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汹涌péng湃,
奔腾叫xiāo,使人肝胆破裂!
这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振动着,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万里,注入浩浩的东海。
(节选自光未然《黄河之水天上来》)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péng( )湃 叫xiāo( ) 迸裂( )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下列诗句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掀起/万丈狂澜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6.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________在亚洲的原野。从昆仑山下________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________南北两面。向南北两岸________千万条铁的臂膀。
A.出现 滚向 分成 张开
B.出现 奔向 劈成 伸出
C.涌现 滚向 劈成 张开
D.涌现 奔向 分成 伸出
7.修改下列语段中画线的病句。
“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梦”,2017年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植树示范活动在陕西省韩城市澽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启动。①青年志愿者们深入公园、社区开展捡拾垃圾、绿色低碳宣传、环保骑行宣传等志愿。此次“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在澽水河沿岸开展,②将大大改良澽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关中水系、陕西水系建设做出贡献。
8.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们的眼光再往前看,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跌宕起伏,更让人心潮澎湃。________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是一个古老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故事。
①而今天,我们充满自豪,“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②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
③这位革命先行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其心心念念之中国“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徒留怅然。
④明天,我们更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9.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请针对诗歌内容做一下批注。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让我看不见蓝天
别叫我内心天蓝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批注】这首诗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现代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央广网北京2018年1月28日消息 最近,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这首抗战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全程恶搞。《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是对原作品的一种侮辱,“我是很反对的,我父亲是用血和泪来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的中华民族之魂,是不朽之作。严肃的音乐不可以这样拿来调侃,他们拿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也表示,他难以接受这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恶搞行为,并怒斥这种做法不可原谅。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恶搞经典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有的是无知者无畏,有的是消遣娱乐,有的还打着创新的旗号。对此,请你结合新闻内容,驳斥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阅读理解
阅读《黄河颂》,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颂(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1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1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像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7.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句。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是谁?
宗璞
S城是一座山城,这几年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像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样,城里总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新闻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刚出现就被山风吹散,有的则飘飘摇摇,在大街小巷穿行,好几个月不离开。
城中数一数二的富户,费林先生家里的老照片案就属于后一类。
临近上世纪末,人们不免大生怀旧之思,纷纷翻弄起老照片来,便有幕僚类人物,名唤林费的,向费林进言:“现在暴发户满街拣,可大都没有根底,只有先生您不一样,令尊翁是数一数二的实业家,何不出个影集?”费林点头答应了。
林费领了任务,兴致勃勃地理好手头的照片,又从旧箱子里取出一摞摞老照片,一张张翻阅。一张照片里留有几位漂亮人物的身影,他们是在游城郊的半壁崖。从山名可以想见,那山颇险峻。大家错落地站着,中心人物是费林的父亲老费先生。他旁边站了一位女子,拔着件闪缎披风。老费先生的交往必定是很多的,相片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认识得多已去世,还剩一位已有一百多岁,无人敢去打搅,不认识的也无从考究。
林费翻过旧箱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上面是实业家老费先生和一个女子坐在柳荫下的石桌旁,背后是一片水面。老费先生侧身望着水面,那女子以手支颐,凝神望着远处。大家毫不费力便认出她就是在山上披着闪缎披风的那一位。
她是谁?
她不是母亲,不是姑母,也不是族人、表亲或熟识的朋友。她穿着镶边旗袍双肩盘花扣,袖略宽,想来是那时流行的样子,嘴唇半开,略带笑意,像要说什么。
“这位是谁?”林费问。费林说:“没见过。拿出来问问老人。”
于是这张照片传遍了费家相识的家庭。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有些小报记者也来打听。“认出来了吗?”“没有认出。”林费回答。
关于这张照片的新闻不胫而走,版本不一。一说那女子是当时一位女诗人,实业家曾和这位女诗人过从甚密。又说是当时一位名媛,和费家交情不错。又说是一位极红的女伶,后来失踪了,始终没有查出下落。
关于和女诗人的交往,小报上登了一篇叫做纪实小说一类的东西,顾名思义是既纪实又虚构的一锅粥。说老费先生欣逢红颜知己,写得颇诗情画意。费林夫人冷笑道:“瞧瞧,这就是你们老费家的根底儿。”费林有些恼怒,拿着照片指点说:“两人的目光不在一个方向,也许是有人用两张照片重新摆弄的。”夫人端详了片刻也点点头。费林命子侄辈把那作者告上法庭,果然道歉赔款,暂时警戒了一干轻薄文人。女诗人其实在时间隧道的更远处,比老费先生还要年长许多,现在有无后裔不得而知,也只好“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名媛家里却不同,一再申辩相片中的人物绝非他们的祖辈。越申辩越张扬,倒让那些不知来由的废话煞有介事地飘摇了一阵子,因为没有落到文字,传一阵也就罢了。至于说红伶失踪可就让推理小说的读者心头痒痒的,这不是快牵涉到命案了么!是否应该去费府搜查一下?
