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离骚(节选)
第一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了解屈原其人,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培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小组合作探讨《离骚》的当代价值。
3.体会屈原高尚的爱国精神、高洁的人格,学习屈原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屈原的思想和探讨《离骚》的当代价值。
难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的表现。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论诗》中又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即《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楚辞》中的《离骚》
新课导入
相关常识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近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转言,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地古曲名。
作品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新知讲解
一、追寻与邂逅
新知讲解
1.寻找最美朗读者
要求:
小组合作,相互指导,成员互评,推荐一名成员朗读;在班级中选拔出最美“朗读者”
新知讲解
2.读其诗,见其人
结合书下注释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段落 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诗人自叙族源出身
诗人内外兼修,担负改革楚国政治的使命
诗人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之陷入苦闷
诗人保持着纯洁的本性找回本我
1.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芷草,又把秋兰作为饰物。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诗人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变成了“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托于某一物上,这是“移情”的技法。
新知讲解
2.屈原因为“蕙 ”“揽茝”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蕙 ”“揽茝”比喻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诗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因是自己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王不分清浊、不辨忠奸的昏庸。
新知讲解
3.如何理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两句的含义?
在这里诗人成了一个美丽却遭逢不幸的女子形象。她天性爱美,喜欢用芳洁的香草修饰自己,却遭到众女的嫉妒和诽谤。这两句是屈原“香草美人”式抒情手法的体现,写出了君王的糊涂荒唐,听信谗言和群小对自己的诬陷,表现了自己的高洁人格。
新知讲解
4.“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比喻。用“鸷鸟”和凡鸟的“不群”、“方枘”和“圆凿”的不“周”,比喻自己和世俗小人难以“相安”,从而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表达了诗人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决心。
新知讲解
5.“退将复修吾初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复修吾初服”表明诗人全然不顾自己遭受指责,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会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美好品德。
新知讲解
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就是因为其画像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
第二,他主张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所谓美政,就是要能体察民意(“察夫民心”),认为统治者应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臣子应忠贞而不是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二、传统文化基因探寻
新知讲解
小组合作探讨:《离骚》中蕴含着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1.忠君爱国
“忠君”的思想渗透在屈原诗歌中,屈原正道直行,竭尽忠心,执着地劝诫楚王改革政治、“亲贤臣,远小人”,即使楚王误解他,他也不甘心、不舍得离开楚国。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
新知讲解
小组合作探讨:《离骚》中蕴含着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2.家国责任
屈原的家国责任主要体现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屈原致力于美政,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愿意做那个“重整乾坤”的改革家、领路人。他“哀民生之多艰”,志存高远,心系楚国命运,关心百姓生活。屈原至死也未忘记对楚国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这不得不让人嗟叹,这种家国责任、家国情怀正是屈原精神的具体化,渐渐凝聚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核心。
新知讲解
小组合作探讨:《离骚》中蕴含着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3.洁身自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表明诗人至死不渝地坚守高洁的操行,不随波逐流。不管是认识到自己改造社会、扭转楚国社会风气的使命时,还是政治理想幻灭后,诗人一如既往地坚守本心,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新知讲解
三、激活与构建,传承文化基因
新知讲解
《离骚》具有文化和文学的双重性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在这里找到了落脚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展现其当代价值。请同学们联系《离骚》,谈谈你的认识。
课堂小结
屈原炽烈的爱国热情让我们歌咏之、敬畏之,他的责任意识让我们感动之、痛惜之,他坚贞不屈的高洁人格让我们赞叹之、崇敬之,这构成了《离骚》的生命张力。
多样的表现形式,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丰富了《离骚》的意义内涵。《离骚》一文,震古烁今,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布置作业
背诵《离骚》(节选)第三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