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任上,遭谗蒙冤罢官。1169年(乾道五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夏于芜湖病逝,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背景回眸
采石矶大捷之后,南宋军民极受鼓舞。宋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当时张孝祥在张浚幕府。到孝宗时,张浚和张孝祥重新受到重用,但随即受主和派诋毁,张浚罢判福州,张孝祥也受牵连而落职,回到芜湖家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因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任职了一年时间,乾道二年(1166),又遭到诽谤而被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的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2.文脉梳理
?疏通大意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内心悠游自在,与眼前景物结合。这美妙之处,难与你细说。
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在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此刻的我,短发稀疏,披着幽冷的衣袂,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渺的苍溟之中。让我舀尽清澈的长江水,用北斗七星组成的勺子细细斟酒,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精要鉴赏
这首中秋词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洞庭青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青草湖,点出地点。“近中秋”点出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弋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步紧扣题目,这是二。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阕的结语,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阕。
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海一年写起,抒发感情。“应”,因也。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海一年,不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肺皆冰雪”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是从岭海经年回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吗?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词人感情的高潮所在。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词人做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地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词人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词人已忘情于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的交融之中。
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1.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无论描写景色还是表现内心,都突出了词中写到的________二字。
【答案】 澄澈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写景,回顾岭海一年。
C.“肝肺皆冰雪”,比喻心胸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词人最后做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舷,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答案】 B
【解析】 B项“同时巧妙引出下片写景”说法错误,应该是“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
3.你如何理解上片结尾处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答案】 示例:“妙处”:一指洞庭风光之妙,二指心物合一的美妙体现。景“澄澈”,使人心更“澄澈”,清高、超脱等多种情怀皆蕴含其中。
4.前人评价张孝祥的作品有“英姿奇气”“豪酣兴健”,这首词中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示例:“玉鉴琼田三万顷”尽显景物的“英姿奇气”,衬托出词人内心的豪气;尽管被免官,被冷落,但要将“西江”当酒饮,把大自然当客人,想象奇特,气度豪迈。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情境默写
1.(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西江月》中“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2)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3)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4)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二、能力提升
(2024·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①昭华②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④。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坐在草地上”,表面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为了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词人的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欣喜之情”错,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的图景虽优美但却清冷,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伤感。
3.张孝祥的词以雄奇奔放著称,风格接近苏轼,《念奴娇·过洞庭》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但《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却清幽含蓄、情真调高,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请结合全词,从意象特点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①意象清冷幽静。词中之酒、孤月、清夜、玉树、笛曲、落梅、幽梦、稀疏之星、破碎之云、凝重之霜等意象,无不体现环境的清幽,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②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词人没有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委婉地抒发对北宋故都的怀念之情,含蓄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展现出其爱国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①意象清冷幽静。“与君藉草携壶”意象为酒,“西园清夜片尘无”意象为清夜,“两树玉扶疏”意象为玉树,“谁擫昭华吹古调”意象为笛曲,“散花便满衣裾”意象为落梅,“只疑幽梦在清都”意象为幽梦,“星稀河影转”意象为稀疏之星,“一天云破碎”意象为破碎之云,“霜重月华孤”意象为孤月、凝重之霜。这些意象或者清冷,或者孤寂,或者黯淡,无不体现环境的清幽,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②情感抒发委婉含蓄。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虽然有酒有友,但清冷之夜,破碎之云,稀疏的星河、孤寂的月亮等意象营造了清冷之境,表明词人内心是孤寂和伤感的。此外“只疑幽梦在清都”,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那么作者的“幽梦”是什么就不难理解了,是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但接着“霜重月华孤”,浓重之霜,孤寂的月华,表明作者的“幽梦”很难实现,词人内心是无奈和伤感的。可见词人没有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来委婉抒发对故都的怀念和爱国情怀,含蓄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