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答案】 D
【解析】 长:年长。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答案】 D
【解析】 A项“以”同“已”。B项“莫”同“暮”。C项“希”同“稀”。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因之以饥馑
以:介词,用、拿
【答案】 A
【解析】 乎: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
4.下列句子中,“尔”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答案】 A
【解析】 A项“尔”是代词,你们。其他三项均是作词尾。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答案】 C
【解析】 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4·安徽高三上阶段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2)(2024·河北一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是治国三年,子路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知礼法;而冉有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2024·重庆万州高一下阶段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4)(2024·湖北高一下阶段练习)孔子与弟子交谈时循循善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因志趣与另外三人不同而有顾虑,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他积极表达。
(5)(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阶段练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可使有勇 可使足民 (3)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4)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5)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二、能力提升
(2024·广东广州高二上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__①__。相反,它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还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__②__,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__③__之感。正所谓“__________”。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①艰深晦涩 ②息息相关 ③如沐春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强调《论语》的内容并不会让人难以理解,可填“艰深晦涩”。艰深晦涩: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第二空,语境强调“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相关联”,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第三空,语境强调的是读《论语》的感受是温暖的,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可填“如沐春风”。如沐春风:如同沐浴在春风之中,和暖舒畅。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沐浴春风一般。
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末画线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语常不语怪,语人不语神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文中“《论语》……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分析,语境强调的是《论语》强调的是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的东西,而是谈论平凡的人事。A项,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强调的是“亲身实践”。B项,不与人论说怪异之事和鬼神之事。强调循常理,尽人事。C项,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D项,黄金也会有点儿杂质,白玉也会有点儿污点。借喻一个人不能十全十美,不宜求全责备。故选B。
9.文中运用了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案】 ①表达作用:论证观点(论点)。运用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证明了《论语》文本具有文学性特质的观点。②效果:列举确凿、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自然段引用杨绛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甚至“还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这个观点。即运用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证明了《论语》文本具有文学性特质的观点。杨绛是学界大家,举杨绛的例子,并引用她的原话,列举确凿、具有代表性,既能丰富语段的内容,又增加了读者的信任度,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024·湖北高一下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
(节选自《孔子世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答案】 B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也”作语气词,置于句末,故应在B处断开;“相”作谓语,“夫子”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远人”作主语,“不服”作谓语,故应在F处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文中指战争。
B.疾,文中指憎恨,与成语“疾恶如仇”的“疾”意思相同。
C.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文中意思是内部。
D.党,文中指因共同政治见解而结成的团体,与今天“政党”的“党”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项,正确。句意:季氏要对颛臾用兵。B项,正确。句意:君子憎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借口(托辞)的做法。/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C项,正确。句意:我恐怕季孙所应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D项,“文中指因共同政治见解而结成的团体”错误。“党”,家乡。句意: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故选D。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对冉有的表现很不满,引用史官周任的话,给予了严厉斥责。
B.冉有认为颛臾会成为鲁国的忧患,孔子认为颛臾是社稷之臣,国家真正的忧患在萧墙之内。
C.季桓子说历史上鲁国曾几度兴盛,但因得罪孔子,国家又衰落了,故要求季康子任用孔子。
D.因公之鱼阻挠,季康子没有征召孔子而征召冉有,子贡嘱咐冉有请求季康子征召孔子为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鲁国曾几度兴盛”错,曲解文意。文中季桓子说:“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意思是鲁国差一点儿就能在孔子的治理下兴盛起来,但因为罢免了孔子之职,故没能成功兴盛起来。故选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答案】 (1)冉有!(这)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2)如果我死了,你一定会做鲁国的国相;(你做了)鲁国的国相,一定要征召孔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乃……与”,表示揣测、估计,恐怕……吧;“尔”,你们;“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过”,动词,责备。(2)“即”,如果;“若”,你;“相”,名词作动词,做……的国相;“必”,一定。
14.根据材料一,请简要分析:孔子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批评了冉有。
