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任务式)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任务式)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08:2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校园科技节”准备展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系列展板,要求各班同学从书本、生活中寻找素材,推选引领性人物。本班同学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后深有感触力推屠呦呦入选。请你参与展板设计,彰显人物风采,帮助同学们感受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品格。
情景任务:为校园科技节设计展板
任务一:走进科研历程
展板第一部分:展出青蒿素研发历程的思维导图。请围绕青蒿素的研发历程,设计思维导图,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绘制“一小步”的标识牌,请说明理由。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点明了这篇获奖感言的科研对象
解释说明
战胜,揭示了青蒿素对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疾病——疟疾的疗效
明确了青蒿素的医药学地位和里程碑意义,显示了作者的谦虚态度。
任务二:品悟科研精神
展板第二部分:展出一副屠呦呦“科研精神词云图”。请同学们品读文中质朴的语言文字,进行批注,提炼体现屠呦呦精神品质的关键词,并形成词云图。
任务二:品悟科研精神
任务三:弘扬科学精神
展板第三部分: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具有的这种科学家精神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迪意义 我们该如何弘扬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
① 敬畏好奇、热忱医学的浓厚兴趣。屠呦呦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
② 治病教人、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③ 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④ 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顾方舟的一生很“简单”,因为他只做一件事: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让中国的孩子们都站起来!在疫苗问世后,为尽快确定安全性,他和同事们除在动物身上试验,还亲自以身试药。40年的心血,最终凝聚成为一颗颗白色糖丸,既是无数孩童吃药打针时的慰藉,也是让无数儿童免于致残的固体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向全国推广以来,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
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曾谦逊地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他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顾方舟:一颗糖丸济世德
“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人民科学家”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每年约有27万人因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而死亡。两位与闻玉梅关系很好的同事都因乙肝离世,这对她打击非常大,她觉得,自己必须努力消灭乙肝。1986年,闻玉梅递交了科研申请,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也就是后来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疫苗第二期数据表现结果非常好,但第三期临床结果却不如预期。面对这样的结果,闻玉梅没有灰心,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在攻克乙肝的道路上探索。
2022年,闻玉梅回顾自己与乙肝病毒战斗的五十年风雨历程,在书中写道:“献身攻克乙肝的事业,我无怨无悔。我相信愚公移山的精神。如果我不能完成治愈乙肝患者的事业,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志前仆后继,我相信自有后来人。”
闻玉梅:愚公移山克乙肝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始终不忘悬壶济世的理想,决心以读书救国。他心系冷门的肝胆外科,下定决心要填补这个“医学空白”。他真正在乎的,是每一个人的生死,是中国最薄弱的医学科目能够被补齐。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在吴孟超的职业生涯中中,治病救人、攻坚克难永远是第一本分。他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在无影灯下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万名肝胆患者带来希望。
吴孟超:肝胆相照济苍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战争时期,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86岁,他还在为病人手术。89岁,他因无法站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床。
辛育龄曾赋诗云:“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完美诠释了他大医精诚济苍生,仁心仁术铸医魂的一生。
辛育龄:八十五载行医路
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者简介
2016 年,屠呦呦被评为2015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辞是: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文体介绍
①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
②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③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科普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文体介绍
⑤引资料:引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
⑥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⑦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头绪。
科普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