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4窦娥冤(节选)课件(共39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4窦娥冤(节选)课件(共39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14:22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良知与悲悯
4 窦娥冤(节选)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掌握元杂剧的结构,积累并正确运用文中重点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中典故的出处,深入理解其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一代“曲圣”——关汉卿
简介: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作家,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成就: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他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背景回眸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双重冲突
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在这张网下,普通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代表作有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丑。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丑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1)《窦娥冤》第三折,写__________________。她在赴刑场的路上,先埋怨鬼神指斥天地,再要求刽子手不要走前街,免得蔡婆婆看见伤心。蔡婆婆来后,她除说明冤枉事实外,没有一句埋怨的话,反而关心体贴蔡婆婆。临刑前,她面对监斩官________________,前两桩誓愿当即应验。
(2)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唱词和说白表现其思想性格。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善良与反抗,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内容概括]
窦娥被冤枉处斩
发下三桩誓愿
[内容概括]
《窦娥冤》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全剧四折,写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说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2.文脉梳理
根据结构图提示,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yǎn
zhí
jiǎn
kàng
dài
zhàn
cháng
xián
jiē

huì


qiān
2.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索取·勒索
①在印度农村,放债者非常普遍,他们通常以________性的利率提供贷款。
②不知有多少人懂得,在爱情的两端,一端是________,一端是付出。
勒索
索取
(2)缘由·原因
①有些同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屡犯错误,背上了这类包袱是一个重要的________。
②A股市场周五午后惨跌不止,恐慌气氛的蔓延令各类个股大面积跌停,经济专家纵论背后暴跌________。
原因
缘由
(3)时势·时局
①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迫切需要国际经贸新思维来应对________变化。
②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历史上的朱元璋、刘邦都是当时的________造就的英雄人物。
时局
时势
【解析】 (1)索取:要求得到,讨取,如索取资料。勒索:用威胁手段向别人要财物,如敲诈勒索。(2)“缘由”也写作“原由”,多同双音词搭配,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一般的事物,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较多用于书面语。“原因”适用范围较宽,可用于重大的事物,也可以用于一般的事物。(3)“时势”指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时局”指当前的政治局势。
3.填空
(1)关汉卿是______朝人,著名戏曲作家。元曲是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统称,是元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杂剧一般分为______折,有时再加上一个________。
(2)元杂剧过去有“关、马、郑、白”四大家之说,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著名作家还有以《西厢记》闻名的__________等。

