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熔铸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__①__、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__②__,既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又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__③__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①独具匠心 ②水乳交融 ③始终不渝
【解析】 ①独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②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③始终不渝: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 D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比喻,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A项比拟,以“看”“厌”言敬亭山,赋予其以人的动作和情感。B项夸张,以“不盈尺”言山之高,凸显蜀道之难。C项借代,以“帆”代指船。D项比喻、设问,把“愁”比作“一江向东流的春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案】 ①在“适宜”后加“与否”;②在“继承与创新”后加“的问题”;③将“直接体现……审美品位”与“则涉及……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调位置。
【解析】 ①“美丑、适宜……”不合逻辑,“美丑”涉及两个方面,而“适宜”只涉及一个方面,并列不当,应在“适宜”后加“与否”。②“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成分残缺,“涉及”缺少宾语中心词“的问题”。③“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语序不当,“深层次”表明后面的层次应更深,所以应将前后内容对调。
4.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文集叫《凝动的音乐》,意思是建筑虽然固定不动,却有韵律之美。从下面三本书中任选一本,表达你对书名的看法。
①书名:《穿过地平线》 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
②书名:《看风云舒卷》 作者:气象学家竺可桢
③书名:《彼此的抵达》 作者:桥梁学家茅以升
【答案】 示例一: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看风云舒卷》,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暗含了竺可桢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桥梁学家茅以升的《彼此的抵达》,不仅表现出了桥梁的作用,还令人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__①__。一般来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__②__,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通过一道道门,进入一层层院,一院院景物不同、__③__,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答案】 示例:①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 ③一步步感受有别
二、能力提升
(2024·广东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说明性文章,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与介绍事物相比,( ① ),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________。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________,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 ② ),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________。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________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 ③ ),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功夫 无论如何 面面俱到 初步
B.工夫 一般而言 面面俱到 逐步
C.工夫 无论如何 纲举目张 初步
D.功夫 一般而言 纲举目张 逐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工夫,表示时间。功夫,指人的本领、造诣如何;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前面有动词“下”,应填“下功夫”,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一般而言:就通常的情况来说。无论如何: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一般而言”的表述更为严谨,“无论如何”过于绝对,此处用“一般而言”更合适。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纲举目张: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的环节。此处想表达的是抓住关键要素,带动次要部分,故填“纲举目张”。逐步:一步一步地。初步:开始阶段的。此处应为逐渐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故填“逐步”。故选D。
7.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①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说明事理难度更大) ②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对事理把握得越准确) ③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通过对比彰显事理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与介绍事物相比”,本空应以“说明事理”为主语,因“事物是具体的”,“介绍事物”相对容易,而“说明事理”要难一些,所以此处可填: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说明事理难度更大)。第②处,前文“之所以说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强调对事理的认识的重要性,后面是深入认识的结果,所以此处可填: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对事理把握得越准确)。第③处,应照应“也可以由浅入深”,形成并列关系,根据后文列举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可确定此处填: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通过对比彰显事理的特点)。
(2024·北京房山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2题。
材料一:
中国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这些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并沿用的惯例,形成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成为其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些都是我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国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取材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在人类各民族的建筑大家庭中,中华民族的建筑有独特的体系。我们的祖先采用了极其智慧的方法:在台基上用木材先树立构架以负荷上部的重量;墙壁只起分隔内外的作用而不必负重,因而门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能得到最大的自由,不受限制。这个建筑体系能适应任何气候,适用于从亚热带到亚寒带的广大地区。这种构架法符合现代的钢架或钢筋水泥构架的原则,是保持中国风格的极其有利的条件。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创造了在柱头上用层叠的挑梁承托上面横梁的方法,使得屋顶部分出檐深远,瓦坡的轮廓优美。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每一个组合称作斗拱。斗拱和它们承托的庄严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上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建筑上达到的高度艺术性的工程。我国古代的匠师们还巧妙地利用保护木材的油漆,大胆地把不同的颜色组成美丽的彩画、图案。不但用在建筑内部,并且用在建筑外部檐下的梁枋上,取得外表上的优异的效果。在屋瓦上,我们也利用有色的琉璃瓦。这种运用颜色的方法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
