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1 庖丁解牛/《庄子》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旷达古无比,身心俱自由——庄子
简介: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
成就: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作品:《庄子》中《内篇》七篇是庄子所作。
?背景回眸
大动荡时代的生存智慧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时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庄子,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残酷性有着比常人更直观、更清醒的认识。《养生主》一文就体现了庄子保全本性、延续精神生命的思想。《庖丁解牛》就选自其中。
?文学常识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①________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周的思想属于②________________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③____________,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代表作品:其主要作品为《庄子》。《庄子》现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战国
主观唯心主义
无为而治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1)本文题目为何选取“解牛”,而非“杀牛”“割牛”或“宰牛”?
【答案】 “杀”字平白无奇,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牛这一难事与杀鸡之类小事一般,极为简单平常,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而“解”字,能很好地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深谙杀牛技巧。“宰”与“杀”是血腥和残忍;“解”是技法,是艺术,是情怀,是境界。“解”牛的庖丁可以被人们视为艺术家,因其拥有高超的技艺。
(2)庖丁解牛的逐步升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庄子在本文中记述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和高明理论,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有好的结果。
2.文脉梳理
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
①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所触:接触的地方。
③履:踩。
④踦(yǐ):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⑤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⑥向:同“响”。
⑦奏:进。
⑧ :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⑨中(zhòng)音:合乎音律。
乃:又。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会:节奏。
盖(hé):同“盍”,何、怎么。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臣:厨师丁自称。
遇:接触。
神欲:精神活动。
天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páo
yǐ
xū
huō
kuǎn
qìng
gū
xíng
chù
huò
牛体的自然结构。
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虽然这样。
到了。
没有不是。
3.一词多义
(1)虚词
〈1〉为
替、给
做
因为、由于
是
被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2〉乃
副词,又
才
竟然
是
你的
〈3〉所
助词,用于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处所、地方
表被动
用来……的
……的原因
〈4〉乎
疑问语气词,呢
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表感叹语气,呢
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2)实词
〈1〉道
天道,自然的规律
道理
思想,学说
说,谈论
路,道路
取道
〈2〉解
剖开
理解,懂得
解答,解释
分裂,涣散
解救,消除
〈3〉族
众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类
灭族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分析庖丁的人物形象
1.经网友投票,庖丁当选为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之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庖丁当选的原因。
【答案】 ①他有高超的、炉火纯青的解牛技艺。解牛甚至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带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②他有着严谨的态度,以及始终如一的谦虚谨慎。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③他始终心无旁骛、专注、注重细节。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
的扰乱也不能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④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从不放弃。他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加上之前的解牛岁月,庖丁解牛的时间已经至少有二十年。但他从未中断,始终如一地坚持。⑤他注重精神上的收获,注重精神的富足,充满自信。庖丁表演完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可见他以我为尊,充满自信。⑥他懂得思考,懂得超越,懂得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
2.庖丁是通过几个阶段达到此境界的?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第一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不懂规律)。②第二个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③第三个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利用规律)
学习任务二 领悟“养生”之道
3.结合下面的补充材料,由解牛之道品悟“养生”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________________。”(总结补充)
补充资料:
(1)展示战国时期国势图。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处于中原地区,属于“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2)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答案】 社会也有其“天理”,纷繁芜杂的社会就好像筋骨交错聚结的样子,人生于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避开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不强行、不妄为;即使已经得“道”,也不能得意妄为,这样才能“保身”“全生”。
4.这篇寓言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①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②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谨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利用规律
一个解牛的厨师,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有人认为,熟能生巧是庖丁解牛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他是苦心经营后的“用心生巧”。否则,是不会“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做个有心人,竭尽全力地去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做得高超。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点评】 语段由课文中庖丁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的例子引入论述。接着用以退为进的方式阐明“用心生巧”的道理。然后顺势提出“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的观点,并提出面对规律的具体做法,思路缜密地论证了“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的中心论点。
片段二 工匠精神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现、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点评】 语段的核心观点是“工匠精神”。语段中首先阐明什么是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以《庖丁解牛》为例,从有利于论证“工匠精神”的角度撷取相关内容加以概述,并进一步点明“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这就是工匠精神”。这种从庞杂的课文素材中提取为我所用的关键点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美文欣赏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无形中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摆脱烦恼,潇洒地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样,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地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庖丁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对于追求充满自信的境界。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得像庖丁一样学会用“刀”。“刀”是生存的武器,用刀是生存的技能。会用刀,刀常新,就活得洒脱。如果不会用刀,砍坏了刀子,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就会陷入苦恼的泥潭不能自拔。那么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就得研究“牛”的结构,摸准牛的肌理,牛的肌理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有牛又无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为简,轻松自如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能够掌握好这把洒脱之刀呢?
