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历代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事实,培养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史料证实)
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和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举措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实行兴边富民行动 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小历同学解读下面两幅统计图,得出结论是:少数民族代表数占代表数比例大于历次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数比例。这个结论说明了(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国策
B.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D.重视少数民族的政治代表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政协的徽章 第一届全国人大 西藏自治区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少数民族人民地位的提高
3.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 )
A.促进民族平等团结 B.赋予完全自治权力
C.设立特别行政区 D.推行民族同化
4.每年除全国法定节假日之外,云南省大理州还有两个独属于自己的节假日,即“三月街”民族节和自治州成立纪念日。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制度
5.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构建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这一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民主集中制
6.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特快旅客列车。下图为列车的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该设计表达的意愿是( )
A.促进经济发展 B.完善基层民主
C.提升国际地位 D.维护民族团结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开通,与20世纪末国家提出的兴边富民行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D.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8.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郑重宣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总书记到过的固原市泾源县杨岭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原州区姚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体现了( )
A.民族团结 B.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平等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统一“秦氏”和“元氏”推行的地方制度。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流、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10.历史证明,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 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回族形成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 土尔扈特部东归设置伊犁将军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第一种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统一全国;②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政权分立的局面;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2)依据材料一,将“中原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模式”,与下列王朝相对应。(填写序号)
唐朝——北宋——元朝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
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依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为民族和谐发展作出哪些努力。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难度】0.85
【来源】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根据题目描述,小历同学通过分析两幅统计图得出结论,少数民族代表数占代表总数的比例大于历次普查中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这一现象表明少数民族在政治代表权和国家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比例高于其人口比例,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重视,也就是重视少数民族的政治代表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D项正确;中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但并不是非高度自治,排除A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是中国的政策,但并未直接体现题目中“代表比例高于人口比例”的核心结论,排除B项;“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是中国的民族政策,但题目更强调政治代表权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的政治协商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西藏自治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地方的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这三张图片分别体现了我国不同方面的政治制度建设,反映了政治制度在不断创新和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的政协徽章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体现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藏自治区体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不是关于摆脱殖民统治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的图片内容分别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B项;政协徽章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主要体现的是全国性的政治制度,并非单纯围绕少数民族人民地位提高这一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平等和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A项正确;“完全自治权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国家在香港和澳门设置特别行政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是自治区,排除C项;“民族同化”不符合史实,中国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难度】0.65
【来源】2025年云南省大理州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据材料“民族节和自治州成立纪念日”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赋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治权,允许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特殊政策和节日,大理州作为民族自治州,设立本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街”民族节)和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但题目强调的是自治地方的特殊权力,而非人大制度本身,排除A项;一国两制适用于港澳台地区,与内地民族自治州无关,排除B项;多党合作制度涉及政党关系,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节日设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85
【来源】黄金卷04(江苏南京专用)-【赢在中考 黄金8卷】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根据材料“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符合这个特征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所以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大一统”,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就是“民族自决”“地方自治”特征,A项正确;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未体现“民族自决”“地方自治”,排除C项;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组织原则,不属于制度层面,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石榴因多籽且紧密排列,常被喻为“团结和睦”的象征。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比喻民族团结,这一表述已成为官方宣传中的经典意象,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是当地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铁路作为连接不同区域的纽带,其标识设计选择石榴,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也传递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层寓意,D项正确;铁路建设确实能带动经济,但石榴造型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关联较弱,排除A项;石榴象征与基层民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石榴的寓意更侧重国内民族关系,而非国际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难度】0.65
【来源】黄金卷06(重庆专用)-【赢在中考 黄金8卷】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模拟卷
【知识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开通”“兴边富民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0世纪末以来,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数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故两项举措都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开通”无关,材料所述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对内,而不是对外,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难度】0.85
【来源】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总书记的宣示和案例中的示范村建设,直接指向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目标。通过推动乡村治理和特色产业(如“一村一品”),确保所有民族同步迈向现代化,这体现了党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定承诺,B项正确;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互助、和谐共处。题目中总书记强调的“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和列举的乡村发展成就,主要体现的是各民族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而非侧重民族间的关系和谐,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族平等强调各民族在政治、法律、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题目中未涉及民族间权利保障的具体问题,而是聚焦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不准确,排除C项;该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强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题目中的案例并未体现自治制度的具体实践,而是突出发展成就,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9.【答案】(1)郡县制;行省制度
(2)背景:全民族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答出其中1点,言之有理即可)
(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出其中1点,言之有理即可)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桥西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行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详解】(1)地方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因此为巩固统一“秦氏”和“元氏”推行的地方制度分别是郡县制、行省制度。
(2)背景、意义:根据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意义是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3)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是 中华民族 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使我们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答案】(1)方式:战争;冲突;和亲;设立机构;册封首领;订立盟约;杂居通婚。
特点:时战时和,和是主流。
(2)唐朝③北宋②元朝①
(3)趋势:迅速上升趋势(或快速增长、发展迅速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
(4)拥护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
【难度】0.4
【来源】黄金卷01(内蒙古专用)-【赢在中考 黄金8卷】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模拟卷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突厥、辽与北宋的和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有战争,如唐太宗进攻突厥;文成公主入藏反映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和亲;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设立机构;册封回纥首领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册封首领;唐蕃会盟、澶渊之盟等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订立盟约;元朝时期形成回族反映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是杂居通婚。
特点: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信息,反映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可以得出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是时战时和,和是主流。
(2)序号:据材料二“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力强大,各少数民族都向唐朝学习,因此,唐朝对应③;据材料二“②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政权分立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并立,因此,北宋对应②;据材料二“①第一种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统一全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符合①,北方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3)趋势:根据材料三“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示意图”可知,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呈迅速上升趋势,或者经济快速增长或发展迅速。
因素:根据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并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据材料三“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所学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可知,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努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从青少年为民族和谐发展做的努力进行作答,从思想和行动上思考,如:拥护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