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课件(共9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课件(共9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8: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乡土中国
第五单元
语文
新课讲授
第一课时
《乡土中国》导读课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初步掌握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难点:
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导入新课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导入新课
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新知讲解
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作家介绍
新知讲解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写作背景
新知讲解
1.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2.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3.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后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阅读指导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新知讲解
4.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5.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
阅读指导
任务活动一:
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任务
新知讲解
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1)书的内容(构成)
(2)书的缘起
(3)写作(或研究)方法
(4)写书目的
自主阅读,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特点。
新知讲解
(1)书的内容(构成):
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
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
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2)书的缘起: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作者把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写成的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结集而成。
自主阅读,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特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3)写作(或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研究(田野观察);
社会结构分析;
比较研究。
(4)写书目的:
探索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特点,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发展中国社会学。
自主阅读,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特点。
新知讲解
虽遭遇不幸仍执着追求,敢于创新、富有闯劲,助人为乐、提携后进,刻苦勤勉、谦虚谨慎、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学贯中西、成果丰硕……
【思考】从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费孝通先生?
新知讲解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思考】《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作用意义?
任务活动二:
浏览目录,明确全书结构思路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浏览《乡土中国》一书的目录,说说本书是从哪些方面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初步画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并作简要分析说明。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新知讲解
本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政治权力、社会规范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新知讲解
《乡土中国》全书结构思维导图
任务活动三:
精读“乡土本色”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阅读任务
精读:《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在全书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请找出体现“乡土性” 的句子,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特征。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土气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不流动、聚居
“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新知讲解
阅读任务
精读:《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在全书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请找出体现“乡土性” 的句子,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特征。
“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社会人们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式,聚村而居,相互熟悉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
新知讲解
阅读任务
精读:《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设计思维导图呈现各段之间的关系。
新知讲解
请你为这篇学术论文拟写文章的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知识链接】
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解释,准确而简明地概述论文主要内容的独立短文,一般在150字左右。
关键词:为了对文章进行检索而做的标引,是从标题、摘要和文章内容中选取揭示其主题的关键性词汇,一般3—5个。
新知讲解
请你为这篇学术论文拟写文章的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土气,离不了泥土,种地是他们谋生的办法。“土”是他们的命根。土气是因为不流动。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的社会。
关键词:乡土性;不流动;熟悉。
课堂小结
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品读,我们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随着阅读的展开和深入,同学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下面的精读、研读和重读将是一次更具挑战性的精神之旅。
布置作业
请画出《乡土本色》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乡土中国》批读课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①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文化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评点批注阅读的常用方法,初步形成评点批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熟练运用批注阅读,读懂读透名著。
难点:
课外能学以致用,养成批注阅读的良好习惯。
新课导入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批注这种既传统又有效的精读方法,帮助我们深入读通读懂《乡土中国》一书。
任务活动一:
初步感知,了解批读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下列对《乡土本色》所作的学术性批注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从中归纳出批注方法。
【原文】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批注】处于“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中心的“己”所奉行的是自我主义。可以将“差序格局”理解为外显的社会结构,而把“自我主义”看作是内隐的思维结构。
【批注角度】解释核心概念  
 【批注方法】阐释型批注
新知讲解
【原文】第4段: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批注】【批注】侍候,服侍,在这里用于老农对“庄稼”,生动表现出“行动”不得的状态,赋予庄稼以“灵动”的生命性;而谈到本应是行动力的代言人的“老农”,却像“长”在了土里。两句话无形间在文学形式上将“庄稼”与“老农”的现实形象互换,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批注角度】修辞手法  
【批注方法】赏析型批注
下列对《乡土本色》所作的学术性批注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从中归纳出批注方法。
新知讲解
【原文】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那些给狗吃了的路毙的尸体。
【批注】安土重迁是中国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追求落叶归根的生存形态。“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可见土地之于中华民族,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本。
【批注角度】感悟解读文字  
【批注方法】感受型批注
下列对《乡土本色》所作的学术性批注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从中归纳出批注方法。
新知讲解
常用批注方法
任务活动二:
尝试批读,学习方法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差序格局》)
看到一句理论性非常强的话,可以在这句话的框架下借由举例帮助自己理解。例如可以这样来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着的人,说不定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
小结方法一:阐释型批注
新知讲解
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差序格局》)
这句话运用对比和引用(熟语“树倒猢狲散”)的手法,把中国人的凉薄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方法二:赏析型批注
新知讲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差序格局》)
提出问题:这个说法能成立吗?我们是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吗?回答:是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乡下成长起来的很多人都是自我主义的,比如不系链子遛狗的人,比如在小区消防通道停车的人。此处可批注: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有区别吗?