【答案】 ①冉有作为季氏的辅佐之臣,没有忠于职守,尽到劝谏之责;②找借口推脱自己的罪责;③对鲁国真正忧患认识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①根据“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概括:冉有作为季氏的辅佐之臣,没有忠于职守,尽到劝谏之责。②根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概括:找借口推脱自己的罪责。③根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概括:对鲁国真正忧患认识错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进见孔子,说:“季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这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这个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他做东蒙山的主祭者,并且在鲁国疆域之内,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下都不想这样。”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过这样的话:‘拿出自己的力量去就任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那么要那搀扶的人干什么用呢?并且你的话也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牢并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有!君子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借口(托辞)的做法。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如果能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如果能和睦就无所谓人少,如果能安定就不会倾覆。像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增进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策划在国内用兵。我恐怕季孙所应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材料二:
秋季,季桓子病重,坐在辇车上望见鲁都的城墙,深深地叹息道:“昔日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兴旺了。”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如果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必须召请仲尼。”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季桓子安葬完毕,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大夫公之鱼说:“往日我们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无终,结果被诸侯所嗤笑。如今又要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终,这就会再次被诸侯所嗤笑。”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请冉有。”于是派出使者召请冉有。冉有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冉有,不是小用你,将要大用你啊。”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调教他们的办法了。”子赣知道孔子心想回去,他去送冉有起程,趁机告诫说:“倘若任用你,就一定要招聘孔子。”冉有离开陈国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居蔡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领会诸子散文论事说理的不同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认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千古圣贤,万世师表——孔子
简介: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成就: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他广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编订《诗》《书》《礼》《乐》,为《周易》作传,编撰《春秋》。
?背景回眸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时代著名的师生对话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此时,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并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与学生的这段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文学常识
《论语》
《论语》是一部①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它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称为“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共二十篇,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事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录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整体感知
?[内容概括]
1.初读印象
(1)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什么?
【答案】 弟子言志及孔子评志。
(2)孔子对于他们几个人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 ①对于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的话不够谦让。②对于冉有:没有正面评价,但可以看出孔子总体上还是对其满意的。③对于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并认为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职位。④对于曾皙:赞同他的观点,认为曾皙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内容概括]
本文记述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文脉梳理
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②以:因为。后一个“以”同“已”,是“止”的意思。
③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④毋:不要。一说本句的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老了,)没有人用我了。这里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⑤居:平日、平时。
⑥则:那么。
⑦以:用,做。
⑧尔:表状态,常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⑨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⑩摄:夹处。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接续。
饥馑(jǐn):泛指饥荒。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及:等到。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shěn):微笑。
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
如:至于。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xī
shěn
kuì
yú
kēng
mù
jǐn
sì
2.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同“稀”,稀疏
“莫”同“暮”,暮春,农历三月
“与”同“欤”,语气词
3.古今异义
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或者。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4.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____________
(2)则何以哉____________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___________
(4)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5.一词多义
(1)实词
〈1〉尔
代词,你、你们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
相当于“然”
〈2〉言
动词,说、谈
名词,话
连词,假如,如果
连词,或者
连词,至于
名词,平日、平时
动词,居住
动词,处于
动词,停留,止息
动词,施加(某种行为)
动词,夸大
动词,增加
名词,益处
介词,等到
动词,比较
动词,勾结
动词,赞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诘,同“欤”
介词,因为
动词,同“已”,“止”的意思
动词,用、做
介词,用、拿
连词,而,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6.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指小相;大,指大相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旁听对话,感受孔门风采
1.观察孔门四子的形、貌、举止,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概括他们的理想目标。并考虑他们适合的职务。
人物 说话态度 形象特点 人生理想 适合职务
子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冉有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坦率
心直口快,不谦让,自信心
十足
国家强大
政治家
谦逊
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
国家富足
经济学家
人物 说话态度 形象特点 人生理想 适合职务
公西华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曾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更加谦逊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国家文明
外交家
从容、优
雅、潇洒
优雅、潇洒,淡泊功名
人民幸福
教育家
2.从孔子的问话与对学生评点的用语、方式中,你能看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具有怎样的风范?这是一堂怎样的课?
