 虻
[答案]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帷 之 纱 幕/以 障 蚊 虻
12.(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
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
13.(4分)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 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 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 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
【示例一】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 ,张岱“ 图书四壁,充栋连床” ,可见两人都有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张岱把书斋命名为“不二斋” ,两人都有不随流俗的志趣。
【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 案牍劳形,乐于走出这里。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谈 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 五常”“三纲六纪” ,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说,“父慈子孝”应该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强调“子孝” ,而淡化了“父慈” ,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古书上说:“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 是可以允许的。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 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理性的民族。在已经被视为经 典的《孝经》中,我们可以读到下面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 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 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
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 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
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 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 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吗?这对我们 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儿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 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4.(2分)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孝作为一种行为是中国独有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 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希望当今为子女者能去行孝。
15.(2分)作者提倡“孝” ,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 父慈子孝( 或“父 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
16.(3分)第④段中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是为了将合情合理的孝与愚孝进行对比(1分),顺理成章地得出 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中国如意的故事 高慧芳
①在中国版图上,甘肃有一个美好的称呼,叫“中国如意” 。从最 东端的陇东庆阳,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将近1 600公里的路程,恰 似一柄玉如意。
②初识如意,源于敦煌。【甲】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史 前文化、边塞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谱写 了一曲壮阔的文明之歌。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南北长1 600 米的洞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部的断崖上。735个洞窟里2 400多尊泥质 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美誉。
③每次来敦煌,心中所想,口中所念,都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刹那间,竟 然挪不开脚步。第二次来,领略了敦煌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走在空旷的“三危揽胜”牌坊前的广场上,才明白什么叫“北风卷地白草 折”“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边塞的苦寒吹不冷一颗炽热的心。 每当来到莫高窟,在安静的院落里,看见白发渐多、青丝渐少的樊锦 诗先生,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人不堪其苦,她甘之如饴。唐代 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的热闹敦煌,到了樊先生这里,变成了日 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 书、安静守望。夜深人静之时,站在莫高窟前,仰望满天星斗,耳边 传来九层塔的风铃,连心跳的声音都变得格外清晰。如同樊先生所言, 这个时候,最容易想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择一事,终一生。
⑤在大家看来,她是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 长;在我心中,她是敦煌的守护人,是传统文化和纯洁心灵的皈依之 人。每当坐在三危山对面的沙丘上,望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景色,都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我因为工作来到甘肃革命老区, 将在这里实现我自己的许诺,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一片新天地。可谁 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乙】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 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 600公里的距离!
⑦蒲河和茹河,从庆阳西南的覆钟山下缓缓流过,庄严的北石窟 寺静默不语。始建于北魏的这座千年北石窟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七佛 殿。作为陇东石窟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由敦煌研究院代管。如意 甘肃,一头是敦煌,另一头是庆阳,两座千年石窟:莫高窟和北石窟寺,将这两座千年古城的缘分牢牢连在一起。虽然是在“如意”的两头, 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流水的声音,仿佛在波光粼粼中遥遥望见 了敦煌九层塔的风铃,听见了樊先生轻柔的鼓励和安慰。
⑧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 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历久弥新,绽放华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3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不仅描写了敦煌的壮美风光,还让我们聆听到敦煌谱写的一曲文明之歌。
B. 第④段引用诗句“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的目的是突出边塞的苦寒。
C. 文中【甲】句“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 ,朗读这一句时语气应慷慨激昂。
D. 文中【乙】句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出了“我”不能与樊锦诗近距离相处的遗憾。
[解析] C项,【甲】句描写的是敦煌的静谧与美丽,而不是壮阔雄浑。 因此,朗读时语气应该轻柔、舒缓。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 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将沙尘暴比作一堵墙在向前推进,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沙尘暴的壮观景象( 1分),传达出作者对大 自然宏伟气 势的敬畏和震撼。( 1分)。