吵了好几个月,大家都有些烦了。一次晚餐上费林说:“林费的主意,用电脑把这照片给世界亲友们都发过去了,还没有人认出来。”费林夫人捏着筷子,说:“就等着编假话的好了。”此话果有先见之明。不久,有两家拐着七八十来个弯儿的亲戚来了。两家人一户住在阿拉斯加,另一户住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一家人说,那位女士是他们的祖姑;另一家人说,女士是他们的祖姨。一致的说法是:他们听老人说过,祖姑或祖姨和老费先生是好朋友,多的就不便说了。他们希望得到些纪念物。费林吩咐置之不理。
她是谁?不问了吗?费林不甘心,那女子看来也不是等闲人物,若是重新拼做又为什么?他的心像被什么牵住了似的放不下。他要去问那位一百多岁的老人,照片中他是最年轻的。
费林带着林费亲自登门。老人坐在轮椅上,膝上盖着毯子,这是一切耄耋老人的形象。费林得体地问过安,说明来意。经过身边工作人员的大声转达,老人接过那张水边照片,居然把它凑到眼前辨认,浑浊的眼睛里忽然闪出一道亮光。费林相信他认出了。
“不认识。”老人喃喃自语。相片落了下来,他拿不住。
“您不认识?”费林很失望,拿起照片指点着说:“那站着的是先父,想请您认认坐着的那位——”
老人睁大眼睛仍然说:“不认识。”
费林认为游山的一张有些希望。因为老人身在其间,总该知道有什么人同游。不料老人仔细辨认后,竟说:“一个也不认识。”接着沉默片刻,忽然大声说:“让他们安息吧!让死去的人安息吧!”老人眼中又闪出一道亮光,很快就熄灭了。
工作人员低声说,有人拿了旧照片来,其中也有老人自己,他也不认得。费林不由得轻声叹息,没有想到从老人那里也得不到回答。林费也叹了一口气,说:“过去的事只有当事人明白,要是仙佛能托梦就好了。”
当晚,费林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半壁崖前,山坡上一人冉冉行来,是个女子。费林定睛细看,不禁大吃一惊,见她披着宝蓝色闪缎披风,眉目如画,正是照片中的那个谜。
那女子转了一个身,披风飘起来,整个人烟雾一般消散了。冷清清的月光,照得险峻、陡峭的山崖狰狞如鬼怪。
费林忽然醒了,冷清清的月光照在房前。他下了床,下楼到起居室拿出那两张照片,不禁又大吃一惊。照片上的那位女子竟不见了,剩下一片空白无法填补。
费林跌坐在沙发上。月光冷冷地照进窗来,它见得多了。
那两张照片索性也不见了。林费不敢多问,做这件事也不那么热心了。过了许久,相册终于出版。又过了几年,费林和费林夫人都去世了。月光还在冷冷地照着,再过些时,高楼盖得太多,入夜灯光闪烁,真是城开不夜,不但看不见月光,连月亮也看不见了。
(有删改)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照片中不知名女子身份的猜测,演绎出了版本不一的新闻,有“女诗人”“名媛”“女伶”等,作者以这些新闻主要来表现老费先生与之关系扑朔迷离。
B.费林家的老照片案“经久不衰”,此后更是有诸如“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的两家人过来“认亲”,可见老费家确实与没有根底的暴发户不同。
C.围绕费林先生家里的老照片案的新闻虽然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最终没有避免消散、被遗忘的结局,“让死去的人安息吧”,作者表达出不能过多“消费”过去之意。
D.费林做了一个关于照片上女子的梦,梦醒之后,“照片上的那位女子竟不见了”,后来,“那两张照片索性也不见了”,这些离奇诡异的情节都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
23.在这篇小说中有些细节反复出现,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高楼多”这个细节,作者想以此表明现代的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却走向浅薄化。
B.百岁老人反复强调自己“不认识”她,眼里又反复出现“一道亮光”,制造出模糊和矛盾的效果,旨在表明老人头脑痴呆,无法确认过去。
C.小说后半部分中反复出现“冷清清的月光”、月光“冷冷地照”这些细节,作者以月光的冷意来否定人们对“她”的积极探究。
D.小说反复强调照片中女子“闪缎披风”的衣着特征,强化了人物的视觉形象,最后在梦境中披风有了颜色和动态,营造出了鲜明的画面感。
24.在小说中,实际引出新闻或“老照片案”的是老费先生和女子在水边的照片,作者为什么还要加入对游半壁崖时所拍摄照片的描绘?请结合文本分析。
25.宗璞曾说:“历史是哑巴,要靠别人说话。我很同情它。”而历史,又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结合文本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人物。
答案
1、澎 嚣 bèng 2.振--震 3.C 4.对偶 比喻 5.D 6.B 7.①句后缺乏宾语中心语,应在句后添加“活动”;②句用词不当,应将“改良”修改为“改善”。8.C 9.酸雨 烟雾 洋灰钢骨 痛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渴望绿色生活 10.(1)《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创作者后人怒斥“忘本”。 (2)示例:①《黄河大合唱》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恶搞经典是对历史的不尊重。②恶搞是对原作品的一种侮辱,抗日经典是先辈们用血和泪写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之魂,严肃的音乐不可拿来调侃。③即使为了传播,也有更好的形式,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把严肃的音乐低俗化。
11、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1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1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1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15.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6.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
形成自然的韵律。
17、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18、①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19、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20、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
21、“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22 . C
23 . B
24.①前后两张照片更能表明女子和费家关系紧密,从而自然地引出“她是谁”这个问题,也使费家想去知道这个人物的身份之谜合理化。②半壁崖照片引出了这个事件唯一还能找到的见证者——现在的百岁老人,从而为后面去寻找百岁老人做好铺垫。③可以丰富这位女子的人物形象,使这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形象更具体化,设置悬念,一步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半壁崖照片与下文的梦境照片形成照应,半壁崖险峻的特征可以为诡异的梦境增添更多的离奇、紧张气氛。
25.①围绕费林家老照片而上演的闹剧,表明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发掘成为了一种偷窥式的猎奇,是对历史本身与历史人物的不尊重。②那位代表了历史的“百岁老人”的“让他们安息吧!”的呼声,以及后来费林使“那两张照片索性不见了”,表明不要恶意揣度、过度消费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尊重。③照片中女子从照片走出来,走进费林的梦中,表明即使是已逝去的人物也是鲜活而值得尊重的,他和活着的人一样平等享有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