质疑追问: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回答: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中似乎没有,能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通常是公民教育之下的人们。
再次追问: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回答:自我主义的成立需要不分明的公私关系,且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指责,就可能一直持续。
小结方法三:质疑型批注
新知讲解
质疑型批注
常用“黄金三问”质疑:
①这个说法能成立吗?
②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
③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任务活动三:
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①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③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新知讲解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 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 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④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新知讲解
(1)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批注】《说文》:“家,居也。”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只猪居于屋舍之中。上半部分是房屋的象形,下半部分是“豕”,即猪。上有屋遮顶,屋下养头猪,家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住所。【阐释型批注】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新知讲解
(2)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批注】为了使生涩的理论为更多人熟知,费孝通先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学术性表达为“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这种关系结构还可以用来考查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例如以“你”为中心,离你最近的同心圆上是你的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等等,再向外的同心圆上是你的街坊邻居,同心圆可以一直往外推。【赏析型批注】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新知讲解
(3)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批注】引入儒家“人伦”和《释名》来证明中国社会结构与“伦”的相似关系,可见差序结构由来已久。定义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态后,作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那就是“人伦”。要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规则,不得不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阐释型批注】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新知讲解
(4)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批注】从“己”“推”出去的与其他人的一个个社会影响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有范围的“圈子”。例如中国官僚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而非皇帝,县官不如现管的处世哲学,让当官的认为上司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属于从“己”推出去的第一波。山高皇帝远,没有必要对皇帝表忠心。
【阐释型批注】
阅读《差序格局》的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批注方法,对画线语句作出批注。
课堂小结
批读重在过程。通过对学术类著作中的一些概念和关键语句的批读,我们可以更全面、细致、准确地理解文章,也为以后的“研读”做好了准备。
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批读方法,扩充自己的批读成果,让灵活自如的批注、无所不在的妙语与作品巧妙地结合起来。
布置作业
1.运用常用批读方法和批注符号,批读“差序格局”中的一段文字。(在书上完成)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拟写一个议论文的写作提纲,不少于150字。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里指出:“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审题立意示例:
1.在规则与人性交融中抒写公平。
2.用人情看守心灵,用规则看守公平。
第三课时
《乡土中国》研读课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①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书中展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把握本书的价值取向。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研究兴趣,了解研读的基本路径,掌握研读的基本方法。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参读相关资料,联系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深入理解作品,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撰写读书心得或研究小论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通过研读重点篇章,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难点:
学习选定研读专题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期对《乡土中国》已经做了比较细致的批注阅读,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新问题“为什么中国乡土社会有无讼的追求”去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尝试吧。
任务活动一:示范研读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电影《秋菊打官司》(故事梗概)
秋菊的丈夫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村长一怒之下踢伤了庆来。已怀孕的秋菊带着医生证明去找村长讨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挺着大肚子去乡里告状。经李公安调解,村长答应赔偿但不肯认错,把赔的钱当着秋菊面丢在地上。秋菊又先后告到县公安局、市公安局及市法院,都得不到想要的说法。最后向中级法院上诉,法院派人调查庆来伤情。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叫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连夜冒风雪送秋菊去医院,秋菊最终顺利产下一男婴。孩子满月,秋菊一定要请村长喝喜酒。村长正准备去秋菊家,警察来了,以故意伤害罪将村长拘留。
李公安自己买点心给秋菊,假装是村长买的,维护了双方的面子。
【思考讨论】村长和秋菊、庆来的官司告到中级法院后是怎样解决的?
新知讲解
电影《秋菊打官司》(故事梗概)
秋菊的丈夫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村长一怒之下踢伤了庆来。已怀孕的秋菊带着医生证明去找村长讨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挺着大肚子去乡里告状。经李公安调解,村长答应赔偿但不肯认错,把赔的钱当着秋菊面丢在地上。秋菊又先后告到县公安局、市公安局及市法院,都得不到想要的说法。最后向中级法院上诉,法院派人调查庆来伤情。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叫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连夜冒风雪送秋菊去医院,秋菊最终顺利产下一男婴。孩子满月,秋菊一定要请村长喝喜酒。村长正准备去秋菊家,警察来了,以故意伤害罪将村长拘留。
无讼
【问题】这种遇到纠纷不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乡土中国》里叫什么
新知讲解
一.阅读文本,理解特征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新知讲解
《乡土中国》中“无讼”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请找出这样的例证。
(1)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新知讲解
《乡土中国》中“无讼”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请找出这样的例证。
(2)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调解人:权威地位
方式:调解
原则:伦理
“共通性”
(3)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
新知讲解
结合这几处的实例,你能总结出他们解决纠纷的过程有何共通性吗
调解人:权威地位
方式:调解
原则:伦理
新知讲解
二、深入探究,分析原因
(1)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本色》)
(2)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本色》)
(3)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礼治秩序》)
新知讲解
二、深入探究,分析原因
(4)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秩序》)
(5)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礼治秩序》)
(6)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
(7)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和地缘》)
新知讲解
二、深入探究,分析原因
乡土秩序的维持——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既不是靠统治者的恣意来统治的人治社会,也不是像西洋通过普遍的法律来维系社会的法治社会,中国是一个靠传统礼俗来维系其基本秩序的“礼俗秩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于礼是主动的。礼是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
