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3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3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48:44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行文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作者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两文思想观点,学习仁人志士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谏太宗十思疏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曾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成就: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辅佐唐太宗创立“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代表作品:《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政要》。
?背景回眸
   直言进谏陈得失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然警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文学常识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体明辨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则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异。”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书》(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2.文脉梳理
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
①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②固:使……稳固。
③浚(jùn):疏通水道。
④德义:德行和道义。
⑤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此处用作谦辞。
⑥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⑦当:主持,掌握。
⑧神器:指帝位。
⑨域中:天地间。
⑩崇:推崇。
极天:天之极处,这里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休:喜庆,福禄。
斯:这。
塞:堵住。
凡百: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深忧虑。殷,深。
道:治国之道。
善:好。
克:能够。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zhǎnɡ
chù
chán
xié
jùn
yōnɡ
miù
2.词义理解
疏通水道

督察
能够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排斥
选拔
3.解释成语
(1)垂拱而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善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善始善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称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4.识记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重要实词
“无”同“毋”,不要 
诚实,形容词
信任,动词
信用,名词
诚心,名词
果真,副词
确实,副词
居于……之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下等的,形容词
臣下,名词
树根,名词
底本,名词
册、部,量词
挑选,动词
简单,形容词
简便、容易,形容词
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牢固、稳固,形容词
本来,副词
究竟、到底,副词
最终,副词
坚持到底,形容词用作动词
最后,名词
安定,形容词
安逸、安乐,形容词
缓慢,形容词
怎么,疑问代词
养、奉养,动词
表示反诘,疑问代词
表转折,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并列,连词
它的,代词
难道,副词
自己,代词
还是,语气副词
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
表修饰,连词
用,介词
表目的,来,连词
把,介词
5.古今异义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放纵情感。
把(它)当作……,把……当作…… 
路人。
6.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名词用作动词,统治/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动词用作状语,争着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要的地位
形容词用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难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7.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8.翻译下列句子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理解分析文本
1.魏征认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示例:取天下时,忧患深重,竭诚待下;守天下时,踌躇满志,纵情傲物,滥刑威民。
2.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请以表格形式对“十思”进行归纳总结。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
“见可欲”
“将有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奢侈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 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 ③__________
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诫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 
“惧满溢”
戒骄傲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
“乐盘游”
“忧懈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轻信
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始终要谨慎 
戒纵欲
“虑壅蔽” 
“想谗邪” 
担心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
“恩所加”
“罚所及”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
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
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戒不公
学习任务二 分析论证方法
3.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示例:①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②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学习任务三 鉴赏语言特色
4.本文的语言具有“骈散结合”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这篇奏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美。作者大量运用骈偶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使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别有一番情趣。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学习任务四 探究文章主题
5.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答案】 示例:(观点一)今天,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十思”中的核心思想是有共性的。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社会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我们自身尚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做事,必须坚定“不折腾”、求稳定、谋发展的信念不动摇。
(观点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片段一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正义精神
总有一种力量鼓舞人心,总有一种精神凝聚希望,总有一些人物感动你我!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故事,异常精彩;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1)居安思危
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公而忘私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面对羞辱,敢于让,安于让;廉颇为国家大局出发,知错能改,放下尊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一国平安,传为千年佳话。(《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征为国直谏,不计个人得失,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聚义,君臣携手,天下长治久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腹 “忍所私以行大义”,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无私无愧的佳话,值得永远传承。(《吕氏春秋·去私》)
片段二 忠言逆耳利于行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于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
【点评】 运用类比手法,用“针”类比批评与建议,引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接着赞美唐太宗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的高贵品质,结尾收束在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上,有例有析,论证有力。
?美文欣赏
魏征之死
新立
魏征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明君;魏征也是奇特的,屡逆龙鳞却能寿终正寝,实属罕见。
魏征之死,表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成为全身而退的最后典范。
魏征重病卧床,临终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是内心有所顾及,还是有难言之隐,不可得知,对于一个耿直一生的人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能言他。
受了魏征一辈子“委屈”的李世民,在魏征气息奄奄之际,一仍旧贯,待之深厚,不仅派使者专程探望,赐给药品,而且派专人住在他的家里,稍有动静,即刻禀报。这还不够,还与太子一道专门入第垂询,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结为亲家,这种待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不够,又传出圣旨:九品以上官员都要赴丧,丧礼规格之高创历史纪录(即使房玄龄也只是“废朝三日”)!以一品官员的待遇殉葬,让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乐队护送,并将其墓室安排在皇家陵苑——昭陵,虽然,这种做法被魏征的妻子严正地“拒绝”了,但是,这种用心足以感动天地,魏征出殡之时,太宗悲痛欲绝,登上苑西楼,痛哭流涕,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刻在石上!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思念魏征,唐太宗还对自己的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感人肺腑!
魏征死得真荣光!
对于唐太宗而言,魏征并不是一个历史“清白”的人:假扮过道士、做过李密手下的文学参军,却在李密失败后又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曾是窦建德的俘虏,又是李建成的幕僚,还多次动员李建成要先发制人……
如此总总,任何一条都可将其治成死罪。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当李世民抓住魏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如果李建成听我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或许李世民佩服他的从容镇定,或许开国之初不宜大开杀戒,或许对魏征的为人早有耳闻,或许……我们可列举许多或许,就在那一刻,魏征的命运有了转机!