【答案】 ①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非常了解学生;亲切平易,温文尔雅,民主平等,包容。②这是一堂自由、宽松、轻松、愉悦,各言其志、各抒己见的思想课、人生课。
3.假如你能发言,参与其中的你会言什么志呢?试用文言文写出你的发言。
【答案】 示例一:愿闻鸡而舞,十年面壁;而后乘东风之器,观环宇之浩瀚,赏星辰之灿烂;孜孜于奥妙,投身于大国之崛起。(宇航员)
示例二:惟愿以夫子为范,树之育之,教之以真,导之以知;以春蚕之丝,蜡炬之灰,换懵懂之孺子具德兼才。(教育者)
示例三:虽非大器,然愿护一隅之地,黄发垂髫,怡然而安;免于暴避于险,路无有拾遗,夜无虑闭户。(警察)
学习任务二 思考四子的志向,理解“吾与点也”
4.旁听完师徒的言志课,哪一位弟子的志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回味无穷?请你针对他的理想,写一篇短评。试分别从文学角度和思想角度列一个提纲,写出提纲的内容。
【答案】 示例:我选择曾皙。(1)文学角度:①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曾皙的气度不凡、丰神俊逸。②理想描绘有画面感,充满诗情画意,画面和谐、自由;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图。③没有具体言志言情,只描述生活状态,却能从中读出情感,自由和幸福感跃然纸上。
(2)思想角度:①曾皙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②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也赢得了孔子的赞许。
5.你将短评发表在公众号上,收获了很多人的点赞;但也有不少人在你的短评下留言,质疑你的观点,并且抬出一些证据,力证曾皙的理想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道家观点,说孔子其实也存在道家的“无为”观念。以下为筛选的留言:
甲: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
乙: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此洒脱看开,不是道家思想融入吗?
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什么都不在乎,这一刻的孔子难道不是短暂地有了道家思想吗?
面对这些质疑,你将如何回复?
【答案】 ①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始终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是孔子晚年四处碰壁回到鲁国之后的感叹,并非要消极避世,因为他选择了著书立说,继续传授私学。这和“无为而治”的道家做派是不一样的。至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感叹,强调的是“义”字,“不义”得来的富贵,绝不占有,这更是跟儒家的“仁义”道德相承。
③曾皙的理想,即大同世界,百姓富足安乐,这始终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而在乱世靠“无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安定的。
另外,研究儒家思想和孔子,不能靠断章取义。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清清沂河边
露湿春草,竹叶滴音。风轻轻地一舞,便掠起泥土氤氲的生气,清新而纯净。莺歌穿柳,燕尾剪窗,阳光肆意地一洒,便铺下空中弥散的春意,勃勃而盎然。
身着春服的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欢笑奔跑的稚童,在沂水边踏青。他们昂首引颈,神采奕奕,正唱着一曲动听的歌,迈步向前。他们走在一片绿色的春意里,哼唱着张扬而充满活力的歌曲。与莺歌燕鸣相牵相绕,织成一首春的交响曲,在广阔的春天里凝成一片深重辽远的跫音。
【点评】 语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点描摹了“暮春”时节的景物和大人与孩子“咏而归”的欢快状态,再现了曾皙理想中民风淳厚、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图景。作者把重心放在刻画“咏而归”的人物神态上,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片段二 各言其志
语文课上,老师在找人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桌轻声对我说,她最讨厌曾皙,讨厌他没志向,只想着在春天和大人小孩在河里游泳玩耍。我笑笑,不置可否。我一直没告诉她,我最向往的就是曾皙这“暮春游乐图”似的生活境界,不需要太多的钱,没有琐事缠身,静静地握着自己喜欢的书,或《诗经》,或唐诗宋词,在心情愉悦时可以抛下一切跑到山顶,只为了看一次日出……很多人说我傻,起个大早仅仅是为了看那个每天早晨都会升起的大火球,唐诗宋词读再多也不能当饭吃,我也只是微微一笑,只一句“我喜欢”堵住众人喋喋不休的嘴。
我喜欢刺激,更向往平淡。我对所有人说,他们很惊讶地看着我,这根本是矛盾的,我又笑了,人本身就是矛盾的啊。
【点评】 语段由语文课上老师在找人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引起话题,如话家常,亲切自然。接着以同桌的口吻,引出关于曾皙“暮春游乐图”的课文素材,并以此作为反驳的例证,引出“我喜欢刺激,更向往平淡”的中心论点。材料运用娴熟自然,值得学习。
