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6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6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47:59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15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答案】 C
【解析】 强:勉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是代词,他的。A项介词,替,给/动词,是。B项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 D
【解析】 D项古今义均为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B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C项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A.至于怨诽之多
B.终必不蒙见察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答案】 C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上书,一般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B.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启”表示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先王,指已经去世的君主。“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
【答案】 A
【解析】 文中“书”是书信这一文体。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案】 (1)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2)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能算是侵犯他人职权。
(3)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又大多不顾念国家大事,以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好。
【解析】 (1)“盖”,助词,表示后面是发表议论;“尤”,特别;“明”,明确;“得”,清楚。(2)“受命于人主”,即“于人主受命”,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修之于朝廷”,即“于朝廷修之”,在朝廷上修正(法度);“授”,交给。(3)“习”,习惯;“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忧虑;“同俗”,附和世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案】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3)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二、能力提升
(2024·湖南怀化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已然深秋。凉风至,寒露生,芦荻轻飞,层林尽染。转眼,秋又凉了一度,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自然变化给予每个节气相应的物候。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__①__,海边却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怒放。
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__②__的晚秋画卷。且看,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
寒露节气,亦是农忙之时。“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耕地翻土,躬身农田,种麦收果。肥沃的土地里、翻滚的麦浪间、累累的枝头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争分夺秒地耕作之后,必将迎来__③__的欢愉。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杳无踪迹/无影无踪/无处寻踪 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丰衣足食/足衣足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深秋时分雀鸟一点踪迹都没有了,所以应该用成语“杳无踪迹”,或者“无影无踪”“无处寻踪”。“杳无踪迹”,一点踪迹都没有。“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无处寻踪”,没有地方寻找踪迹。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绘就一幅幅色彩亮丽缤纷的晚秋画卷,所以应该用成语“绚丽多姿”,或者“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绚丽多姿”,形容色彩亮丽缤纷的样子。“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必将迎来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的欢愉,所以应该用成语“丰衣足食”,或者“足衣足食”。“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不合逻辑,应该是“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把“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改为“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承接上句主语“节气农谚”;二是语序不当,“耕地翻土,躬身农田,种麦收果”语序不当,应改为“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①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明艳繁茂、寂寥惆怅、充盈着肃杀之气三种不同的晚秋画卷。②突出了文人墨客秋思绵延,晚秋画卷的绚丽多姿。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加强气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展示了明艳繁茂的晚秋画卷;“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展示了寂寥惆怅的晚秋画卷;“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展示了充盈着肃杀之气的晚秋画卷。结合“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的晚秋画卷”可知,突出了文人墨客秋思绵延,晚秋画卷的绚丽多姿。“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句式整齐,节奏明朗,加强气势。
(2023·河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稷、契②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③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答案】 BE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故智能才力之士”主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B;“而……”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其前断开,选E;“其事之不终”和“其功之不就”并列结构的短语,其间应断开,选G。故选B、E、G。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是求学的人。句意: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正确。“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是延伸、扩张。句意: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正确。D.正确。句意:所升迁的人/奖励(升迁)好人,惩罚坏人。故选A。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
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
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
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时的做法,是为了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的用意相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错误。原文“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可知,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考虑辞职躲避考察。故选C。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
(2)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
【答案】 (1)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
(2)虽然想一时讨好考察的人,而担心之后会被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勤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确实;“随”,根据;“官吏”,做官吏。(2)“取容”,讨好;“顾”,担心;“僇辱”,侮辱;“安敢”,怎么敢。
1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四凶”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①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②材料二的作用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可知,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由原文“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可知,材料二的作用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一天讲学,众大臣走后,神宗皇帝让王安石留下来陪坐。王安石说:“凭借我大宋幅员之大,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还不明确,诚意待人做得还不到家,即使有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离去。”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的时代,也不能没有‘四凶’。”王安石答道:“正因为能够辨别‘四凶’进而铲除他们,这就是尧、舜能够成为尧、舜的原因。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皋、稷、契又怎么会苟且享受俸禄而过完一生呢?”
材料二:
现在着急的是在人才而已。如果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任命官员就有挑选的余地。先王的时候,曾经人才很多,为什么到现在却不足呢?所以说:选取人、任用人,违犯了其中的规律。所谓选拔的方法,是什么呢?先王选取人,一定要在家乡,一定要在学校,让众人推举他所谓的贤能,写出来告诉上级并考察。确实贤能,然后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决定做什么样的官。这是选拔的方法。所谓任命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有高有低各不相同,让他担任的职务有合适他的也有不合适他的。古代的贤王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让懂得农业的人任职后稷主管农事,懂得工匠的人任职共工主管工事。其中品德和才能比较高的人让他担任长官,品德、才能低的人让他成为辅佐的属僚。又让他长久地担任这方面的职务,则担任长官的由于习惯从而知道了该职务的方方面面,下面的佐属服从安排听从长官的教导。贤良的人则可以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出息的人他的过失也将会日益明显。所以让他长久得担任某一方面的职务就需要对他实行考察的办法。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那些偷懒混日子的人,虽然想一时讨好考察的人,而担心之后会被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勉励自己?如果他是无能的人,本来就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职。担任职务的时间越来越久,不能胜任而犯下的过失,不可能因为幸运而避免发生。那么他是不敢不顾这些从而知道辞职躲避考察,那么怎么会有结党营私、谄媚、为了升官而斗争的人呢?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使他们担任合适的职位,让他们长久地处理一方面的事务,等到他对该职务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条框束缚他,从而使他完全实行他的想法。尧、舜等先王之所以能够管理好众多官员而且振兴多种工匠,就是以这样的方法罢了。尧、舜时期,所罢黜的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四凶。所升迁的人,包括皋陶、后稷、子契等人,他们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而没有改变。这里所说的升迁,指特别增加的爵位、赐给的俸禄这些,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答司马谏议书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成就:在政治上,他变法革新,力图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文学上,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在诗词上,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作品:《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回眸
   推行变法,矢志不渝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而且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因而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文学常识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危害?
【答案】 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2.文脉梳理
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指本人的名字。
②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信。
③窃:谦辞,私下,代“我”。
④君实:司马光的字。
⑤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王安石与司马光交往十几年,嘉祐元年(1056)同为群牧司判官,熙宁元年(1068)同为翰林学士。
⑥每:常常。
⑦操:持。
⑧术:方法,主张。
⑨故:缘故。
⑩强聒(guō):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辨:同“辩”,分辩。
重(chóng)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优厚。
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所以:……的原因。
见恕:意思是原谅我。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ɡuō