19.(3分)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示例】不能。画线句子将唐代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置酒布筵的热闹敦煌与樊先生 日 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书、安静守望的寂静 敦煌进行对比(1分),突出表现了樊先生尽职尽守、甘于寂寞,择一事,终一生的优秀品质(2分)。
20.(3分)假如你是“中国如意”旅游区的小导游,请根据文章内容,从中任选一处景点,撰写一段导游词,为游客进行介绍。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之行的导游。我们本次“ 中国如 意”之旅即将到达的地点是敦煌莫高窟。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地,敦煌 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里有2 400多尊泥质彩塑, 内壁上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吧! (3分,语言得体,符合选文内容即可)
(五)(2024·襄阳期末)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甲】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铁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 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 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 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 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 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亲爱的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 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为健康而斗争的战 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挤压。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 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
……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 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
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 克攻克不了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你的保尔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由苏联作家① 奥斯特洛夫斯基 写的,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长篇小说。在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② 钢铁般的意志 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2.(2分)【乙】文中保尔说“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 ,结合原著内容,任意列举两次保尔受到的打击。
①__【示例_】_与波兰白军战斗时_,_腿部受伤并得了风寒_。__
②___【示例_】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_,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_,保尔头部受伤导致右眼失明。
23.(2分)根据片段的内容,说说你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乐观自信、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或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 士)。( 意近即可)
24.(2分)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小说为什么值得一读呢?试从写法、内 容、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视角,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此书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年轻人的成长。如那一句 经典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 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让广大青年备受鼓舞,为理想奋斗不息。
【示例二】此书人物形象鲜明。小说的主人公保尔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保尔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感染了无数读者。
【示例三】此书的写法很独特。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中,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2024 · 孝感期末)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七年级 准备开展“孝心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 【孝之言】小语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她觉得妈妈管得太 多,为此还经常和妈妈吵架、赌气,甚至想离家出走。你是她的好友, 请你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对她进行劝说。(80字左右)
A.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B.子曰:事父母几①谏② 。 (①几:轻微,婉转。②谏:规劝)
【示例一】小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告诫我们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所以你不要总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担心,更会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示例二】小语,子曰:“事父母几谏。”孔夫子教育我们在跟父母相处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我们要委婉含蓄地规劝父母,而不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担心,更会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任务二: 【孝之悟】请写一首有关“孝亲敬老”的小诗,与同学们分享。 (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家有老人如珍宝/儿女善待是天分/ 中华美德孝为先/侍奉老 人需用心
【示例二】孝亲敬老情绵长/岁月悠悠恩难忘/晨起问安夜伴旁/孝心传递万家芳
【示例三】尊老美德传千古/笑语盈盈暖心房/携手共筑和谐梦/敬老爱 幼美名扬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具有美德的人物事 迹,也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敬重》为题,写 一篇文章。
任务二:“孝”“信”“和” ,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是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信” ,就是诚实做人,讲求信用;“和”,就是温和待人,和睦相处。这些美德,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将《 ,就在这里》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从“孝”“信”“和”中任选一字填到横线上)
任务三:有人说,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2024版七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测试03
范围:第四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孝亲敬老是道德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
为加强同学们的孝文化修养,传承孝文化传统,班级开展“孝亲敬老,
亲情永恒”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2分)孝心是连接亲情的桥梁和纽带,孝
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下图,用
简洁的语言表述甲骨文“孝”字的造字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形态,下边
的子代表孩子,表示孩子搀扶或背着老人走路
的意思。因此“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
(或晚辈侍奉长辈)。
