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8: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故都的秋
第七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美读课文,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
2.披文入情,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和文人风骨。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1.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向往故都、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导入新课
作家张晓风说:读散文,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本节课,我们将跨越时空,同郁达夫一起,领略现代写景散文中的自然之美,寻找安放在那里的深沉的灵魂。
活动一:诗解《故都的秋》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寻找独特的秋味
《故都的秋》是诗化的散文。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词谱、曲谱,将本文改成词或曲。
新知讲解
①《忆江南·故都的秋》
京城忆,十载梦难平。柳叶芦花观月出,青龙潭柘有钟鸣。秋意在皇城。
②《天净沙·故都的秋》
碧天破屋浓茶,疏慵蓝朵黄花,衰草清风梦家。皇都秋夸,赏秋人在天涯。
活动二:郁氏之秋——文人悲秋的审美取向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
新知讲解
2.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
新知讲解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新知讲解
4.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新知讲解
活动三:美读——内容理解升华
新知讲解
举办朗诵比赛,每人时长不超过3分钟。请从《故都的秋》中选择你要朗诵的语段,在班级内朗诵后说明选择的理由。
语段1: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新知讲解
理由:
这是经过作者记忆筛选了的故都的秋的风物,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他选中的公园,是相对比较幽静的陶然亭,他所钟情的,是朴素得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的芦花,柳条平淡得只剩下了影子。西山的虫唱,有的是野趣,与其说是大都市的,不如说是乡村的。玉泉的夜月,给人以清冷的感受。潭柘寺的钟声,给人的联想是古老、宁静而幽远。这段文字以淡远的写意笔触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新知讲解
语段2: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新知讲解
理由:
郁达夫有细致和敏锐的感受力。早晨起来发现满地的落蕊,这是以视觉形象来写静。长夜无声地飘落,才有满地的积蕊,而那细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东西,一般人是不会有感觉的;不但视觉如此,听觉也如此(“声音也没有”),嗅觉也如此(“气味也没有”),本来在一般人,触觉也是没有的,但是,作者把“脚踏上去”(当然是穿着鞋的),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会有“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呢?有了这种感觉,对于生命的消亡就有了独到的深邃的理解。
新知讲解
活动四:介绍——我了解的郁达夫
学校要求参选的节目要加一句作者的介绍词。请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写一句介绍作者的话。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闲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故都的秋》便是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
新知讲解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幼年丧父,全家靠母亲一人支撑。生活的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很容易受伤。少小离家,使他性格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1985年第8期《文汇月刊》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新知讲解
郁达夫,一位以忧郁才情和细腻笔触著称的文学巨匠,其作品于抒情写意间深刻剖析人性与社会,《故都的秋》尽显他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与内心的幽愁情绪。
新知讲解
秋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文化,真情流露之下深藏着一种淡远的忧思。“故都之秋”乃“心中之秋”,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作者真情流露的折射。作者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文化结合成文,行文就有了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味道。
课堂小结
以“留在心底的风景”为题,运用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布置作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