真是鲜有的一幕。
贞观年间,不乏良将贤相……然而,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曾经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靖,每次征战得胜,都要遭到诋毁、排挤,李氏好似被蒙蔽了一般,听信谗言,还派出“专案组”对其调查,即使查无实据,也少不了数落、责备,逼得李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递交“辞呈”……反观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匪夷所思。
魏征跟随李世民20余年,阻止过李世民鱼水之欢,打消过李世民狩猎之娱,害死了李世民心爱的鹞子,看到其懒于政事直言不讳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干了许多让李世民骑虎难下的尴尬的事,然而,李世民“听之任之”,究竟为何?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里,对魏征的怨怼不是没有,他在遭受了魏征的一次又一次的“阻遏”之后,忍无可忍,放下了狠话:“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田舍翁)。”好在,长孙皇后知书达理,百般劝阻,才使他幸免于难。
但是,我想李世民决不会就此罢休,因为有几点疑问成为了“历史之谜”:魏征究竟患了什么病,所有的史书讳莫如深,这是为何?面对李世民的厚意隆恩,为什么魏征在临死前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是没有力气说,还是深知其中的奥妙懒得去说?李世民所赐之药,究竟是何药,为什么不说个明白?因为我们看到历史的丑恶之中不只一次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让开疆之臣命赴黄泉……
魏征之死不明不白。第八单元 15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诚信的人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能:选拔贤能的人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凡百:上百个
【答案】 D
【解析】 凡百:所有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介词,用。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被动。D项连词,就/副词,就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B项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C项古今义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D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是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C.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通常为“太宗”。
【答案】 A
【解析】 A项,“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错。“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答案】 (1)如果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希求树木茂盛,堵塞泉源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得分点:“念”,考虑;“安”,安逸、安乐;“厚”,敦厚;“胜”,克服;“塞”,堵塞)
(2)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得分点:“怨”,怨恨;“人”,人民;“覆”,颠覆;“深慎”,深切戒慎)
(3)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应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得分点:“念”,想到、考虑到;“谦冲”,谦虚;“牧”,养;“下”,居于……之下)
二、能力提升
(2024·广东东莞高一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读书,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已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某物慎勿食,食之必死。”乙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答案】 B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汝好食某物”中,“汝”是主语,“好食”是谓语,“某物”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某物”后断开,即B处;“苟多食”和“必生病”是假设关系分句,分别单独成句,在“苟多食”前后分别断开,即D、F处。故选B、D、F。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B.“不可悉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宫室愈崇”与“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崇”含义相同。
D.“友朋骨肉”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骨肉”含义相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冀”,希望。句意:就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B.正确。计算/多次。句意:不能全部计算。/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C.错误。高大/推崇。句意:宫室却修得更加高大/应推崇最高峻的皇权。D.正确。“骨肉”,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句意:朋友亲人/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见了面也会形同陌路。故选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臣子进谏,往往比较喜欢走极端而不能适中,所以能使君主纳谏改过的很少,引发祸乱的却比比皆是。
B.耸人听闻的话,让人抵触;遵循常理的话,则令人信服。如张猛劝谏时,陈明利害而不偏激,让汉成帝欣然接受。
C.薛广德劝汉成帝不要乘船,张权舆劝敬宗不去骊山,都使用激切之言,不仅未达目的还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D.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令人信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还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于文无据。薛广德的话令皇帝不悦,但文中看不出他由此失去皇帝的信任,文中也未提及张权舆失去皇帝信任。故选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2)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
【答案】 (1)因此常常在原本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
(2)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说劝谏的话应当像张猛那样详细友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每”,常常;“尤”,更;“增饰”,增补修饰。(2)“晓”,使……明白,开导;“如是”,像这样,“详善”,详细友善。
11.关于向君王进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
【答案】 示例:观点:进谏应该委婉,使人乐于接受。理由:①迂腐激切的进谏容易引起听者的愤怒,往往适得其反;②亲朋之间,尚应委婉,君臣之间有尊卑之分,更不应冒犯,不应直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观点,由尾段“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可知,作者认为,向君王进谏应当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好的方面。理由是:①根据“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可知,从反面论证,以卑凌尊,以下干上的激切迂腐的进谏容易使听者动怒,不易让人接受,还会适得其反。②根据“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而望道行事治者乎?”可知,通过列举朋友之间尚且需要委婉劝诫,又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君臣之间有尊卑之分,更不应冒犯,不应直谏。
参考译文:
我读书时,经常读到在君王与大臣之间、当太平或动荡之时,(臣子)讨论兴亡、进谏规劝的方式,我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从不思考折中的办法。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一味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用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让)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反而更多;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却修得更加高大。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分出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因此常常在原本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
现在有两个人,甲对乙说:“某种食物不要吃了,吃了一定会死。”乙一定会加倍吃它。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此感谢他并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就是大家的心理。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了。”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说劝谏的话应当像张猛那样详细友善。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年间,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遗张权舆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而安禄山叛乱;先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敬宗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凶险吗?那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那些话。”数天后,敬宗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舆)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尚且应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不足,并且乐于发扬优点。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难道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反而希望达到大道施行、国家太平的目的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的。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2)(2024·河北衡水高一下阶段练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______________”;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___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民心背离。
(3)(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上期末)《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河北保定高三上阶段练习)《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固本浚源”来进行推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2024·河北承德高二上开学考试)《韩非子》中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指出要赏罚分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赏罚。
(6)(2023·河北保定高三上期中)高考在即,班会课上老师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诫同学们,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答案】 (1)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能克终者盖寡 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