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6 登泰山记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16 登泰山记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8: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登泰山记
第七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积累“阳、阴、乘、限、循、负、烛、当、以”等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根据作者的行踪,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3.品读精彩的写景片段,赏析文中写景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1.根据作者的游踪,梳理文章脉络;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登山情怀。
2.结合情境任务,体会作者讲究“义理、考据与辞章”三者相统一的文论主张。
3.将文中写景状物的精彩片段改写为现代散文诗,并比照原文,感悟作者“雅洁”的语言风格。
课前预习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文学常识
课前预习
理解重点词
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停留。
课前预习
戊申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尽,尽头。
绛皓驳色:杂,错杂。
尽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偏僻。
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用,照。
理解重点词
导入新课
泰山文化风景区计划推出“名人与泰山”的文化主题游,旨在挖掘泰山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重走名人登山路”为亮点激发游客们的游览兴趣。我校受邀参与这一主题游的文化资源开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登泰山记》的过程中,完成“姚鼐与泰山”这一板块的策划方案。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这一任务!
导入新课
【任务提示】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上课之前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广告宣传、行程安排、登山路线、景点解说的文案写作。课上进行小组间的展示、解说、讨论。
任务活动一:广告激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请按照课文第一段内容,结合你对泰山的了解,写一段介绍泰山的宣传语,激发游客们的游览兴趣。
新知讲解
举例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汶济二水东萦西绕,古长城交界南北,素有“五岳独尊”之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极顶日观峰,更能领略泰山全貌,尽览无限风光。
新知讲解
我们的广告宣传语加入了一些凸显泰山雄伟壮丽的修饰语,在课文第一段的文字叙述中能读出这些特点吗
不能:
似乎作者只是客观叙述泰山的地理位置而已。
新知讲解
我们的广告宣传语加入了一些凸显泰山雄伟壮丽的修饰语,在课文第一段的文字叙述中能读出这些特点吗
能:
登上泰山之巅日观峰,汶济二川及古长城皆尽收眼底,更能欣赏到杜甫《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奇观,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这不正印证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吗 作者寥寥几笔的客观叙述,就勾勒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游览价值,令人神往。
任务活动二:规划行程
任务指导:请同学们参考文中作者的游踪和景观介绍,安排“冬季泰山游”的旅游行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作者游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遂至其巅——望晚日照城郭。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观道中石刻。
新知讲解
文中“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戊申晦”“五鼓”这些词对我们有何启发
乾隆三十九年:帝王年号纪年法
十二月:农历的十二月
丁未、戊申:干支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十二月戊申晦:除夕日
五鼓:“五更”时分,凌晨四时四十八分左右
任务活动三:设计路线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从南麓循中谷入山
经天门
越中岭
再循西谷达到极顶
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
参观名胜古迹
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第一天
第二天
【讨论】
新知讲解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讨论】
新知讲解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讨论】
新知讲解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讨论】
任务活动四:介绍景观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冬季泰山泰山日出图的景点解说词。要求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述景观,解说得诗情画意,令游客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凌厉风吹面,纷纷雪积身。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举目远望,山峦若隐若现,出没云涛中,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微露一线,须臾之间,异云幻成五彩。朝阳初升,红光如潮,群峰俯首,甘拜称臣。
新知讲解
作者的文言表达更为简洁、风格典雅。笔墨虽少,景物状物却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注重描摹景物的色彩及动静变化,比喻独特,引人遐想,充分展现出泰山日出日落的壮美奇观。
我们把大家写的现代散文诗与原文进行比较对照,作者的文言表达有何特点
任务活动五:阐释内涵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请根据《登泰山记》的写作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及其他诗文资料,阐释“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真趣”这一主题游的文化内涵。
此时作者正值壮年却辞官归乡,途经泰安,登泰山而作《登泰山记》。正值寒冬腊月,本应急速归家团圆,他却不顾山高道滑,携友奋力登岱;又不顾风雪击面,在料峭冬夜静待破晓,畅观日出东海之磅礴。身处人生低谷,作者郁闷愁苦、不知身归何处,却在冷寂苍茫的泰山中摆脱了尘世的樊笼,在震撼人心的观日过程中心境豁然开朗,光风霁月,超然物外。
新知讲解
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无惧风雪、知难而上之真趣;
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之真趣;
重走姚鼐登山路,追慕古人得宁静淡泊、高雅隐逸之真趣;
新知讲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练习】
D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全文仅仅八九百字,却生动展现了作者登山的全过程及泰山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语言凝练雅洁,行文注重考据,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了作者雪后登山的无畏无惧、淡泊高雅的精神情怀,充分体现了桐城派散文“义理、考据与辞章”三者相统一的文论主张。
《登泰山记》这篇写景散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的描景手法,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善“姚鼐与泰山”主题文化游的策划方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