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规律可循。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疏导,遇到难解的结设法绕道沟通,避免违背它的规律硬砍硬崩。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不知道拐弯,拼着力气砍坏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尴尬而没有回旋的余地。那么如何研究牛的结构掌握其规律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就是说,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门和路,也就是说要知道从哪儿进,从哪儿走,从哪儿拐弯。比如学习,比如处理人事关系,都是这样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说的是熟悉,熟悉到心领神会,而不是盯住不放。盯住不放会使牛产生错觉,好像被下套。知道被下套,牛就会反感不配合,而这种套子也会把解牛的人套住,不知如何下手。比如要化解人事关系的矛盾,也是这样的,盯住对方不放,不但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会给别人造成一种被下套的错觉,引起他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愿意被人套住。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对方的思路迂回引导,这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其实感官的间隙距离沟通,比物碰物的沟通更有效。对于人事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遇到筋结和股骨怎么办呢?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关键,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对于人事来说,这就叫绕开障碍走路。绕开障碍走路,比跨越障碍省力而且顺畅,即使使对方割爱也不会觉得疼痛。绕开障碍走路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问题效果最佳的方法。“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解决问题不要在硬节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费力丧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致使对方痛得对你不可饶恕。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做事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既不能把自己刀子的锋芒磨损,还要把牛顺利解开,达到一种踌躇满志而不败的境界。对于人事就是要善于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规律办事就顺利,办事顺利心情就愉快,这也就掌握了养生之道了。第一单元 1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 C
【解析】 C项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答案】 D
【解析】 A项,“行为”,古义:两个词,“行”“为”,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批大郤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 D
【解析】 A项,“向”同“响”;B项,“盖”同“盍”;C项,“郤”同“隙”。
4.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怵然为戒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答案】 D
【解析】 A项,判断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在“为”后省略了“之”。
5.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答案】 C
【解析】 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答案】 C
【解析】 C项,“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分析错误。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二、能力提升
(2024·河北沧州高一上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岂不知,天地无需言,一千种生命有一千种语言,一万种生命有一万种语言,时时刻刻在诉说着天地的神谕,践行着天地的夙愿。例如芦苇,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生长在中国最高纬度地段的呼伦贝尔,芦苇只能利用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和时间赛跑。从五月末到八月底,它们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然后听凭风运送生命的希冀,把种籽交给不可知的远方。当一个短促的生命季结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再看芦苇,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燕冰上的壮美。那些镀了淡金似的芦苇,高高地占据了地平线,就像太阳女神不肯离去的裙袂在悬移着。芦苇鳞次栉比,集体直指苍天,犹如姐妹一样互相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看上去棵棵纤细,合起来众志成城。虽然它们茎秆壳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再没有可以滋养生命的汁液,但是似乎弱不禁风的芦苇姐妹,保持着原初的婀娜和力度,犹如伊人倾城,临风于旷野一方,切割出三米高的灿烂风景线。
7.文中画横线处连续使用五个“飞快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五个连续的“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具体写出了芦苇的生长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上看,“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五个连续的“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发芽”“拔节”“孕穗”“开花结籽”“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按照顺序写出芦苇的生长过程,而五个“飞快地”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为什么先写两个“不是”,再写“而是”?
【答案】 两个“不是”与“而是”形成对照,寒冬时节,芦苇并未凋零、萎靡,反而倔强挺立,突出强调了芦苇旺盛的生命力,更体现了“我们”惊诧又惊喜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两个不是强调了芦苇在寒冬季节并未凋零、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燕冰上的壮美”一个“而是”与前面两个“不是”形成对照,突出了芦苇与众不同的姿态——倔强地挺立,壮美。这样写既强调了芦苇的旺盛生命力,也突出了我们的感受,“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表达了对芦苇的赞美与钦佩。
9.文中加点语句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文本表现力的?