?美文欣赏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显示了孔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而历史上,孔子一生既有“相夹谷”“堕三都”的丰功伟绩,又有周游列国,厄于陈、蔡的艰难时刻。孔子一方面切身体会到时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另一方面又“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为恢复以礼乐和德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而四处奔走,至今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孔子生活的时代,血缘伦理秩序以及以此为前提的分封制,已因诸侯之间的不断争战而难以维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一方面认为要维持周礼的秩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仁”之观念的提炼,强调更有普遍意义的仁义价值。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看到的更多是价值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并试图通过消解价值的方式来安顿人心;而孔子则从仁爱的角度,看到了君子面对混乱时世的责任。由此,仁爱的价值展现为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和厚德载物的承受力。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体现的是基于对人类、万物之爱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一种舍我其谁和百折不挠的雄大气魄。
“知其不可而为之”,本是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语见《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的确,孔子对于时代能否接受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但他没有选择隐居山林,去过“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生活,也没有像其他谋略家那样,为了讨好诸侯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张。孔子之知其不可,是因为他要坚守自己的社会主张。为此,他不惜冒犯当时势力日炽的季孙氏、孟孙氏,反对他们对礼制的破坏,也因此被迫周游列国。但与同时期奔走于各国的“谋食”者不同,他勇于直面“道之不行”的现实,去寻求哪怕最微弱的可能性。他不仅在陈、蔡、匡等诸侯国屡陷困厄,甚至还
多次遭受子路等门人的误解与质疑。但孔子依旧以仁者之博爱、智者之远见和勇者之毅力,致力于拨正混乱的秩序、扭转社会堕落的趋势。作为文明的承载者,孔子必然要遭受矛盾和困境的洗礼,才能得到同时代和后世人的不断礼赞。
在我看来,晨门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指摘孔子明知做不成而非要做无用的努力,而是赞美他对理想的坚守。《论语》中记载了一批与孔子同时代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人物,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他们是当世的贤者,面对天下无道的现状,却宁愿做避世的高士。《论语》如实记录了他们与孔子的相遇,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例如,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子路掉队遇到了荷蓧丈人,听闻了他对儒家的一些批判之词。孔子听说后,认为荷蓧丈人是值得尊重的“隐者”,让子路重新去寻他,荷蓧丈人却避而不见。由此,子路评价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孔子与弟子们正是在这种“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环境中,没有失望、躲避或是同流合污,而是穷尽一生寻求并致力于裨益世道人心之道。
又有一次,孔子遇到耕地的长沮、桀溺,使子路去问路。他们对子路说:“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就是说,与其跟随孔子那样的“辟人”者,还不如跟随他们这样的“辟世”者。孔子听后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需要有人站出来,革弊纠偏,重扬社会正气,为实现公平公正、秩序井然的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因而,对孔子而言,不论天下有道无道,他都不敢有丝毫忘天下之心。
回到鲁国后,孔子没有沉湎于周游的失败,而是继续整理“六经”并教授弟子,一方面,希望弟子可以继承自己的学问、主张与理想追求,明德修身、持守精进,将来匡时济世、保境安民;另一方面,则通过经典宣扬理想、感化人心,并以身作则,由自己与弟子的修身之德陶冶周边人群乃至社会大众,为人心气质之变化、社会秩序之改善铺平基础。朱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诚哉斯言!因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既体现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迭遭困厄、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精神,也体现为通权达变、与时偕行、进退有度的处世态度。正是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持续激励着古代士人们进德修身、建功立业,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