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6六国论课件(共51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单元16六国论课件(共51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51:31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16 *六国论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
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成就: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背景回眸
   借六国旧事,批赂敌求安
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文学常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论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目的是关注现实,“补察时政”,有益于国家治理。“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即史论。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
【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
?[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奋起御侮以维护统治。
2.文脉梳理
阅读课文:依据提取的信息完成下图。
①兵:兵器。
②弊:弊病。
③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
④或曰:有人说。或,不定代词。
⑤互丧:相继灭亡。
⑥率:全都,一概。
⑦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⑧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⑨以:用,凭。
⑩其实:古今异义词。它的实际数目。
大欲:最想要。
固:本来。
厥: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pù):同“曝”。暴露,冒着。
举:全部,都。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弥、愈:更加。
?夯实基础
1.字音识记

jiè

dài
jué



2.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暴霜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同“餍”,满足
“当”同“倘”,如果
“无”同“毋”,不要
“暴”同“曝”,冒着、暴露 
它实际上。
祖辈、父辈。
智谋和力量。
4.文言句式
(1)赵尝五战于秦______________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5.一词多义
(1)实词
〈1〉非
不是

对待
比较

适宜、得当
得到
必须,应该
很,太
停止
已经
罢了
因为

因为

凭借
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当于“而”,表并列
来,连词,表目的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答案】 示例:“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基本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这三国从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为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所以作者分开来叙述,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燕、赵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智力孤危”。
2.第5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意。
【答案】 示例: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谏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学习任务二 分析论证方法
3.文章第1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答案】 示例: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纲举目张。
4.第2段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
【答案】 示例: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情况,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5.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答案】 示例: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 示例:(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①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六国类比,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相关链接】 运用对比论证“三注意”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是指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对比论证一般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找准所要对比材料的差异;
(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其中蕴含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学习任务三 鉴赏语言特色
7.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①在语言方面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
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③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精彩片段 美文欣赏
?精彩片段
(1)不震慑于权势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2)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存。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容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慨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
?美文欣赏
察古思今六国论
《语文报社》2024-03-07
解读一个国家就必须读其历史,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旧故,历来是文人骚客笔端永不枯竭的源泉。
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曾各自写就一篇《六国论》。苏轼通过对六国久存、秦朝速亡的分析对比,得出国家养“士”的重要性。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最终亡国,实属咎由自取。苏洵则另辟蹊径,借古喻今,借六国灭亡之论来讽喻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并希望宋朝统治者以之为鉴,这是苏洵高出其子之处。苏洵对六国灭亡的论断,在其生活的那个时代,无疑是极其进步的。现在我们唯有窥探全貌,鉴思于心。
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所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确实是导致六国灭亡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翻开泛黄的典籍,站在历史的一端回望:战国七雄,秦国最强。为了自保,六国本应联合一致对付虎狼之秦。他们也曾立誓歃盟,但各国由于各自的私利,同时又面对秦国的政治诱饵,最终盟约成了废约。朝秦暮楚,钩心斗角,离心离德,最终六国被强秦各个击破,直至全部消灭。六国中楚国最强,作为“纵约长”联盟发起人的楚怀王,利令智昏,深受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之害,最终落得身死他国的下场。
由此,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归于“赂秦”,还在于政治上的保守,因循守旧,不思励精图治,未能坚持“合纵”以对付“连横”,终被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为统一大业积蓄了深厚的实力,再加上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然,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做了这样的陈述:“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作者之意不在论述六国之亡,而是通过点明“赂秦”导致六国灭亡的史事,警醒宋朝统治者,不应用贿赂求得契丹和西夏的和解,抵抗才是上策。武力从何而来?抵抗从何谈起?苏洵认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吸取失败者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向胜利者学习制胜之道更为重要。宋朝应以秦国为鉴,鉴其励精图治,鉴其富国强兵。所以明代何仲默曾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直至今日,读罢此文,悠然深思: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国固如此,世人亦然,读书修心,方得读书之妙。第八单元 16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相当于“其”)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①道:原因。③固:本来。⑤亡:丧失,失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代词,这样。A项副词,开始,起初/副词,才。C项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数词,一。D项动词,喜爱,喜欢/动词,爱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可谓智力孤危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A
【解析】 A项古今义均为推翻、摧毁。B项古义:它的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C项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D项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 D
【解析】 D项不是被动句。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它们曾为了共同对抗秦国的连衡之策,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B.论,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文章。
C.先祖父,“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含有怀念、哀痛之情。称已故父亲为“先父、先考、先君子”,称已故母亲为“先母、先妣、先大母”。
D.荆卿,指燕国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刺客荆轲。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 C
【解析】 “先大母”是对已故祖母的称呼。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答案】 (1)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持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弊在赂秦
(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能力提升
(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答案】 BF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不知出”作谓语,“此”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贪”作谓语,“疆場尺寸之利”作宾语,故应在F处断开;“背盟败约”是并列短语,都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其前后断开,即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F、G处断开。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指同一类别的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词义不相同。
B.考,指审察、察考,与成语“如丧考妣”中的“考”词义不同。
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
D.区区,指少、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词义不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项错误。词义相同。句意:以及鸡鸣狗盗之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B项正确。“考”,审察、察考/已死的父亲。句意: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着急和伤心(现多含贬义)。C项正确。“窃”,谦辞,私自/私自、私下。句意:私下里感到奇怪/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D项正确。“区区”,少、小/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句意: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我内心不胜仰慕之至。故选A。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养士,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不失去常业,这样百姓就安定了。
C.苏辙对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等优势却为秦所灭感到奇怪,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安的计策。
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项,“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错,不是“燕赵”。根据材料二,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故选D。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答案】 (1)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
(2)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靡”,华丽的;“馆”,被安置住……馆舍;“胜”,尽、完。(2)“藉”,借,依靠;“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厚交;“蔽”,隔开,遮挡;“摈”,抵御。
12.请结合材料,并联系苏洵的《六国论》,说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
【答案】 示例:①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苏轼: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③苏辙: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轼则另辟蹊径,从六国存在时间较长,而秦国存在时间较短的事实中总结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即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由此可知,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苏辙指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从中可以看出,苏辙认为六国谋士看不清天下形势,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太粗略,图谋利益时又太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4·福建厦门高一下期中)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忠告,否则将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
(2)(2024·河北保定高三上阶段练习)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持己见。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六国灭亡“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
(3)(2024·河北唐山高一下阶段练习)《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________________”;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________________”,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
(4)(2024·高一下·河北保定·期末)苏洵《六国论》中,先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办法,然后提出“并力向西”的假设,这样一定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5)(2024·河北沧州高一下阶段练习)苏洵《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婪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4·广东惠州三模)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与赵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因为以地赂秦,但也与用土地去贿赂秦国的国家有关,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4·广东汕头高三上阶段练习)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诸侯的祖辈父辈拥有“尺寸之地”的艰辛。
(8)(2024·广东茂名高三下阶段练习)在《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诸侯国割让土地还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秦国更加急迫的侵犯。
【答案】 (1)族秦者秦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弊在赂秦 使六国各爱其人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6)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7)暴霜露 斩荆棘
(8)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