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回眸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五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三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读这两联语气要舒缓,读出气势。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读该联时要低沉,读出内心的抑郁与忧愁。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读这一联时要沉郁,把内心的无限愤慨之情表达出来。
2.文脉梳理
?疏通大意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精要鉴赏
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但句中又不见高兴的字眼。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
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就好像洞庭湖水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
成为两块。“坼”字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还有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境界广阔,气魄宏大。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廷和地方上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上联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一联近看,看到了孤舟,于是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这两联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在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
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痛苦。于是这孤舟漂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自己。鲜明对照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千感慨,萦绕心头。“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显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得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无可奈何的精神痛苦。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分裂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渺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答案】 C
【解析】 “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颔联、颈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颔联以写观景所见为主,颈联以写观景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内涵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颈联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颔联也不是单单写景,实际上颔联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2.结合作者写作这首诗时的境况,请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泗横流。②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与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③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个人境遇的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情境默写
1.(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泗横流。
【答案】 (1)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4)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二、能力提升
(2024·黑龙江哈尔滨高一下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3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2.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正面描写楼高,从俯视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落笔,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B.前诗颔联“引”“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颇具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
C.后诗中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D.后诗中,“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关山北”与“凭轩”是空间上的对应,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正面描写楼高”错,这首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所见侧面形容楼之高。
3.以上两首诗歌都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作,但是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①李诗表达了作者流放遇赦、登楼赏芳的喜悦之情;②杜诗表达作者个人身世之悲与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白写这首诗时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表达了李白流放中遇到赦免,和好友登楼赏景喝酒的喜悦之情。杜诗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尾联写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杜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及个人漂泊天涯、凄凉寂寞的心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