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沁园春·长沙
第一单元
语文
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于景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学习重难点
二十三年三握手, 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该诗作者是谁?讲的又是谁?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一、上片赏析
新课讲授
1.确定写景的时间与地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把自己置于秋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新课讲授
2.把握写景时词人的情绪状态:
诗句: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怅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思考:“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高大伟岸、踌躇满志。
新课讲授
3.归纳所写景物的范围与特点:
哪一个字引出词人所见之景?有什么特点?角度有什么不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新课讲授
3.归纳所写景物的范围与特点:
看
(领字)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仰视——天空——高景
俯瞰——水底——低景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色彩鲜明生机勃勃
新课讲授
4.研讨写景的技巧:
在对诗中景色进行描绘呈现时,视角转换应当采取快速切换的方式,
还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细致的节奏来推进更为适宜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时视角转换应是悠然品味、细致观赏的节奏。
新课讲授
4.研讨写景的技巧:
首先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等景象的大致轮廓
接着为其染上缤纷色彩:红透的枫林、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江水相互映衬
再让画面动起来:秋风轻拂使满山红叶摇曳生姿,江水缓缓流淌
最后呈现出精细逼真的特写画面:雄鹰在辽阔天空振翅翱翔,游鱼于清澈水底自在穿梭。
新课讲授
5.赏析景物描写的细节。
这首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本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新课讲授
6.意境之思: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一改过去写秋的诗词中那种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抓住典型景物来描写,选取了红叶、碧水、蓝天、百舸、雄鹰、游鱼等活泼、美好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表现了词人宽广的革命主义胸怀。
新课讲授
二、补充背景
新课讲授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
新课讲授
“主沉浮”
“主沉浮”,意即把控国家命运走向,引领民族前行方向。词人借对自然兴衰主宰之问,展露其宽广胸襟与凌云壮志,此为词之“诗眼”。上片写景后顺势引出,体现词人将自身与家国命运相系,其蕴含的磅礴情感与使命感,为解读全词思想与词人心境开启关键之门,彰显时代浪潮中词人的革命热忱与理想憧憬。
新课讲授
三、上片小结
新课讲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看_______________之景
生_______________之情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
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博大的
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故其诗歌
也充满豪情壮志。体现了主席博大的胸襟与凌云
壮志。
生机勃勃
济世苍生
新课讲授
四、下片赏析
新课讲授
解读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新课讲授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主宰祖国的沉浮?词人是否做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革命活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年轻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
新课讲授
以反问句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新课讲授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过渡(过变)
忆
恰
记
乘风破浪
砥砺前行
博大胸襟
壮志凌云
新课讲授
本词上片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词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下片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课堂小结
1.背诵全词。
2.从网络或书籍中找两首毛泽东抒发激情壮志的诗词,并谈谈体会。
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