2.(2分)小文写了个“孝”字,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相关提示,分别为其
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相关提示 新的汉字
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_______________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 简单的物质。酿酒、制酱、发面等都有其应用的 体现;也可比喻事态的持续发展 发酵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咆_________________如雷
3.(2分)班级准备拟写一副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对联,请根据已给
出的下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上联。
风尚好 国泰民安 心里种 孝心似籽 岁月新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
孝心似籽心里种
4.(8分)小华同学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
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先忠后孝,先国后家,是每一个志士无悔
的选择。古有木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木兰诗》)
表现了她勇挑重担,毅然决然替父出征的决心与孝心。极力完善自身
品德,提升自我境界也是尽忠尽孝的体现,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
中写道“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做人就要像莲花一
样即使身处污泥当中,也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既要关心家事,更要关心国事。昔日杜牧目
睹那些上层人物不知国之将亡,只知寻欢作乐时,愤而写下了《泊秦
淮》中的千古名句“⑤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体现
了他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无论尽忠还是尽孝,都会遇到困难,杜
甫曾在《望岳》中通过“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告诫我们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无论何时,
我们都应坚信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铿锵有力的呐喊“⑧____________
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商女不知亡国恨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
5.(3分)下面是小雨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材料二中两句关于“孝”的
论述,哪一句和材料一中漫画表达的观点最相近?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选自《孟子·万章篇上》)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
色者,必有婉容 。
(选自《礼记·祭义》)
【注释】 ①至:极点。②尊亲:尊奉双亲。③深爱:对父母深深
的爱戴。④和气;和悦之气。⑤愉色:和悦的神色。⑥婉容:态度委
婉柔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材料一漫画表达的观点是当父母慢慢老去,我们要像小时候
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对待父母,要时常陪伴左右,有耐心。材料二第一
句的意思是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第二句话的意思
是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对父母的态度必定是委婉柔顺的。
所以材料二第二句和材料一表达的观点更相近。(3分,意近即可)
6.(3分)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活动感悟,语文小组长帮他梳理了一些
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
中占第一位的,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一颗炽热的孝心。古人论孝有三
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不能将衰老的父母当作负担和累赘,要保障
长辈的日常生活;二是养长辈的心,闲遐时多陪伴老人,让长辈心情愉
悦;三是养长辈的志,慰籍父母的心灵,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敬老、爱
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
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
良传统。
(1)容易读错的字:A.炽热(zhì) B.累赘(lě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易写错的词:A.闲遐 B.慰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炽”应读作“chì”。(或B项,“累”应读作“léi”。)
A项,“遐”应写作“暇”。(或B项,“籍”应写作“藉”。)
(3)容易说错的话:
A.上文加点的词语“的”“将”都是助词。
B.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自然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优良
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的”“将”分别是助词、介词。(或B项,语言不简明,将“自然理所当然应该”改为“理所应当”。)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题。
孤山晚步
恽寿平
向晚独行步,杖藜过短桥。
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
野寺钟初起,渔家火正烧。
故人在何处,秋草满寒潮。
7.(2分)用自己的话描绘“霜风吹木叶,明月照溪桥”所写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有霜的冷风吹落了树叶,明亮的月亮照亮了小溪上的桥。
8.(2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通过描绘凄清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孤独寂寞的感受。(意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不二斋①
张 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 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
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 ,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
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 ,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
充栋 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
成碧。余解衣盘礴 ,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 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
(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光亮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
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
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有龙则灵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
(2)但有绿天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 ____
(3)坐者恒在清 凉世界 查阅词典[①平常的,普通 的。②从前的、旧的 (做法)。③永久,持久。④ 遍及] ____________
(填汉字)
神异
只
永久,持久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4)充栋连床 成语猜测(充耳不闻)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续表
堆满(或:塞满,充满)
10.(2分)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B
A. 久之,目似瞑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何陋之有 D. 望空视之
[解析] “无丝竹之乱耳”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语气助词,补足音节;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C项,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D项,代词,代指天光。故选B。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