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也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新知讲解
二、深入探究,分析原因
乡土秩序的维持——礼治秩序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的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民间,也因之使现代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现行法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在乡间,普通人还是害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从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

新知讲解
三、联系当下,思考意义
【问题】无讼的调解方式在当下是否还有积极意义?举出相关事例并发表你的看法。
我们依然需要“礼治”“教化”“调解”。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礼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礼治”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时都是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评理,实在调解不了的才选择诉诸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
新知讲解
研读方法总结:
提炼概念、核实理解、探究原因、思考意义。
任务活动二:自主研读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研读“文字下乡”,完成下列任务:
(1)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文字下乡》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新知讲解
研读“文字下乡”,完成下列任务:
(2)作者在关于文字下乡的部分提出: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不同意。
不管中国乡土社会是否发生变化,文字都需要下乡,因为乡村人有读书识字的权利。但文字下乡的实效确实受到了乡土性基层的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研读,学习了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一般方法,即提炼概念→核实理解→探究原因→思考意义。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学习中反复实践,真正养成研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布置作业
研读《乡土中国》,从中确定一个研读专题,深入理解作品,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1000字。
第四课时
《乡土中国》总结交流课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系统梳理《乡土中国》一书的主要概念,进一步了解《乡土中国》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特点,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全书或局部的结构框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语言建构与运用:自主建构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方法、策略,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归纳总结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方法,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难点: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全书或局部的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导入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编织技艺是如此,其实作文、读书也是如此。今天我们要在前面导读、批读和研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乡土中国》阅读做总结交流,梳理整合学到的方法,分享交流阅读经验,自主建构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策略。
任务活动一:
梳理概念,整合理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回顾各篇内容,准确理解概念。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新知讲解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回顾各篇内容,准确理解概念。
新知讲解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 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回顾各篇内容,准确理解概念。
任务活动二:
多维比较,明晰内涵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①
②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③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④
⑤ 家庭
男女有别 ⑥
⑦ 法治秩序
⑧ 司法诉讼体系
⑨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⑩
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
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
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政治;⑩地缘社会。
新知讲解
作者在文中反复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全面深入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
新知讲解
2.比较梳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特点。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各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新知讲解
3.乡土社会的“小家族”与西方的“家庭”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
西方的“家庭”      乡土社会的“小家族”
结构单一(父母+未成年子女)         
团体社群         
临时性的         
功能单一(生育儿女)         
任务活动三:
完型导图,分享感悟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乡土中国》整本书结构导图;
(2)《乡土本色》结构导图
活动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新知讲解
(1)《乡土中国》整本书结构导图
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活动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新知讲解
(2)《乡土本色》结构导图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不流动
种地谋生
取资于地
安土重迁
聚居村落
小农经营
水利需要
安全保卫
平等继承
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习得规矩
讲究信用
活动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新知讲解
活动2:从“长老统治”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
从整体看,《乡土中国》的语言可谓别具一格:质朴、自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没有佶屈聱牙的生涩;通俗、形象,不乏幽默诙谐之笔;严谨、缜密,隐藏渊默智慧之思。“长老统治”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新知讲解
活动2:从“长老统治”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
作者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证明”一个道理:学习才能掌握“人的规律”“社会中的规律”,而要让人“不怕困、不惮烦”地学习,往往需要“强制”,所以“强制发生了权力”。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能够如此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实属不易。这种庄谐并重、雅俗共赏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新知讲解
活动3:如何理解“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新知讲解
活动4:谈谈你读完 《差序格局》之后有什么感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处于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时期,无数爱国志士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有人倡导教育救国,有人主张实业救国,有人实践军事救国,青年学者费孝通觉得学术也能救国。他从事社会学研究之目的在于认清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是一本从文化模式介绍中国社会的论著。他的这本书为人类学、社会学贡献了两个重要术语——差序格局、礼治格局,阅读该书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在如何有效治理当今中国这一问题上启迪我们。
任务活动四:
拟写目录,精设封面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乡土中国》一书中重要概念下定义、列表比较、画思维导图等活动,回顾了各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了重要概念的内涵,梳理了书中局部和全书的逻辑关联,从宏观上把握了《乡土中国》的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和他人分享了读《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经验;我们还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作了鉴赏交流,初步感受到了《乡土中国》这本“大家小书”的艺术魅力。当然,经典名著的价值魅力是无限的,反复地读,将会常读常新。
布置作业
阅读《乡土中国》,就全书或某一章节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