元杂剧
散曲

楔子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王实甫
(3)解释下列元杂剧中的角色。
A.卜儿__________              
B.外末____________
C.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正旦__________
E.正末__________
F.丑____________
老妇人
老年男人
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女主角
男主角
滑稽人物
4.解释成语
(1)孤身只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水推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命关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衔冤负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推六问: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孤零零的一个人。形容孤单无亲。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事情与人命相关,极其重大。
比喻心怀冤枉,身受委屈。
旧时指反复审问。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梳理内容,概括形象
1.剧中窦娥与哪些人有矛盾冲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矛盾冲突体现了窦娥什么特点?请梳理概括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是否为主要矛盾 窦娥人物特点
张驴儿父子 张驴儿误把自己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是 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饱受压迫,
苦难深重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是否为主要矛盾 窦娥人物特点
②_________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 否 冤屈,悲愤
婆婆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否 ③______________
太守桃杌
善良,孝顺
2.联系全文,结合曲词,填写表格分析总结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
情节 情感 性格 人物形象
窦娥被押赴刑场 怨气冲天(怨) ①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哀婉凄惨(悲) 善良、孝顺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愤恨激荡(恨) 敢于反抗
婆媳诀别
刚烈
善良质朴、安
分守己,刚强有
主见,具有反抗
精神,饱受压迫、
苦难深重的普通
妇女的形象 
学习任务二 分析誓愿,探讨内涵
3.三桩誓愿是本折的重点,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三桩誓愿 目的 作用
血溅白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月飞雪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亢旱三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身
躯,以表明她的清白
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惩
治邪恶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
地表现了窦娥受刑的强
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
全剧推向了高潮;塑造
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
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4.文中写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①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③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学习任务三 赏析手法,品评悲剧之美
5.《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悲剧。我们欣赏悲剧时,也会获得审美体验。《窦娥冤》的悲剧美体现在哪里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美在其真。元朝时期,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难以想象。透过《窦娥冤》,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只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
真正具有美感。(2)美在其善。《窦娥冤》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窦娥的善良品质何尝不是当今需弘扬且光大的呢?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1)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道德正义感的力量在何方?
窦娥小心奉养婆婆,是具有纯朴美好心灵的下层劳动妇女。在被张驴儿父子逼婚时,窦娥坚决不从,进而被张驴儿诬陷而蒙冤被害。整个案情漏洞百出,窦娥却被贪赃官吏执行了死刑,显示了人间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与张驴儿父子、与官府的较量,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他们的较量中,我们呼唤道德的正义感,呼唤社会的良知。
(2)惩罚邪恶。
为了表明窦娥的冤屈,作者关汉卿写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是超现实的,是给正义者的响亮的支持,反映了人民惩治邪恶的良好愿望。
豺狼当道,流氓横行。从官府到民间,从上层到下层,到处都是邪恶的势力,这些邪恶的黑暗势力勾结在一起,无情地碾压了活在底层的弱小善良本分的无辜者窦娥。这是腐朽的封建时代之悲,也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悲,更是万恶的人性之悲。
(3)天地精神与人格力量。
窦娥临刑前,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人在绝望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封建社会,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天地,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人们就希望借助天的力量来惩治邪恶。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实质就是借助天的力量。窦娥的冤最终还是依靠天来做仲裁。
但是,天地精神只是虚幻的所在,依靠天地的力量来裁判天下,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因此,惩治邪恶最终要靠人的正义力量。
?美文欣赏
担当责任,亮剑人生
山东考生
愚者说:我是一只小小鸟,无法飞越沧海。智者云:我是一只雄鹰,定能翱翔于天际。失败是弱者的无底深渊,却是强者奋斗不息的动力。是强者,就应担当起责任,面对挫折,亮出自己的剑:狭路相逢,勇者胜!
断翅安意如面对挫折敢于亮剑,拄着双拐而要飞越沧海。并非科班出身的她,就像关汉卿笔下的那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样坚强,仅凭一腔对文学的热爱,迎着命运逆流而上,从《诗经》谈到纳兰容若,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谈到翁美玲。她相信,她的坚持不会白白浪费,与挫折搏斗定有灿烂的明天。于是,她在世俗中寻得了文学的洁净、纯真,她坚强地面对,担起生命的责任并将其融进血肉,铸就了文学路上执着的身姿。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众人扼腕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换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双臂的缺失没有使刘伟丧失生的勇气,命运的挫折没有消耗掉他的斗志,他担起生命的责任,亮出锋利的宝剑,披荆斩棘,猛力向前,挫折在刘伟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并非所有健全人都能担起责任,坚强地与挫折搏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节,海子在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可谁又曾想到在梦想塌陷、挫折袭来之时,伴随列车的一阵轰鸣,海子和他灵动笔尖下的优美文字瞬间灰飞烟灭,留给世人的只有永恒的痛。面对人生的挫折要担当起责任,坚强地与困厄搏斗,相信总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行走于人生路上,要时刻充满斗志,挫折与你相遇时,勇敢地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担起责任,勇者无惧。
当郁金香蓓蕾初绽,当红梅怒放于雪原,我才明白,挫折与失败是融进生命的永恒,奋斗与坚强书写生命不朽的神话。我要与挫折搏斗,像火焰般的花蕊无视阴晦,助长坚强的芳菲,一生只要这纯粹。当林则徐虽遭流放却呼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我看见了担当的勇气;当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时,我看见了与挫折拼搏的斗志;当杭州司机以生命换回乘客的安全,用1分16秒演绎职责所在时,我看见了坚守的价值和伟大的平凡!任海枯石烂,拼搏的心不死,担当的信念不灭,奋斗的脚步不止。
不管前进的路途多么遥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论是否成功,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如遇挫折,担起责任,敢于亮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是风帆,就要乘风破浪,又何必在意风是否顺,浪是否稳;是雄鹰,就要展翅九天,又何必在意羽翼是否丰满,是否坚韧。豪情欲把鲲鹏缚,狂飙为我从天落!面对人生的起伏,担起责任,勇敢亮剑,挫折的路上,勇者胜!第二单元 4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提防遭刑宪         刑宪:刑律
B.错勘贤愚枉做天 枉:徒然
C.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 烈:烧
D.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荐:推荐
【答案】 D
【解析】 D项,荐:祭奠。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答案】 D
【解析】 D项,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3.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正角之外的,次要角色;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B.“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耍孩儿”“二煞”等都是曲牌名。
C.科,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为“科”,又称为“介”;云、道、白,旧戏曲中指用口语而不是用唱的方式表达内容的用语。
D.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多幕剧的“幕”;楔子,放在开头相当于“序幕”,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剧情的过渡或联络。
【答案】 B
【解析】 B项,“正宫”是宫调名,其他是曲牌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很是孝顺,对婆婆全心全意。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救婆婆于危难;临刑之时,她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对于不合理的事情,她会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她不听张驴儿的___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地________,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那被________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具有”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或删掉“具有”;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只有A项修改正确。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答案】 B
【解析】 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个方面,排除C、D两项。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是她性格的体现,应与上文紧密衔接,排除A项。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发问 压迫
B.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质问 压抑
C.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发问 压迫
D.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质问 压抑
【答案】 B
【解析】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句中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发问:口头提出问题。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句中形容窦娥对“天地”的责问,选用“质问”更合适。压迫: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其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句中用于形容窦娥内心深处的怒火,应选用“压抑”。
二、能力提升
(2024·广东高三上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大部分戏曲院团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生存,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在B站跨年晚会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不仅仅是破圈,__A__,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__B__,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7.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①“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 ⑤“过分苛求”,删掉“过分” ⑧“首当其冲”,改为“精彩亮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①语序不当。应将“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⑤语义重复。“苛求”,过分的要求。“过分苛求”语义重复,应删掉“过分”;⑧成语使用错误。“首当其冲”表贬义,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攻击或首先遭受灾害。应改为“精彩亮相”。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A.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 B.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文“这不仅仅是……”可知。此处应为“更是……”;再结合前文“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可知,这是“破茧重生”,是对戏曲生态的修复,故此处应填“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B处,结合后文“才能……”可知,此处应为“只有……”;在结合前文“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可知,此处强调戏曲直播中应保持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故此处应填“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2024·广东深圳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
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故选C。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
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完全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可知,“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不等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故选D。
11.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  )
A.《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
B.《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为了反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与拉山德逃进森林,二人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终成眷属。
C.《雷雨》中周萍一次次拼命挣扎,却一次比一次掉进更深的泥潭,悔恨交集中他选择开枪自杀来结束生命。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自己也愤然投江而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项,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B项,《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喜剧,不属于中国悲剧创作。C项,周萍绝望自杀,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D项,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故选A。
12.在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看来,中国古典悲剧并不符合“悲剧”的定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13.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
【答案】 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