(取材于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
材料三:
在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作为文化载体,建筑的功用强于文字;其他门类的艺术,如绘画、雕刻等,往往都为建筑服务。而在中国,文字才是历史的主要载体,建筑只是一种实用技艺,且从来未被推到高于其他技艺的地位。西方人将建筑看作永久的纪念物,追求建筑在物质上的高大与恢弘;中国人不求实物之长存,建筑只求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而已。儒家长期倡导的“卑宫室”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奢华的风气,限制了建筑的规模。单纯从物质表象去评价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优劣,是有失公允的。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较之西方的承重墙结构体系,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是高超和先进的。并不承重的中国墙体,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墙倒而屋不会塌。框架结构一旦确立,空间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室内可以灵活地分隔布置。构件之间采用榫卯构造,具有很大的弹性,能消减瞬时的水平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榫卯连接的构件极易装配和拆卸,甚至可以做到整栋建筑物的拆卸搬迁。三国时孙权迁都建康,下诏拆运武昌旧宫的材料修缮新宫。孙权拆旧建新的出发点是节俭,但是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早就有了“可循环”的优点。
中国建筑很早就朝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很容易。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在欧洲,一座大教堂的建造往往需要百年。比较起来,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而易见的。
(取材于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8.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
B.岫云观的重檐庑殿顶属于中国建筑的“词汇”。
C.位于北京市中轴线的故宫是建筑的“大文章”。
D.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于庄塔是建筑的“小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A项,“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错,从材料一第1段“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是我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可知,求得台基、台阶、栏杆比例的方式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故选A。
9.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中国建筑匠师们所用方法的一项是( )
A.用木材在台基上先树立构架以承担上部的重量。
B.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
C.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组合承托庄严的屋顶。
D.在建筑外部檐下梁枋上用油漆绘制彩画、图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B项,“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是中国建筑具有独特性的原因,而非中国建筑匠师们所用方法。故选B。
10.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三,其中能被孙权拆旧建新的例子直接说明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能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
B.榫卯连接的构件很容易拆卸与搬迁。
C.中国的木建筑有“可循环”的特点。
D.中国建筑早就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材料三第2段中,孙权拆旧建新的例子紧接于“榫卯连接的构件极易装配和拆卸,甚至可以做到整栋建筑物的拆卸搬迁”之后,可见作者用这一例子意在直接说明“榫卯连接的构件很容易拆卸与搬迁”;中国的木建筑有“可循环”的特点,则是从孙权拆旧建新这一例子间接看出的。故选B。
11.根据材料一,下列属于中国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
A.出檐深远的屋顶与轮廓优美的瓦坡
B.中国建筑中露在外面的一部分结构
C.中国建筑中处理装饰与结构的方法
D.只起维护和分割作用而不承重的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1段对“文法”和“词汇”的解说可知,“词汇”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文法”是构件和因素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A、B、D都属于构件和因素;C属于因素之间的处理方法。故选C。
12.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梳理中国建筑的部分特点,将下表①—④处补充完整。
中国建筑 材料 特点 举例
一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③________ 中国建筑天安门的装饰与结构完全统一
三 适度性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样性 ②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的“小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 ③统一性 ④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大文章’如宫殿、庙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可知,②处应填的例子是: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的“小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根据“这种‘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故①填写“多样性”。根据材料二中的例子“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分析,中国建筑中天安门的装饰与结构完全统一,其具有“统一性”的特点,故③处填“统一性”。根据材料三中“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而易见的”分析,中国建筑具有适度性的特点,故④处应填的例子是“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与探讨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提高理解学术论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准确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梁思成
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梁启超长子。1928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和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
成就:梁思成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梁思成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代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梁思成全集》等。
?背景回眸
把建筑视为生命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