【答案】 两个逗号将“依偎”“支撑”“拥抱”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在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表现了芦苇生长时的不同状态,突出了芦苇生长的茂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其效果的能力。逗号的使用将句子隔成了三个短句,“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逗号的作用是停顿,这样读起来一句一顿,突出了芦苇的三种状态,表现了这一方芦苇生长的茂盛。
(2024·河北沧州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关系。庄子的《养生主》不仅牵涉与知识领域、现实实践等相关的思考,还寄寓了庄子对宇宙流行及生命价值的理解,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天人观念的生成是宇宙论乃至人生论的基础,天人关系理论构成了道家学派哲学思辨中的重要部分。《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已经体现出相当清晰的天人逻辑关系。郭象注《庄子》时提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这就是说,庄子对“天”这一概念的使用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表明天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关,是自然事物的总称。在《养生主》中,庄子充分肯定了天人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当给予区别:“‘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可见,庄子在此对天与人做出了明确划分,天人相分于是构成了庄子养生学说的逻辑起点。在庄子看来,天人之分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不仅如此,天是人的存在根据,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的因素。此处,天与人之别集中体现为自然天成与人事造作之别。“天与”“人与”一句的关键逻辑在于,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将天与人并列而谈,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因素。回答者则进一步在天与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反映于人身的结果其实仍然是天之作用,展现出庄子天人相分的基本观点。概言之,庄子对天人之间差异性的强调,既是想以此确立起天人相分的基本逻辑,也是为论证天相对于人的优先性做理论上的说明与奠基。
庄子在延续并发展老子生成论的基础之上,在养生思想中进一步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在《养生主》中,这套实践准则集中体现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庖丁解牛”表面上是庄子对解牛技艺的阐述,实则意在触及身处复杂万象中的人调适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经由“解牛”意象的隐喻,可以清晰看到庄子将作为实践活动的“技”与“道”联系起来,寻求二者的相通之处,“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在运行中表现出合规律而又合目的,因此,带有主观创造性的“技”也必须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唯此实践活动才能成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庄子的理论落脚点所在。这便是寓言结尾处文惠君由此所悟之道的实质: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才悟得“养生”之“道”,“依乎天理”是其中的线索和关键。故此可以认为,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反之,若不尊重客观规律,就无法进入自由的境地。人的自由的获得在于主观精神与客观规律相一致。就养生问题而言所带来的启示是,唯有明确天人之别,并顺着自然的理路,将其作为常法,才是养生的可能路径。
庄子对“保身全生”的重视在《养生主》首章中便有体现。其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体现出庄子在生命实践领域的核心追求。在庄子看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养生的四个重要层次,四者的达成必须以“缘督以为经”作为必要前提。“督”,即人体之“中”;“尽年”,指尽天命之年,即生命实现自然意义上的完成状态。人就与自然规律发生联系,天人关系在此构成了个人生命成立的必要基础。人在宇宙间生存则必然与外部世界产生交互,无法仅仅困囿于一身,而是要适应天地宇宙的法则。人就算达到自身的极限,也仍然无法超越天地之无穷。庄子站在道家天人和谐的立场,提倡人须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用更为广大的、无限的观点去理解宇宙,远离因走极端而危及生命的存在。而人性的存在和超越,首先必须落实在“全生”“安命”的层面。在此基础上的“全生”“安命”不仅是求得生命的保全,还强调精神的齐全和完好,即天人之间的和谐。庄子认为,如果能忘记世俗荣辱观念,就不会有心为善以求名利,也不会有心为恶遭受刑法,自然也就能实现保全身躯、护全天性、奉养双亲、尽享天年等目的。人作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时时刻刻、无法避免地参与着与天地万物的沟通,因此,天人和谐必然是成就完满生命的基础,是经由养生而达到自由之境的必然条件。
《养生主》篇以“秦失吊老聃”之喻作结,从“安时”“处顺”两个角度说明天人之道的相通性。寓言的主要内容为,老聃死后,其好友秦失来吊,却只哭了三声,有人因此责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庄子借秦失之口对其养生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这就是说,老聃是应时而生,应时而死,此乃顺天之理。若不能够洞明这一点,反而执着、局限于其中,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的行为,亦即“遁天之刑”,古时称为逃避自然的刑法。推而扩之,视生死如一的态度,是能够体悟天道并与之为一的具体表现。在此,庄子引入其养生思想中的重要结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就是说,安心适时地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庄子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更明确地体现在“薪尽火传”的比喻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就是说,烛薪一定有烧完之时,火种却可以传递下去;虽然形体逝去,精神却可长存,实现价值的延续和超越。“薪火之传”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这也正是上达天道、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契机。
(摘编自李闫如玉《〈庄子·养生主〉
中的天人之思》)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思想认为,天人关系的生成论是宇宙论、人生论的基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郭象对天人关系做了清晰地阐释。
