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了解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掌握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意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
2.难点:分析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2)建交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促使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全方位外交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外交成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和策略;外交人员的努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主要原因)。
★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外交的有力保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截至2024年1月25日,我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见下图),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发展。由此可见,我国( )
A.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B.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C.积极加入国际政治经济组织 D.积极援助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2.下表呈现的是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体现了中国( )
时间 外交行动
2000年 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1年 与俄罗斯、中亚四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3年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10年 中国和法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C.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3.下面两张拍摄于1972年的照片折射的历史信息是( )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D.中国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
4.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中国也面临着苏联的武力威胁,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建立了外交关系。据此可知( )
A.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发展
B.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C.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完全消失
D.我国一直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949年建交高潮出现是由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72年建交高潮出现是由于中美正式建交
C.1992年建交高潮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外交布局的形成
D.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歌描述了( )
万隆迎雾散,纽约获冰融。提案联名荐,邀函表决通。
五常权郑重,一票定非同。兄弟无穷富,需时显朴忠。
——任海泉
奏捷报于外交,彰主权之任责。亿万众之欢呼,廿六届之收获。
于是华夏无二,中国唯一。挫分裂之阴谋,显和平之胜绩。
——马建勋
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7.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变化情况(累计),从图中可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1950年与中国建交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增长最快的时间是1950年至1960年
D.新中国的外交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引用毛主席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强调现在是两国人民攀登高峰、缔造新世界的关键时刻。尼克松此举意在( )
A.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 B.马上完成中美建交
C.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 D.推动中日恢复邦交
二、综合题
9.某历史小组以“交往”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第一部分民族交往】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赘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摘自《旧唐书·吐蕃传》
材料二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
——摘自《元史·百官志三》
(1)请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材料二所述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大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上述两则材料所涉及的地区推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兴建的哪一工程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第二部分中外交往】
(3)请判断卡片1和卡片2中的人物分别是谁。并指出“▲”处应填内容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三 2024年5月5日至7日,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4)我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贡献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繁荣发展。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10.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理念,自古至今,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引领推动着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和之源】
材料一
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 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③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和之道】
材料二
唐代诗人张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该诗通过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 宋代诗人李邴在一首描写泉州港的诗中写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中国“入世”
【和之思】
材料四
中国维和部队出征 中国推动中东和解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习近平
(1)请根据所学知识把材料中的观点归入相应的思想学派(填写序号即可),并据材料概括他们的共同主张。
儒家学派( );道家学派( );墨家学派( )
(2)写出张籍诗中反映的我国古代商路的名称,并说说其历史作用。
(3)李邴的诗句反映了宋代什么的兴盛?为此宋朝政府设立了哪一机构?
(4)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邮票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5)当前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综合以上探究,说说我国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外交成就
【详解】据题干“截至2024年1月25日,我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我国与世界各大洲众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B项正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题干仅表明我国与众多国家建交,并未提及 “一带一路” 建设相关内容,不能从建交情况直接得出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排除A项;题干仅表明我国与众多国家建交,主要强调的是建交情况,没有任何信息指向我国积极加入国际政治经济组织,排除C项;积极援助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指我国秉持积极的态度,对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援和帮助,而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我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上海合作组织、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体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广泛合作,属于全球伙伴关系的拓展。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虽然涉及邻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但更突出多边合作机制,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3年)体现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体现了我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法联合声明(2010年)直接体现与欧洲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属于全球层面的外交布局。中国通过多边机制、区域合作和双边声明,展现了积极构建全球伙伴网络的外交方向,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是外交基石,但题干未直接体现“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等内容,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仅部分事件(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条约)涉及邻国,未覆盖非洲、欧洲等全局,排除C项;“求同存异”方针更适用于处理分歧(如万隆会议),题干未突出“存异”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这两件事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典型代表,C项正确;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排除A项;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排除B项;中国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 ,与 1972 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格局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中国也面临着苏联的武力威胁,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中美两国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及中国与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外交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不代表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会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20世纪60年代期间,处于东方和西方两大对立的集团之间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奉行的外交,其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49年—2008年,我国外交发展史上出现了几个建交热潮;总体上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1972年建交高潮的形成,但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与1992年出现建交新高潮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首诗中“纽约获冰融”“提案联名荐,邀函表决通”表明事件与联合国相关,且涉及提案表决通过。 “五常权郑重,一票定非同”暗指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行使一票否决权。 第二首诗“廿六届之收获”直接对应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会上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挫分裂之阴谋”指挫败台湾当局企图保留席位的分裂行径,确立“一个中国”原则。因此两首诗共同描述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1954年)主要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与联合国无关,排除A项;中美建交在1979年,不涉及联合国提案表决,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2001年,与纽约、联合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
【详解】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态势不同。例如,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交国家数量逐步增长;70年代受国际形势变化(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因素)影响,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加;之后各阶段也有不同的增长趋势。这清晰地表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差异,新中国外交在建交国家数量变化等方面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具有阶段性,D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其内涵包括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但本题图表没有涉及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理念及实践等方面信息,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与中国建交,但同时也有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1970-1980年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幅度更大,增长速度更快,并非1950-196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详解】根据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但不是尼克松访华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9.【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工程:青藏铁路。
(3)卡片1:鉴真;卡片2:周恩来;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文明的和平交流让我们懂得互相学习、开放包容才能共同进步: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交流互鉴增强了不同文明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明的繁荣发展;我们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本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难度】0.6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外交成就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是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根据材料二“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可知所述机构的设置的重大意义是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制度:根据两则材料,可知涉及的西藏地区,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可知材料所涉及的西藏地区推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知中央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兴建的青藏铁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3)人物、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片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可知卡片1是鉴真;卡片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可知卡片2是周恩来,“▲”具有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我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贡献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识:根据材料三“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是文明可以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因此使我们认识到,文明的和平交流让我们懂得互相学习、开放包容才能共同进步: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交流互鉴增强了不同文明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明的繁荣发展;我们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本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10.【答案】(1)依次填入序号:②①③。共同主张:和(和谐和平)。
(2)丝绸之路。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海外贸易;市舶司。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5)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提出新发展理念;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治理观等。
【难度】0.65
【知识点】老子和《道德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一带一路
【详解】(1)依次填入序号:据材料一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据材料一②“礼之用,和为贵。”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思想,儒家强调“礼”“仁”“和谐”思想。据材料一③“兼相爱……不相攻”并结合所学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因此,依次填入序号②①③。
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知和而不同;由“礼之用,和为贵”,可知和而不同,和为贵;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和谐,友好等。因此三位古代思想家的共同主张都有“和”文化思想,提倡包容。
(2)名称:据材料二“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绘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路上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称“丝绸之路”。
历史作用:据所学可知,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 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 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因此,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兴盛:据材料二“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机构:据所学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中国声音: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意义:据材料三邮票可知,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可知,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5)外交布局: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智慧”:据材料四“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提出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治理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