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38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38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23:36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9 说“木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
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成就: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
代表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学术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综论》等。
?背景回眸
提振诗坛精神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特点。
?文学常识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简说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少年精神”这个术语是林庚先生在讲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什么是少年精神?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的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
布衣情怀:布衣情怀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布衣情怀,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说“木叶”》中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答案】 真正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文脉梳理
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niǎo
xiāo
piān
rǎn
mián
chán
mián
yín
bāo
jiǎo
zhuó
gāo
yùn
zhēn
dìng
shuān
2.辨形组词




灼灼







3.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精致·精制
这件________的根雕艺术品是他用一根老树根花了三年的时间________而成的。
(2)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①这个____________的姑娘,最见不得邪恶和阴谋。
②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____________。
精致
精制
疾恶如仇
深恶痛绝
【解析】 (1)二者都有“精细”的意思。区别:“精致”是形容词,表示制造精巧细致。“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精工制造。(2)都含“厌恶憎恨”之意。异: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语义较重。
4.词语解释
(1)疏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绵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缠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通透,不繁密。
①稠密。②(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婉转动人。
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差,相差。毫厘,“毫”和“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quán),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理解词句的含义
想要深入体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分析。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等。本文作为一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文艺评论,运用的词句内涵丰富。学习时,要注意深入品味。
1.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问题。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为什么说屈原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
(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
(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
(4)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答案】 (1)“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他是“惊人的天才”。
“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性,“木叶”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2)“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它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3)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
(4)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
学习任务二 赏析文本手法
本文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探讨分析。学习时要注意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
2.本文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答案】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3.林庚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本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答案】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较真
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嘛?有必要吗?我说,有必要!你看人家林庚,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就弄清楚了古诗文中“树”与“木”和“叶”的细微而又重要的区别;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在古诗文的理解鉴赏方面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朋友,当你学习不进反退时,当你工作庸庸碌碌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较真”过吗?
片段二 诗意的生活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唱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白雪皑皑的冬季……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美文欣赏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这样同时并见,要说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晩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唐诗综论》,有改动)
【鉴赏】 《青与绿》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在概念上,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在意味上,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作者认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第三单元 9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__①__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__②__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时,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传播推广传统文化,(    )。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__③__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①喜闻乐见 ②图文并茂 ③曲高和寡
【解析】 第①处,形容国潮、插画等现代元素,用以充当“青少年”的谓语,可填“喜闻乐见”等成语。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第②处,与“枯燥”形成对比,照应上文“国潮、插画等……现代元素”和下文“生动活泼”,可填“图文并茂”等成语。图文并茂:(同一书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第③处,所在句子强调传播推广传统文化要重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若“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人们不感兴趣,就会导致传统文化不受欢迎,即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时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
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
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
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没有将“思想引领”“双向奔赴”二者相比较的意思,排除A、B两项。下文强调的是“双向奔赴”,侧重于调动用户的兴趣,将“双向奔赴”放后面更合适,排除C项。故选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示例:这些数字藏品既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又像放大器一样,大大提高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像放大器一样”与“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语序不当,可将前两个分句互换位置;二是“增强”与“知名度”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__①__,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木叶”形象的微黄干燥之感,自然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气息。但__②__,它更多地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梅”的凌寒独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更重要的是,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不是孤立的、临时的,__③__。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
C.直播带货“翻车”,主播该如何担责?春节期间的直播带货更需要专业和严格地选品。
D.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表示病毒肆虐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答案】 D
【解析】 D项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均表示突出强调。A项表示反语讽刺。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很多(有的)来源于形象 ②暗示性并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暗示性并不由形象直接引发) ③而是共同的、长久的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句及后面举的例子“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木叶’形象的微黄干燥之感,自然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气息”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很多来自形象,故应填“很多(有的)来源于形象”。第②处,根据句中的“但”可知,前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它更多地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不仅仅来自诗中的形象,更多来自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所以可填“暗示性并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或“暗示性并不由形象直接引发”。第③处,由前句“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不是孤立的、临时的”和后句中“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可知,此处是说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是共同的、长久的,故可填“而是共同的、长久的”。
二、能力提升
(2024·辽宁大连高一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__①__,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老人是谁了。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__②__,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__③__,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①鸦雀无声 ②高谈阔论 ③大吃一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林庚讲课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从“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可以看出,即使讲课停歇时,学生也沉浸其中,所以可用成语“鸦雀无声”,解释为:形容非常安静。第二空,根据“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可知,两人谈话声音大,该成语用来修饰两人谈论学问,所以可用“高谈阔论”,解释为:形容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第三空,根据后文“不知所措”可知,这叫声突如其来,让人颇感意外,所以可用成语“大吃一惊”,解释为: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7.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风满袖”的引号作用是强调。A项,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B项,引号的作用是强调;C项,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D项,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故选B。
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且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答案】 示例: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题中,首先提取句子主干“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也已经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了”,然后将“晚年坐在燕南园藤椅上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这一定语变成句子形式,“晚年,这位坐在燕南园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再按照先陈述老人的状态,再陈述学生的行为的顺序组织语言,注意句子通顺。
(2024·河北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9.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音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项,“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D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故选C。
10.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故选C。
11.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白居易《池上早夏》)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A项,“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C项,“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项,“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B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
12.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 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13.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点,“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以概括出:“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可以概括出:“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