rén
bànɡ


2.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反覆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同“辩”,辩解
“卤”同“鲁”
“具”同“俱”,全,都,详尽
3.一词多义
承蒙
遮蔽,覆盖
详细
具有,具备
工具,用具

显示
排斥
灾难

三岁或四岁的兽
恩德
光泽
动词,像
连词,如果,假如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对,对于
介词,向
名词,理由
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连词,同“而”,表顺承
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介词,把
介词,拿,用,凭借
动词,以为、认为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办(事)
书信往来。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写回信。
6.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我却认为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
7.翻译下列句子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分析论证方法,鉴赏说理艺术
1.在第二段中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答案】 示例: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让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2.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示例:①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②举例论证。
3.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是如何批驳的?
【答案】 示例:①直接批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作主张,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③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他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不思情谊,让我们惊叹。
片段二 变革需要勇气
在传统的思想中,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渐进式的改变,所以,不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与人共事,都缺少果断之气。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点点地进步,缺乏勇猛精进的精神,没有打破束缚,缺少从根本上治理的决心。
如王安石变法,起初,变法本是士大夫的共同认识和呼声,大家都感觉到宋代立国百年,至此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可是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高举“三不足”的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却遭到大批士大夫的反对,区别就在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房子坏了,修修补补就行了,而王安石则更为激进,非要推倒重来。
而有些时候,简单的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摆脱过去的勇气,焉能创造新的未来?
留恋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是把自己陷于痛苦之中。人生在世,总要往前看。不恋既往,若舍不得昨日所拥有的,怎么去获得明天想得到的?
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就无法再装进其他的东西。果断抛开一切束缚你的包袱,如此方能得大自在,才能勇敢地迈向前方,无所畏惧。
?美文欣赏
文人的较量:苏东坡与王安石
李国文
苏东坡殡葬完他的父亲,并守了三年的丧,终于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的二月,从家乡四川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开封。也是这年,也是这月,王安石被宋神宗赵顼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这就是说,新登基的年轻皇帝决定赋予他足够的权力,来掌控国家,以推行新法。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就在这年、这月,大张旗鼓开展起来。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不过,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到康梁百日维新的改革失败来看,商鞅败于贵族夺权,张居正败于死后清算,康梁败于保守势力,对立面都是坏蛋;只有王安石的失败,是个异数。他的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声名狼藉之徒;他的反对派,无一不是正直高尚之士。试想,这样一台戏,王安石再蹦再跳,再吼再叫,能唱得下去吗?苏东坡,就是建议他拉倒吧、歇手吧的众人中的一个。
也许这是巧合,也许这是命运的安排,他回来得一是恰逢其时,一是恰逢对手。从此,按《宋史》所说,他就“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一直走下坡路。说句良心话,虽然王安石是他命运中的第一个克星,但王先生只是防着他成为自己的劲敌而已,对他尽管火大,收拾过他,打击过他,倒也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不过,后来,那些尾随王安石而扶摇直上的新贵,则是恨不能将他送上断头台的。民间谚语中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意思了。
开封的二月天,蔡河尚未解冻,初春的风吹在脸上,确有一点点冷冽。不过,年年如此,岁岁相同,中原地区总是这样送走寒冬,迎来春天。也许文人的神经细胞发达,也许他们很容易表现出敏感,事隔三年,苏东坡重又回到这座城市,忽然觉得有一股寒飕飕的气氛,裹挟着他,好一个不自在;王安石呢,也如此,自打上年七月来到东京,居住了大半年光景以后,这位常年生活在金陵的人,还是不能适应北方初春的冷意,背脊有些发冷,一种瑟缩感在压迫着他,与苏相似,同样好个不自在。如果说,苏东坡的冷,只是因为他注意到一小部分人,那眼神变得严峻起来,甚至有意对他回避;那么,王安石的冷,则是他发现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对他的猜忌,对他的拒绝,一如他刚来到都城那样,依旧寒气袭人,毫无变化。
历史,大概是个有趣的老人,很爱开玩笑,就在北宋王朝大变化的前夕,非要在这个凄凄寒寒的二月天,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这两位掰过腕子、赛过高低,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绝说不上是朋友,但也说不上是敌人的文人,硬碰硬撞在皇城丹凤门前的通衢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