处)。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 帷 之 纱 幕 以 障 蚊 虻
[答案]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帷 之 纱 幕/以 障 蚊 虻
12.(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
13.(4分)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主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
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
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
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张岱“图书四壁,充栋连床”,
可见两人都有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张岱把书斋命名为
“不二斋”,两人都有不随流俗的志趣。
【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
案牍劳形,乐于与高雅之人交往,张岱沉醉在不二斋中,读书赏景,
寒暑不轻易出门,可见两人都喜爱高雅脱俗的生活。(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不二斋,屋旁有株高三丈的梧桐,树冠茂密,能遮盖住大半个屋
顶,但遮不到围墙的西面,(我)就在这里种上蜡梅,(这样)看上
去周围只有树荫,夏日的暑气也挡在了外面。从屋子的后窗看出去,
有段比栏杆高的墙,(它后面)是几只潇潇洒洒的竹子。(院子中间)
阳光照射下,抬眼看去,就像玻璃、云母(一样)通透,总觉得自己
是坐在一个永远清凉的世界里面。屋子里面放满了书,从墙角一直堆
到了床上;我在房子的左边放了张床,并摆上竹几,用纱幕帷着,以
防蚊虻。(我坐在床上,)看到窗外的树叶透过蚊帐,连墙壁上也印
上了绿色。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谈 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尤
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
五常”“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说,“父慈子孝”
应该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强调“子孝”,而
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
是可以允许的。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
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
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
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
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迷
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理性的民族。在已经被视为经
典的《孝经》中,我们可以读到下面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
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
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
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
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
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
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
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
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吗?这对我们
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儿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
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4.(2分)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D
A. 孝作为一种行为是中国独有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
理色彩浓厚。
B.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
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
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
时,作者希望当今为子女者能去行孝。
[解析] A项有误,由第①段“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
是有的,而在中国尤为突出”可知,“孝作为一种行为是中国独有的”表
述有误;B项有误,由第②段内容可知,此处的顺序应该是“从‘三纲六
纪’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C项有误,由第⑦段内容可知,“孝的概
念淡化”并非“时代变革大潮”的必然结果。故选D。
15.(2分)作者提倡“孝”,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16.(3分)第④段中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孝经》中的语句,是为了将合情合理的孝与愚孝进行对比(1分),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中国如意的故事
高慧芳
①在中国版图上,甘肃有一个美好的称呼,叫“中国如意”。从最
东端的陇东庆阳,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将近1 600公里的路程,恰
似一柄玉如意。
②初识如意,源于敦煌。【甲】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
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史
前文化、边塞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谱写
了一曲壮阔的文明之歌。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南北长1 600
米的洞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部的断崖上。735个洞窟里2 400多尊泥质
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
“墙壁上的博物馆”美誉。
③每次来敦煌,心中所想,口中所念,都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先
生。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
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刹那间,竟
然挪不开脚步。第二次来,领略了敦煌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走在空旷的“三危揽胜”牌坊前的广场上,才明白什么叫“北风卷地白草
折”“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边塞的苦寒吹不冷一颗炽热的心。
每当来到莫高窟,在安静的院落里,看见白发渐多、青丝渐少的樊锦
诗先生,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人不堪其苦,她甘之如饴。唐代
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的热闹敦煌,到了樊先生这里,变成了日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
书、安静守望。夜深人静之时,站在莫高窟前,仰望满天星斗,耳边
传来九层塔的风铃,连心跳的声音都变得格外清晰。如同樊先生所言,
这个时候,最容易想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择一事,终一生。
⑤在大家看来,她是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
长;在我心中,她是敦煌的守护人,是传统文化和纯洁心灵的皈依之
人。每当坐在三危山对面的沙丘上,望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景色,都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我因为工作来到甘肃革命老区,
将在这里实现我自己的许诺,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一片新天地。可谁
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乙】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
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 600公里的距离!
