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石钟山记
第三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过诵读涵泳,掌握、积累“临、搏、适、固”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
2.通过将散文改写成哲理诗,明确本文融写景、叙事、说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并通过交流讨论,感受散文与诗歌的艺术差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本文融写景、叙事、说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难点:
宋代哲理诗的写作技巧。
导入新课
学校文学社打算推出一期以“宋诗风采”为主题的校刊,其中一个栏目——对话古今,需要将古代散文作品改写为诗歌,以体现宋诗风采。为此,我们班选择了《石钟山记》一文,尝试将其改写为最具宋代特色的哲理诗。
讲授新课
走进经典
任务一
讲授新课
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讲授新课
② 写作背景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 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讲授新课
③ 文学常识
游记
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通读全文,标注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意义或画线句子的特殊句式
《水经》云:“彭蠡( )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 )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桴( )止响腾( ),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句末语气助词)。”郦(lì)元以为下临(面对)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拍,击),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使动,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hán hú)(同“含糊”,重浊模糊),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句式:定语后置),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硿( )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 )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 )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 )作焉。因( )笑谓迈曰:“汝识( )( )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就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此)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阴森的样子)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内心惊恐)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介宾作状语后置),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连词,表修饰)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代词,指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处于)中流,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ɡ tà)之声,与向(先前,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yuè)作焉。因(于是)笑谓迈曰:“汝识(zhì)(知道)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句式:判断句);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宾语前置)!”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事不目( )见耳( )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故莫( )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事不目(名作状,亲眼)见耳(名作状,亲耳)闻,而臆断(主观推测)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名作状,在晚上)泊绝壁之下,故莫(没有谁)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表达,用文字表述、记载)。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乃(竟然)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它的实际情况)。余是以记之,盖(句首发语词)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讲授新课
⑤ 分小组合作,梳理全文思路,完成下列表格
两种说法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作者人格精神
水石相搏说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扣石发声说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不唯书
不唯古人
不畏权威
第一段: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讲授新课
第二段:实地考察,探明由来。
探寻过程 具体见闻 作者感受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余方心动欲还
徐而察之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讲授新课
第三段:访后感想,写作意图。
所以不传 作者态度
郦元 言之不详 叹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叹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叹
陋者 以斧斤考击而求 笑
讲授新课
⑥ 文章脉络
质疑——提出石钟山两种得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察疑——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释疑——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讲授新课
⑦ 明确主旨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讲授新课
再现风采
任务二
讲授新课
① 活动1:宋诗管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授新课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讲授新课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 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惠崇春江晚景》《春日》《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皆由景入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游山西村》则为由事入理。
每一哲理的引出,皆由困惑而来。困惑与解答,由上下句的形式完成。
讲授新课
② 活动2:华丽变身
对照哲理诗的写作方法及《石钟山记》的写作思路,化用文中词句,将散文改写成哲理诗。
石钟山考
古人因名访石钟,郦元闻声渤扣石。
余自齐安适临汝,暮夜月明至绝壁。
山下石穴微波入,风水吞吐如乐焉。
臆断有无终贻笑,耳闻目见方解疑。
讲授新课
② 活动2:华丽变身
活动等级 活动1 活动2
1 通过品读,能较为含糊地说出一两点写作的思路或技巧。 能结合散文,写出一到两联诗句。
2 通过品读,能具体说出一到两点写作的思路或技巧。 能依据课文内容,写出一首完整的哲理诗。
3 通过比较,能较为含糊地说出宋代哲理诗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的异同。 能依据课文思路,化用原文词句,写出一首通顺的哲理诗。
4 通过比较,能基本准确地说出宋代哲理诗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的异同。 能结合课文与阅读经验,写出融画意与哲理于一体的诗歌。
5 通过比较,能全面准确地说出宋代哲理诗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的异同,且能联系自身阅读经验,有创造性的发现。 能结合课文与阅读经验,运用凝练、诗意的语言,写出融画意与哲理于一体的诗歌,且能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达。
表现评价表:
课堂小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柳宗元敢于针砭时弊,在对石钟山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答疑解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同学们,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拥有敢于质疑、勇于实践释疑的精神。
布置作业
1.修改诗歌,并向校文学社投稿。
2.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运用课上所学,尝试将其改写为哲理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