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7: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
玩偶之家(节选)
学习目标
了解戏剧的基本元素
了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 及人物和剧情。
注意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分析选文的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 象,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并领悟娜拉出 走的原因。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情节“冲突” 。
了解作者
PART 1
易卜生
1828-1906
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1828年3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936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年至1849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年5月23日逝世。
《彼尔·京特》《玩偶之家》
《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
《野鸭》等。
了解背景
PART 2
自19世纪70年代起至20世纪初叶
工业革命迈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崭新阶段,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长期奉行父权制度的挪威社会逐渐涌动起妇女解放思潮,当时进步人士提出"妇女解放的首要前提在于全体女性重返公共生产领域"的革命主张。1879年正值挪威女性平权运动蓬勃发展的关键节点,剧作家易卜生在此社会背景下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值得注意的是,易卜生曾与女权先驱卡米拉·科莱特及奥斯塔·汉斯泰建立深厚友谊,其中科莱特女士对性别平等的深刻见解直接触发了剧作家的创作灵感。挪威本土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浪潮不仅为易卜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观察素材,更推动他通过戏剧创作这一艺术形式,为争取女性社会权益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解释题目
PART 3
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本课关联知识
PART 4
戏剧: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分类
作品类型:悲剧、喜剧、正剧等;
题材内容:历史剧、现代剧、哲理剧等;
剧作长度:独幕剧、多幕剧、短剧;
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
走进文章
PART 5
①开头到“他拿了那些信走进自己的书房,随手关上门”
海尔茂没看信之前对娜拉百般宠爱。
②从“瞪着眼瞎摸,抓起海尔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到“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海尔茂看过信后,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贱无耻。
从“披着衣服在门厅里”
到结尾。
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
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但所有的冲突都需要一个导火索来引爆,那么本文的导火索是什么呢?
一张借据
一张借据是如何引发矛盾的呢?
借据决定着海尔茂对娜拉的态度,触发最后的剧情
全剧的核心冲突发生在海尔茂和娜拉之间,起因是一张借据。这张借据对推动主人公夫妻关系的发展、展现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凸显剧作的思想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剧的核心冲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假若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证的事相要挟这个突发事件,娜拉的家庭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
对人物的塑造的作用。
这个戏剧冲突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海尔茂的虚伪、自私、善变等形象,也表现了娜拉坚毅倔强、诚恳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
对主题的呈现的作用。
这个冲突通过普通家庭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引发的家庭矛盾,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凸显了呼吁社会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的尊严受到保障的思想主题。
二封信在剧中有何作用?
第一封信出现后
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脸,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是下贱女人;而娜拉则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
第二封信出现后共有三次冲突
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与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妻子”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作用
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封信的出现导致海尔茂与娜拉之间产生矛盾,使娜拉看清海尔茂,并最后离家出走。
丰富人物形象
二封信的出现,使海尔茂原形毕露,让他从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好父亲、好丈夫,露出了他自私冷酷、虚伪暴戾的伪君子特点。
娜拉出走的原因
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她为了所爱的人,做出当时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 “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己, 她彻底绝望了。
为了获得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她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认为,“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二人在八年中“从来没在正经事情上头谈过一句正经话”。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爱她;她被赋予“一个老婆,一个母亲”的“神圣的责任”,却没有任何人对她负责任,丈夫可以随意羞辱、责骂她。
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八年里, “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着给丈夫“耍把戏过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终成为一个只能和丈夫“说说笑笑凑个热的“没出息”的人。
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失去了信心。娜拉害怕自己撒谎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她说“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对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让孩子摆脱撒谎妈妈的阴影,娜拉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解脱。
她的独立的人格,她的平等意识、自我意识觉醒了。娜拉进而开始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思,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对于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于鲁迅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 试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说说理由。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 并没有什么特长。
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
林丹太太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从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
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
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教师总结
PART 6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