⑦蒲河和茹河,从庆阳西南的覆钟山下缓缓流过,庄严的北石窟
寺静默不语。始建于北魏的这座千年北石窟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七佛
殿。作为陇东石窟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由敦煌研究院代管。如意
甘肃,一头是敦煌,另一头是庆阳,两座千年石窟:莫高窟和北石窟
寺,将这两座千年古城的缘分牢牢连在一起。虽然是在“如意”的两头,
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流水的声音,仿佛在波光粼粼中遥遥望见
了敦煌九层塔的风铃,听见了樊先生轻柔的鼓励和安慰。
⑧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
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历久弥新,绽放华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3日,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本文不仅描写了敦煌的壮美风光,还让我们聆听到敦煌谱写的一曲
文明之歌。
B. 第④段引用诗句“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的目的是突出边塞的苦寒。
C. 文中【甲】句“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朗读这一句时语气应
慷慨激昂。
D. 文中【乙】句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出了“我”不能与樊锦诗近距离相处
的遗憾。
[解析] C项,【甲】句描写的是敦煌的静谧与美丽,而不是壮阔雄浑。
因此,朗读时语气应该轻柔、舒缓。
18.(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次来,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远远望去,像是一堵
墙在向前推进,我瞬间被这大自然的宏伟气势震撼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沙尘暴比作一堵墙在向前推进,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沙尘暴的壮观景象(1分),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宏伟气
势的敬畏和震撼。(1分)。
19.(3分)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不能。画线句子将唐代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置酒布筵的
热闹敦煌与樊先生日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书、安静守望的寂静
敦煌进行对比(1分),突出表现了樊先生尽职尽守、甘于寂寞,择一
事,终一生的优秀品质(2分)。
20.(3分)假如你是“中国如意”旅游区的小导游,请根据文章内容,
从中任选一处景点,撰写一段导游词,为游客进行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之行的导游。我们本次“中国如
意”之旅即将到达的地点是敦煌莫高窟。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地,敦煌
莫高窟被誉为璀璨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里有2 400多尊泥质彩塑,
内壁上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吧!
(3分,语言得体,符合选文内容即可)
(五)(2024·襄阳期末)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甲】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铁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
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
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
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
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
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亲爱的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
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为健康而斗争的战
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挤压。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
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
……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
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
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
克攻克不了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你的保尔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由苏联作家①________________
写的,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长篇小说。在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身上
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般的意志
22.(2分)【乙】文中保尔说“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
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结合原著内容,任意列举两
次保尔受到的打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与波兰白军战斗时,腿部受伤并得了风寒。
【示例】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保尔头部受伤导致右眼失明。
23.(2分)根据片段的内容,说说你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乐观自信、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
(或保尔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毅坚强、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
士)。(意近即可)
24.(2分)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为什么值得一读呢?试从写法、内
容、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视角,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此书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年轻人的成长。如那一句
经典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
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
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让广大青年备受鼓舞,为理想奋斗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此书人物形象鲜明。小说的主人公保尔从懵懂无知的少年
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保
尔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力量
感染了无数读者。
【示例三】此书的写法很独特。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作者将自
己的亲身经历融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中,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
信,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2024·孝感期末)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七年级
准备开展“孝心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 【孝之言】小语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她觉得妈妈管得太
多,为此还经常和妈妈吵架、赌气,甚至想离家出走。你是她的好友,
请你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对她进行劝说。(80字左右)
A.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B.子曰:事父母几谏 。(①几:轻微,婉转。②谏:规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小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告诫我们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
所以你不要总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
担心,更会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示例二】小语,子曰:“事父母几谏。”孔夫子教育我们在跟父
母相处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我们要委婉含蓄地规劝父母,而
不是跟父母吵架、赌气,甚至离家出走,这样做会让父母担心,更会
深深地伤了父母的心。
任务二: 【孝之悟】请写一首有关“孝亲敬老”的小诗,与同学们分享。
(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示例一】家有老人如珍宝/儿女善待是天分/中华美德孝为先/侍奉老人需用心
【示例二】孝亲敬老情绵长/岁月悠悠恩难忘/晨起问安夜伴旁/孝心传递万家芳
【示例三】尊老美德传千古/笑语盈盈暖心房/携手共筑和谐梦/敬老爱幼美名扬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具有美德的人物事
迹,也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敬重》为题,写
一篇文章。
任务二:“孝”“信”“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
就是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信”,就是诚实做人,讲求信用;“和”,
就是温和待人,和睦相处。这些美德,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将《____,就在这里》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从“孝”“信”“和”中任选一字填到横线上)
任务三:有人说,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
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
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