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文学常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好坏的重要标准。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学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答案】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了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上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了所论述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建筑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重点。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2.文脉梳理
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sǔn
xún
jǐ
zhuì
zhóu
wéi
qióng
kuàng
qiàng
gǒng
liú
lí
2.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妨碍·妨害
①大声说话________别人学习。
②吸烟________健康,坚决支持禁烟。
(2)界限·界线
①打破户籍________,为外来务工者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②一条长满野草的废弃军用公路标示出以前的________。
妨碍
妨害
界限
界线
【解析】 (1)两个词都有“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保持正常状态”的意思,但程度轻重不同。“妨碍”着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妨害”着重指损害,程度较重。(2)两个词都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但适用范围不同。“界限”只用于抽象事物,而“界线”既可用于抽象事物,又可表示具体地区的分界。
3.词语解释
(1)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穹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帷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牌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角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华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砖、石等铺地面。
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做装饰用的建筑物,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之处,由两个或四个并列的柱子构成,上面有檐。
门窗纵横木框相接处加订的带装饰性的金属件,用以防止窗扇角或门角松脱歪斜。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有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
古人讲,作文要有物有序。有序,就是恰当地安排文章的顺序。正确的顺序能厘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本文内容较为繁杂,既阐明了中国建筑的影响,又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最后还提出建议。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本的内容结构。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案】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学习任务二 理解词语含义和文本主旨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细胞,不理解词的意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或产生误解。本课词语运用含义丰富,学习时要学会根据语境理解。
3.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②________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小品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
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
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4.“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5.梁思成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答案】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就避免了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6.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案】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留学期间,梁思成曾经写信给父亲梁启超,抱怨说自己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担心自己今后只会成为一个画匠,背离了当年的理想。
梁启超回信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梁启超的话没错,正是这几年的勤学苦练,为梁思成今后的勘测绘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片段二
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因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词语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美文欣赏
古建缘何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人民日报》
数千年来,我们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营建居所、繁衍生息,创造了无数的建筑杰作。直到今天,许多古建筑仍然鲜活地屹立在城市与乡村、市井与通衢;还有一些古建筑在当代得到复建,成为鲜明的文化地标。
或高大恢弘,或精巧绝伦,或素朴高雅……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目光投注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上,以多种艺术手段呈现古建筑,让历史建筑焕发出青春色彩。
“垂垂老矣”的古建筑为什么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毫无疑问,古建筑有震撼人心的美。建筑本质上是生活的空间载体,建筑之美就是生活之美,是多种艺术门类有机结合的整体。通过一座座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的技术之美、彩画雕栏的色彩线条之美、匾额楹联的书法之美、石刻造像的造型之美……凡此种种,浑然一体的建筑美穿越时空,唤起古今心灵的共情。
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经历岁月的风霜,成为文明的见证和象征。武汉黄鹤楼屡废屡兴,但登楼临江咏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幽情千古同一;绍兴兰亭几经改建,但身临此地又似乎能够坐石临流与王羲之对话。许多古建筑之所以令人心驰神往,并不仅仅依靠建筑物本身,还在于其与山水、史实、诗文、画作、民俗、情怀等融为一体,成为悠久绵延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因此也就具有了与文明脉搏相伴随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旋律,也呼唤着年轻人关注、热爱古建筑,为古建筑事业注入时代活力。
可以说,古建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建筑单体,还在于建筑空间与历史积淀、人文创造凝结的整体。当游客登临名山大川,饱览复建的千古名楼,感受思接千载的文化传承,对文明长河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对于古建筑价值的挖掘认知和活化利用,未来也可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描摹作为器物的建筑单体,扩展到弘扬人居艺境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轮美奂、各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点缀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它激发了我们对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向往与自豪,更能点燃我们创造当代文化的灵感与激情。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进一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传统价值,展现具有时代特色、青春活力的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