B.庄子延续、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关系的生成论,并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这体现了庄子对天人关系的深入思考。
C.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喻示养生之法,即带有主观创造性的“技”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以求得延年益寿、福泽绵延。
D.庄子重视“保身全生”,在生命实践领域追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他认为这四点是养生的重要层次和终极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郭象对天人关系做了清晰地阐释”错误。根据原文“《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已经体现出相当清晰的天人逻辑关系”可知,应该是老子对天人关系做了清晰的阐释。C项,“以求得延年益寿、福泽绵延”错误。由原文“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唯此实践活动才能成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庄子的理论落脚点所在。……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反之,若不尊重客观规律,就无法进入自由的境地”可知,应该是以达到自由之境,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D项,“他认为这四点是养生的重要层次和终极目的”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在庄子看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养生的四个重要层次,四者的达成必须以‘缘督以为经’作为必要前提”可知,原文只是说“重要层次”,没有说是“终极目的”,无中生有。故选B。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天与人属于不同的范畴,强调天人之间的差异性,老子的观点与他完全相反。
B.庄子认为,人要进入自由之境,就要使主观精神与客观规律相一致,尊重客观规律。
C.庄子认为,反映在人身的结果其实是天的作用,人的极限是无法超越天地的无穷的。
D.《养生主》中“秦失吊老聃”的故事阐释了视生死如一、体悟天道并与之为一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老子的观点与他完全相反”错误。根据原文“庄子在延续并发展老子生成论的基础之上”,可见老子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反,且文中并没有提到老子是否强调天人之间的差异性。故选A。
12.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天人关系”的内涵的一项是(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B.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D.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天人关系”的内涵是“依乎天理”“以人顺天”。A项,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B项,意思是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休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会。B项符合“天人关系”中人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内涵。C项,意思是腐朽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新奇的东西,新奇的东西也可以转化为腐朽的东西。D项,意思是小鸟在树上,只不过占有一枝树枝;偃鼠喝河水,也不过喝满肚子。故选B。
13.下列选项,对“养生之道”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养生主》就养生问题给人们带来启示,明确天人之别、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好方法。
B.庄子认为,通过养生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养生指生命的保全和精神的完好,要天人和谐。
C.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形体更重精神,形体会逝去,但精神可长存,价值可延续、超越。
D.《养生主》借寓言故事的形式讨论了养生之道,寄寓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形体更重精神”错误。由原文“‘薪火之传’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这也正是上达天道、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契机”可知,原文是“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故选C。
14.《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王派使者带着重金去聘请庄子,庄子以神龟作比喻,问使者:神龟是愿意死后被放在庙堂上祭祀呢,还是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使者说: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答案】 ①庄子认为,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拒绝楚王聘请的行为,体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不愿局限于朝政的思想。②庄子重视“保身全生”,追求“尽年”。庄子以神龟为喻,表达了人如果忘记世俗荣辱、功名利禄,就能保全身躯、尽享天年的思想。③庄子不仅追求生命的保全,还强调精神的齐全和完好。庄子以神龟为喻,拒绝楚王的聘请,顺应内心的需求,成就了自我精神的完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在运行中表现出合规律而又合目的”“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对使者说“请回吧,我将在泥涂中拖着尾巴活着”,庄子拒绝楚王聘请的行为,体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不愿局限于朝政的思想。“庄子对‘保身全生’的重视在《养生主》首章中便有体现。其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体现出庄子在生命实践领域的核心追求。在庄子看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养生的四个重要层次,四者的达成必须以‘缘督以为经’作为必要前提”,庄子重视“保身全生”,追求“尽年”。庄子问使者“神龟是愿意死后被放在庙堂上祭祀呢,还是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庄子认为“如果能忘记世俗荣辱观念,就不会有心为善以求名利,也不会有心为恶遭致刑法,自然也就能实现保全身躯、护全天性、奉养双亲、尽享天年等目的”,以神龟为喻,表达了人如果忘记世俗荣辱、功名利禄,就能保全身躯、尽享天年的思想。庄子不仅追求生命的保全,还强调精神的齐全和完好,“烛薪一定有烧完之时,火种却可以传递下去;虽然形体逝去,精神却可长存,实现价值的延续和超越”,形体会逝去,但精神可长存,价值可延续、超越。庄子以神龟为喻,拒绝楚王的聘请,顺应内心的需求,成就了自我精神的完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